
棕榈科植物虫害.docx
7页棕榈科植物虫害与防治任显文 2009 级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20093588摘 要: 棕榈科植物大多原产于高温多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此地区气候非常适合病虫害的滋生、繁殖随着植物 生产、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和范围也逐渐增大,在防治上变得越来越复杂,成为棕榈栽培 与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棕榈科植物的常见害虫约有很多种,有的害虫刺吸植物的汁液,使植株生长衰弱,并引发 煤污病;有的则取食叶片与果皮,形成缺刻、空洞与劣果,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及其它幼嫩部分食光,影响观赏价值, 危害极大棕榈植物害虫的防治,首先要加强植物检疫,严把引种关;其次是加强田园管理,及时去除树干上的枯叶和 老的棕皮纤维,对于枯死的树干,应清除焚烧或浸水,以防其成为幼虫繁殖的温床,也可诱集捕杀害虫;第三是及时喷 药防治,但应依植物种类、害虫类型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高效低毒由农药喷杀,切不可滥施农药,污染环境关键词: 棕榈科植物 虫害 椰心叶甲 红棕象甲 沁茸毒蛾 棉蝗 介壳虫0 引 言: 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棕榈科植物受到有害生物的侵 扰,海南是种植棕榈科植物较多的省份,据悉,海南每年 花在防治椰心叶甲疫情的经费快达到一千万。
根据省林业 局的最新统计,椰心叶甲疫情已分布于海南省十八个市县, 染虫株数 317 万株,发生面积 23 万亩,受害株数 191 万株 其中重度受害株数为38万株,中度受害株数为 57万株, 轻度受害株数为 96 万株近年来城市绿化建设中大量调运 棕榈科植物,致使红棕象甲快速扩散,目前我国海南、台 湾、广东、云南等省均发现有此虫为害,近几年红棕象甲 在深圳为害正在逐年加剧严重影响椰树和其他棕榈科植 物的种植像其他棕榈科植物害虫介壳虫,棉蝗等的为害 也在加剧1 椰心叶甲 椰心叶甲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在国家林 业局最新公布的 19 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名列第 三位椰心叶甲具有繁殖快、破坏性强和防治难度大的特 点自 2002 年以来,椰心叶甲的害虫正在吞噬着树木,近 百万棵椰树和棕榈科植物遭受侵害造成了上亿元的经济 损失专家们说:这种害虫如得不到有效防治,用不了几 年南方的椰子树将被毁光,上百万椰农的生活也将受到影 响椰心叶甲是国家禁止进境的国际二类植物检疫对象,危 害以椰子为主的棕搁科植物椰心叶甲的入侵和造成的严 重危喜,已给海南省独特的森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被坏, 并对海南省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而引发了 全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广泛重视坚决遏制疫情扩大蔓延的 凶猛趋势,尽快实现持续控灾的目标,是当前一项十分重 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1.1 外形特征和生长繁殖中文学名: 椰心叶甲拉丁学名: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别称:红 胸叶甲、椰长叶甲、椰棕扁 叶甲椰心叶甲属完全变态 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 蛹、成虫四个虫态在海南 一年发生 4-5 代,世代重叠 卵期为 3-6 天,孵化率 92.5%,幼虫期为 30-40 天, 预蛹期3天,蛹期6天,成虫寿命可达220天雌成虫产 卵前期 1-2月,每雌虫可产卵约 100多粒从卵至成虫约 为50天产卵期 18天,成虫有的每天都产卵,有的隔 1-5 天产一次卵,每次产卵多为 1-2 粒,最多6粒卵产在取 食心叶而形成的虫道内, 3-5 个一纵列,卵和叶面粘联固 定卵:长1.5mm,宽1.0mm椭圆形,两端宽圆卵壳表 面有细网纹,褐色幼虫:幼虫 3-6 龄白色至乳白色幼虫的龄期可从 尾突的长短来分别:1龄平均为0.13mm,2龄0.20mm,3 龄 0.29mm, 4 龄 0.37mm, 5 龄 0.45mm成蛹:体浅黄至深黄色,长约10.0mm,宽2.5mm, 与幼虫相似,头部具1 个突起,腹部第 2-7节背面具8个 小刺突,分别排成两横列,第8腹节刺突仅有2个靠近基 缘。
