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是难得古人心――中华读书报 (2).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2163666
  • 上传时间:2017-10-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6.8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最是难得古人心――高等教育研究经典阅读林 杰北师大教育学院 100875什么是经典,见仁见智,高等教育研究有无经典,令人深思如果以纽曼为坐标,那么这个学科的历史至少也有一百五十年了,而每逢学界华山论剑,我们踞守的这个园地却似硗薄的原野,鲜有丰厚的馈赠经典,无论怎样择定,它是构成一个学科之学术传统的坚实脊梁比如研究西哲,只要涉及近代之后,谁也绕不过康德,其雍容的思想洪汇,使之成为可超而不可越的巨人而一百多年来,高等教育研究蹒跚前行,在学科身份认同缕遭置疑的险境中,一直缺少经典和巨人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这个学科的学术传统何其脆弱学术传统实乃学术专业化之首要条件高等教育研究固然不因学科名份而画地为牢,但也不能只凭赤手空拳去构筑专业化的壁垒足够的经典、悠久的传统,将为我们以此为志业的学术人赢得必要而应有的尊严! 因此,我们必须千锤百炼锻造经典也许时间还不够长,吹尽狂沙始到金,也许她的学术性还不够坚韧,然而回望前尘,驿路梨花,依旧有可供采撷的奇葩本书目参考了由 Cameron Fincher 等四位美国高教研究界资深教授主编的100 classic books about higher education,稍有增删。

      1.John Henry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21.约翰·亨利·纽曼, 《大学的理想》 有中译节本我没有理由在择定书目的时候,不将这本初版于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著作置于首位,我也没有理由在阅读它的时候,不对其中隐藏的宗教神秘主义与反现代性做出置疑也因此之故,缺乏深湛宗教知识素养的中国教育学者无力将全本译出我深深记得,克拉克.克尔在《大学功用》的序言中曾嘲笑纽曼的那套观念好比明日黄花但无论如何,它是一座丰碑,标志着西方学者开始对高等教育展开研究此前,西方大学里的学者什么都研究,唯独不研究大学,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大学是个神圣的地方,不容凡人说三道四而纽曼悠悠道来,他的修辞背后体现着英国高等教育优雅的绅士传统2.Bloom ,Allen,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87. A.布鲁姆, 《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 有中译本艾伦·布鲁姆乃芝加哥大学斯特劳斯学派掌门人的大弟子,身兼振兴保守主义传统的大任。

      其所在的芝大思想委员会即是将阅读旨趣和审美诉求指向西方经典,以便从中求得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布鲁姆在本书中对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日益增长的政治化倾向深表忧虑,认为造成这一切的思想根源在于欧洲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思潮对美国大学的侵蚀布鲁姆以精神贵族的气派固执地认为,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的公共领域和自由堡垒,应该保持自身卓然独立的品格,应该远离政治,远离潮流为此,大学师生需要重温经典意,体贴古人心,通过博雅教育的门径,在传统智慧中寻求真理与慰藉3.Irving Babbitt .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The Riverside Press Cambridge.1908I.白碧德, 《文学与美国的学院》 有中译本中国人知道白碧德的名字,多是与梁实秋有关梁当年留美归来操文学为业,其所凭藉的批判武器便是这位哈佛恩师的“新人文主义” 2新就新在它不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旧人文主义,拘泥于传统经典而不能自拔,甘愿充任古人脚下的侏儒,这一点明显不同于对经典顶礼膜拜的艾伦.布鲁姆但白碧德又主张要认真研读古代经典,否则便会丧失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历史感新人文主义者与古典主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因典型而扼杀个人的创造力。

      这表现在大学教育上便是追新求异,绝不画地为牢但这还不是白碧德对大学的最高期许,他心目中的大学应该保有充分静寂的空间以营造闲暇与反思的氛围以对抗现世的浮躁与狂热4.Orgtega Y.Gassert Joe.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4. Y.G.J.奥尔特加, 《大学的使命》 有中译本此书是作者于 1930 年在马德里大学所作的讲座的内容作者强调大学的四个使命:培养精通本行的专业人才;提供政治领导;从事研究工作;通过广博的教育去培养能够理解周围事物、熟悉当代重大主题和思想的有教养的人这个加塞特了不起,身为西班牙学者,却在二十世纪初西方高等教育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加入了一场以英美学者为主战场的大辩论,俨然一方重镇,其观点不可小觑他不偏不倚倾向于全面理解现代大学的使命他反对维布伦过分强调大学研究职能的观点,主张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才是大学存在之鹄的5.Jaspers Karl.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Boston:Beacon Press.1959.K.雅斯贝尔斯, 《大学的理念 》 。

