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单元备课手册.pdf
15页1 第 七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及 小 结教学内容本组课文围绕“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个专题,选择了《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狮子和虎》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七另有《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 8 篇,《落满霞光的竹林》同步阅读文章10 篇供拓展阅读教材分析本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雪化后是什么》讲述寻找雪化后的“最好的答案”的经过;《爸爸教我动脑筋》讲述针对一个问题所作出的四种猜测;《三袋麦子》讲述小猪、小牛和小猴子处理一袋麦子的不同方法和最后的不同收获;等学习本组同步阅读的课文,应边读边想,设想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会怎么办,联系上下文读懂短文的内容,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在与同伴的讨论和交流中掌握读书的方法和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生字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生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3.读懂课文内容,并从文中受到启发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短文的内容2.使学生懂得正确看待问题,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学会思考3.懂得再难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在与同伴的讨论和交流中掌握读书的方法和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单元教后小结单元测试后填写2 第 七 单 元 备 课 手 册课题25 矛和盾的集合课型以文带文授课 节数1 节授课时间2014 年 12 月 19 日星期四教学目标1、认识“矛、盾”等 6 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 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 1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4、同步阅读《雪化后是什么》;自主阅读《小耗子长途旅行记》《吹牛的小蚂蚁》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 胜利者”的道理 难点: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课 前 准 备教师: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课文录音带学生: 预习课文;熟读同步拓展文章板书设计25 矛和盾的集合矛进攻集合坦克盾防守3 教学过程学案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矛、盾”等6 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 个字能正 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 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 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 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 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 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同座交流交流 3. 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 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1.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 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3.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 14 个字 2. 重点指导 7 年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3. 引导学生观察这 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 同 4. 多媒体演示这 7 个字的布局 5.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同步拓展阅读《雪化后是什 么》 这篇文章特有意思: 我上网 搜索了“雪化了以后是什 么” 一下子搜到了许多网 页我摘引了下面两段: 摘引一:人教版小学语文第 七册《积累 ?运用六》中有 一篇短文《雪化后是什么》。
文 中 提 到 “ 雪 化 后 是 什 么?”有三种答案:父亲和 儿子的答案是 “雪化后变成 水” ,班长的答案是“雪化 后变成水蒸气”,王叔叔五 岁的儿子答案是 “雪化后变 成春天”雪化后变成水, 变成水蒸气, 这是理所当然 的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雪化后不变成水, 不变成水 蒸气,还能变成什么?应该 说,这两种答案是正确的, 也是科学的而“雪化后变 成春天”是富有诗意的饱含 浪漫气息的答案, 因其语言 表达的别出心裁而格外引 人注目这就是我们在课堂 教学中所追求的个性思维 的火花——答案不是唯一 的,也没有最好的 摘引二: 雪化了以后是什 么?正确的答案是, 尽可能 地展开你的联想, 只要你言 之有理,比如,在乡间小道 上,雪化了以后是泥泞; 在 松柏树上,雪化了以后是青 翠;对农民来说,雪化了以 后是春播;对土地来说, 雪 化了以后是滋润 ,, 人们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矛、盾”等6 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 个字能正 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 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 “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 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 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3.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 注 ②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 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二、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 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 齐读这段话 3.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 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 7 个生字 2.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四、实践活动 1. 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 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在联想之中, 才能拓展与丰 富自己的见识, 才能避免一 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摘引三:雪化了之后竟究是 什么?我一下子不能回答 这个问题了 如果我所看到 的此案例的原版属实的话, 我便忽略了一个细节—— 或者记述这个案例的原文 忽略了一个细节, 或者考试 的命题者忽略了一个细节 ——便是: ,, ,雪化了之 后是什么? 上面的“ ,, ”可以是不同 的表述,在这个表述的后面 再接上“雪化了之后是什 么” 比如“小明用盆子装 起一盆雪,要看看雪的样 子” ,如此一来,接上“雪 化了之后是什么” ,我就能 回答“是水”;比如“来到 田边,满眼全是白色” ,如 此一来,接上“雪化了之后 是什么”,我就能回答“是 田野” “是麦苗” ,,小结:不管怎样,学生喜欢 读是真的!本课相关信息搜集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教后反思5 教学中你会发现: 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 因此上课时,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 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 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
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 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的第五自 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 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 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 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 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 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 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安全提示楼道内不奔跑,不喧哗课题26 科利亚的木匣课型以文带文授课 节数节授课时间2014 年 12 月 23 日星期一教学目标1、认识“匣、锯、阶” 3 个生字。
会写“挖、鞋”等13 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 15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4、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鹰的遗言》;同步阅读《三袋麦子》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难点: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6 课 前 准 备教师: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插图及课文录音学生: 预习课文;熟读同步拓展文章;搜集有关前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板书设计26 科利亚的木匣埋木匣( 1—3)科利亚妈妈对比挖木匣( 4—12)第一次第二次思考受到启发( 13)时间过去周围一切事物在不断变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匣、锯、阶” 3 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 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 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 5 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 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 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 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 句子是否读通 4.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5.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7. 引导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1. 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 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2. 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 怎么找到木匣的? 3.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 得了什么道理?拓展阅读《三袋麦子》 1、阅读思考:三种动物对 待一袋麦子的不同做法, 你 最推选谁? 2、交流 预设生:我要推选 《三 袋麦子》中的小猴子, 因为 他的做法最好, 它考虑得很 长远 师:那么小猪、小牛的 身上有没有优点呢?(小组同学讨论)预设生:小猪、 小牛的 做法虽然没有小猴好, 但在 它们身上也有可取之处预设生:小猪憨厚得可 爱,他把麦子磨成面粉, 做 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 说明 他很能干,很勤劳预设生:小牛把麦子存 起来,说明他很节俭。
7 ①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②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 化? 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