腹末具 1 对钳状尾突成虫:体扁平狭长,雄虫比雌虫略小体长 8-10mm, 宽约2mm头部红黑色,头顶背面平伸出近方形板块,两 侧略平行,宽稍大于长触角粗线状,11 节,黄褐色,顶 端 4 节色深,有绒毛,柄节长 2 倍于宽触角间突超过柄 节的 1/2,由基部向端部渐尖,不平截,沿角间突向后有浅 褐色纵沟前胸背板黄褐色,略呈方形,长宽相当具有 不规则的粗刻点前缘向前稍突出,两侧缘中部略内凹, 后缘平直前侧角圆,向外扩展,后侧角具一小齿中央 有一大的黑斑鞘翅两侧基部平行,后渐宽,中后部最宽, 往端部收窄,末端稍平截中前部有 8 列刻点,中后部 10 列,刻点整齐鞘翅颜色因分布地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时 全为红黄色(印尼的爪哇),有时全为蓝黑色(所罗门群岛) 足红黄色,粗短,跗节 4节雌虫腹部第 5节可见腹板为 椭圆形,产卵期为不封闭的半圆形小环;雄虫为尖椭圆形, 生殖器为褐色约 3mm 长1.2 分布范围椰心叶甲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现广 泛分布于太平洋群岛及东南亚也括中国 (台湾、香港)、 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 群岛、新喀里多尼亚、萨靡亚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新 赫布里底群岛、俾斯麦群岛、社会群岛、塔西提岛、关岛 马来西亚、斐济群岛、瓦努阿图、新加坎、法属瓦利斯和 富图纳群岛、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 韩国、泰国等。
1.3 寄主植物椰心叶甲寄主植物主要有 :椰子、槟榔、假槟榔(亚历 山大椰子)、山葵(皇后葵)、省藤、鱼尾葵、散尾葵、西谷 椰子、大王椰子(雪棕、王棕 )、棕榈、华盛顿椰子(大丝葵 )、 卡喷特木、 油椰、蒲葵、短穗鱼尾葵 (丛立孔雀椰子 )、 软叶刺葵、象牙椰子、酒瓶椰子、公主棕、红摈榔、青棕 海桃椰子、老人葵、海枣、短蒲葵、红棕搁、刺葵(糠榔)、 岩海枣、孔雀椰子、日本葵、克利巴椰子其中椰子为最 主要的寄主1.4 危害症状 椰心叶甲是国家禁止进境的国际二类植物检疫对象, 危害以椰子为主的棕榈科植物主要为害未展开的幼嫩心 叶,成虫和幼虫在折叠叶内沿叶脉平行取食表皮薄壁组织, 在叶上留下与叶脉平行、褐色至灰褐色的狭长条纹,严重 时条纹连接成褐色坏死条斑,叶尖枯萎下垂,整叶坏死, 甚至顶枯,树木受害后期表现部分枯萎和褐色顶冠,造成 树势减弱后植株死亡一棵椰子树最多可以有几千头椰心 叶甲由于椰心叶甲成虫和幼虫均取食椰子等寄主未展开的 心叶表皮组织,其危害症状呈现:心叶叶脉分布有平行的 狭长褐色条斑,心叶展开后呈大型褐色坏死条斑,有的叶 片皱缩、卷曲,有的破碎枯萎或仅存叶脉,被害叶表面常 有破裂虫道和虫体排泄物。
树受害后常出现褐色树冠,严 重时,整株死亡椰心叶甲属毁灭性害虫它在寄主上的危害部位为最 幼嫩的心叶,叶片受害后出现枯死被害状,严重时植株死 亡 1929 年,椰心叶甲传入印度尼西亚的东南苏拉威西省、 一些地区10-15的椰树受害致死,造成椰子产量减少 50%, 一些地区 10-15%的椰树受害致死,椰农不得不放弃了椰树 的种植 1975 年椰心叶甲由印尼传入台湾,造成 17 万椰 子树死亡,目前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最近几年,椰心 叶甲在越南大爆发,为害 1000 多万株椰树,大约有 50万 株椰子树死亡1.5 传播途径可靠飞行或借助气流进行一定距离的自然扩散,远距 离传播是借助于各个虫态随寄主 (主要是种苗、花卉)调运 而人为传播1.6 防治措施1.6.1 植物检疫:不从有椰心叶甲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引进棕榈科植物, 如必须引进须实行严格的检疫措施:(1) 植株检查:检查未展开和初展开心叶的叶面和叶背 是否有椰心叶甲为害状即成虫和幼虫存在2) 装载容器如集装箱、纸箱等箱体的检查,若发现虫 情,应立即进行包括退回、烧毁和熏蒸等方式的处理1.6.2 调入控制从外地调入的植株要有输出地检疫部门的棕榈科植物 检疫证书,并要求该批植物来自非椰心叶甲发生区或者在 出口前 7~9 天和 24 小时用不低于 0.1%的甲萘威溶液对植 株心叶和主茎处理 2 次;同样的,调入地也要有相关检疫 证书及化学处理。