      这是哲学权威、精神病学家、存在主义者、海德堡大学前校长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关于大学的看法,他论述了大学对科学、学术、技术、人文学科的意义,以及大学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身为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此书中也得到体现此外,我们不能忽略其成书的时代背景:存在主义哲学在欧美正躬逢其盛,以绝对优势压倒保守的结构主义很难说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与当时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没有丝毫瓜葛虽然六十年代后西方社会思潮普遍向右转,存在主义日薄西山,但过时归过时,雅斯贝尔斯总有智慧常驻人间,是所谓瑕不掩瑜6.John S. Brubacher, 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77.J.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有中译本这本薄薄的小书可谓布鲁贝克在晚年对其一生高等教育思想的检讨与总结全书架构循专题而设,高屋建瓴,立意高远,而在各专题的选择上看似无意,却是有心,无一不紧紧结合了当时美国高等教育所遭遇的突出现实问题因此,窃以为也可以把它作为一本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史来读在此,布鲁贝克也为高等教育哲学这门分支学科划定了一些基本范畴。

      奈何斯人早逝,面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突出矛盾,我们是否也能拿出如他一般的足够的勇气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重估?7.Clark,Burton R.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Gross-National Perspectiv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3. B.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分析 》 有中译本此书关注的中心议题是七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书中依次讨论了权力、整合、社会、变革方式、信仰系统、以及“规范理论” 大学需要松散结构和“无序” ,而这无不取决于大学独特的组织特性教师既隶属于某一个学校,同时又隶属于一个跨学校的专业团体,高等教育系统是由学科和学校组成的一个“矩阵” 书中援引了大量西方国家大学管理的实例,信手拈来,看似轻巧,而实际却是作者集多年之功的结果如果挑剔点评价,伯顿.克拉克并无原创性的观点,本书的最主要思想不出马奇、韦克等人的机杼,妙就妙在伯顿他能以3实例说明,并为大学组织分析列出了基本范畴与清晰思路以我愚见,此书强于伯顿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 ,多学科学者的视角固然令人耳目一新,但不过浅尝辄止,难以后继。

      8.Millett John D.The Academic Community:An Essay on Organization.New York: McGraw-Hill,1962. J.D.米利特, 《学术共同体:一篇关于组织的论文》 所谓“学术团体” (academic community)是指这样一种组织,专门化的协作方式不是通过个人或小组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实现的,而是通过达成一致目标的过程实现虽然不同的研究人员对于学院模型的表述人言人殊,但是可以将比较一致的说法做如下的概括:建立开放性的论坛,供参与者表达意见;专家权威,学者是学校活动的中心;采取集体决策方式,行政只起执行决策的功能这本易读的书清晰地区别了大学与公司在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探索了把科层制和大学共议原则结合,从而把教师、学生、管理者、校友的力量组成一个和谐整体的可能性作者认为,这种多元参与、权力共享的模式是高校管理和学者共同体的一个明显特征9.Goodman,Paul,The Community of Scholars.New York:Random House,1962.P.古德曼, 《学者共同体》 。

      古德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学校消亡论面对后现代社会的转型,美国学校教育问题丛生,在解决社会矛盾上捉襟见肘,古德曼干脆说取消学校算啦,学校的存在只会助纣为虐,加剧现代文明危机本书即是在六十年代的多事之秋著就的一部主要著作作者断言,学院和大学已经变得太大,太致力于职业训练,而不是致力为自由和公民责任而教育青年作者自命为无政府主义者,因此建议高校应当极大地减少管理,把大学变成一系列从事广泛的自由探索的小型学者共同体 10.Ashby,Eric,Adapting Universities to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4.E.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 有中译本阿什比是英国重要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曾担任过剑桥大学副校长并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负责人如此丰厚的履历保证了他对欧洲及其他一些地方的高等教育富有深刻见解此书包括他的十篇报告与讲演文中以一种预言的方式讨论了大众化高等教育、政府干预、学生文化变迁、以及科学技术新发展对大学和大学教育的种种后果阿翁生来慧眼,洞察幽微,观点鲜明,叙述中肯到位加之滕大春先生的译笔简洁明快,读起来自然流畅而无渣滓之感。

      此书虽薄,且以七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为叙事背景,但我们如果对之以目下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分明能感受到其新鲜的生命力譬如大学理念、学生管理及政府干预,等等,阿翁寥寥数语,却胜人之长篇累牍11.Kerr Clark.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4th edition.1995. C.克尔, 《大学的功用》 有中译本克尔这本令人难忘而简明的著作被视为经典发表后的若干年中,克尔不断增写了好几个部分、好几个序与跋这使他能够不断地、反复地重写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此书对二战后美国主要大学发生的变化作了精辟而明白的描述,也对未来大学的趋势做出大胆预测,即“多元巨型大学” 这一概念几乎成为克尔享誉世界高教圈的名片,多元巨型大学的本质在于一反传统大学作为单一有机体的观念,而声明现代大学的特征在于其多元性,即秉有多个目标、多个权力中心、多个灵魂,它是一座4城市或一个城邦,很多部分可以增加也可以取消12.Hutchins Robert M.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n.New York: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36.New Brunswick,N .J.Transaction,1995. R.M.赫钦斯, 《美国高等教育 》 。

      有中译本这本著作不厚,但影响不小对赫钦斯来说,学者共同体服务民主社会的最好方式是让他们自由追求学术,而不必为物质与经济因素所累的确,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和为生活工作而培养人这两个使命使大学目标设立陷入两难境地赫钦斯毫不掩饰地说,大学职业教育的使命已经严重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