1.6.3 分区治理(1 )将发生疫情的地区划为疫区,把疫区外围3km内的 区域划为封锁区,实行分类区划,分区治理 2 ) 疫区防治:面积小的地区可看出病株病烧毁,面积 大则需要药物防治 3 ) 封锁隔离区防治1.6.4 化学防治( 1 ) 喷雾法 选用虫无踪等农药喷雾 2 ) 挂包法 挂包法是将叶甲清粉剂药包固定在植株心 叶上,让药剂随水或人工淋水自然流到害虫危害部位从而 杀死害虫只要药包中还有药剂剩余,一旦下雨,雨水都 会带着药剂流向叶心起到杀虫作用挂包法比其它化防方 法有明显效果,且药效期长、效果较好,无粉尘或雾滴飘 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控制疫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6.5 生物防治可用姬小蜂和啮小蜂 引进国外天敌是持续控制椰心叶甲的根本措施据国 外有关报道,椰心叶甲寄生性天敌有 6 种,捕食性天敌有 3 种,病原微生物有 3 种目前应用较为成功的有 3 种, 海南省引进其中的 2 种—椰扁甲啮小蜂(原产台湾)和椰 甲截脉姬小蜂(原产越南)姬小蜂寄生椰心叶甲的高龄幼虫,啮小蜂寄生椰心叶 甲的蛹,两蜂具有互补性姬小蜂和啮小蜂通过在椰心叶 甲幼虫或蛹的体内产卵并孵化繁殖,从而将椰心叶甲幼虫 或蛹杀死。
一头寄生幼虫平均产 50 头姬小蜂,一头寄生蛹 平均产 20 头啮小蜂姬小蜂、啮小蜂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释放后不会演变为有害生物放养时,每隔 30-50 米悬空放置一个放养器一个放 养器中放50 个即将出蜂的被寄生的椰心叶甲一个月加一 次2 红棕象甲虫 红棕象甲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一旦发生为害,常常使 整个种植园毁灭其为害椰子幼树较严重2000 年海南文 昌椰子树受红棕象甲危害,死亡椰子树近 2 万株近年在 深圳为害正逐年加重该虫能为害不同树龄的椰子树,尤 其对 3-15 龄椰子树为害较严重该虫对油棕、大王棕、假 槟榔、海枣、糖棕等棕榈科植物为害也较严重,能导致成 片椰子林或棕榈科植物死亡,而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它 是新近引起人们重视的对棕榈科植物具有较大危害的外来 入侵害虫该虫是国家林业局 2005 年3月1 日开始实施的 新发布的 19 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同时也是国家林 业局 2003 年公布的 233 种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之一红棕象甲(Rhyncophorus ferrugineuss ),英文名为 Red palm weevi 1,又名椰子甲虫、亚洲棕榈象甲、印度红棕象 甲等,红棕象甲拟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 Curculionidae。
2.1 外形特征和生长繁殖红棕象甲在热带 地区 1 年大约发生 3 代,世代重叠该虫 属于完全变态昆虫, 有卵、幼虫、蛹、成 虫 4 个发育阶段成 虫 1 年有两个明显的 交配产卵高峰 6 月和 11 月产卵在植株树 冠附近的伤痕、裂口、 裂缝,尤其是受伤的幼嫩组织,以幼虫钻蛀为害顶端茎干 的幼嫩组织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 162-350 粒,平均为 221.40 粒,卵孵化率为 85.2-93.9%,平均为 89.6%雌成 虫寿命约39-72天,雄成虫约63-109 天幼虫孵出后,即 向四周钻洞取食柔软组织的汁液,并不断向深层部位取食, 在树体内形成纵横交错的隧道,剩下的纤维被咬断后遗留 在虫道的周围早期不易看出受害严重时新叶凋萎,树 干只剩下空壳成虫具有迁飞性、群居性、假死性,常在 晨间或傍晚出来活动卵:乳白色,长椭圆形,光滑,头端暗红色 幼虫:乳白色,无足,呈弯曲状老熟幼虫体长 40-45mm, 头部黄褐色,体黄白色,椭圆形茧化蛹蛹:离蛹,长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