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论文设计】“股权分置”改革探析.doc
6页股权分置”改革探析论文关键词股权分置圈钱以股抵债内在价值论文摘要“股权分置”现象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桎梏本文阐述了 “股权分置”的由来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股权分置”的由来股份制和股市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已经在我国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股份公司首先在我国的城乡集体企业再 次出现公开向社会公众发售股票并在80年代末出现了全流通试点股票市场表现出来的超强的集资能力迅速被部分学者和政府领导发现并神化他 们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搞活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企业 的问题则主要集中体现在资金不足股票市场的优势就在于能够筹集无需 还本付息的长期资金只要抓住了股票市场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因此无论 是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投入还是摆脱企业困境发展国有经济首先都是 想到要让股票市场解决问题发行股票融资成了当时推出股票市场的根本目的于是国有企业便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试点而当时有人认为国 有企业上市后采取全流通就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就是搞私有化为了既保 住股份制和股票市场又消除人们的担心只能采取机械的国有控股比例来 解决于是最终采取股权分置办法国有股占大头而且不流通社会公众股占 小头全流通“股权分置”反映了传统经济体制在新体制的胚胎中的延续同时也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体制转换过程中继续存在和加深“股权分置”的负面效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证券市场 原有制度设计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并直接影响了证券市 场的健康发展股票市场暴露出来的大量问题究其根源就是“股权分置”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股票市场完全异化人为分割的股权结构使目前的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凸显并异化成“圈钱”工具而股票市场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新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的深层功能难以发挥由于国有股权居控股地位且无法上市流通能 够上市流通的社会公众股票即使全部买完也无法取得控制权使得国有企 业上市后大股东永远是大股东(只要他愿意的话)同时由于大股东占股比例足以控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而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根本就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往往是“换汤不换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而已同时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股票市场也无法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众所周知资源只有在流动中才能优化配置而股权分置导致大比例的 国家股份不能流动这就使得通过股票市场对经理人员的外部监控机制也 不存在更为不利的是由于国家股与该公司股票的市场行情根本就不挂钩 或者说国家股的价值不会因为该股票流通股份价格的涨落而升跌即国家 股份只负盈不负亏结果股票市场的功能便只能体现为浅层的融资层面;而 且这是一种既不改变企业控制权结构又无须还本付息的融资对众多依赖 借债艰难度日的国有企业来说无疑是“免费的午餐”以致包装上市盛行 股票市场投机盛行股票具有收益证券、支配证券和由此派生的投机证券特性由于股 权分置导致国有股权居于支配地位且无法上市流通从而导致股票的支配 证券特性无法体现结果股票市场便难以吸收众多把股票看作支配证券、希 望通过购买企业股票支配企业经营决策、具有积极股东特性的机构投资主 体入市虽然我国股市也有不少的基金但它们的投资行为也已沦落为投机 行为与普通的中小散户并无两样QFII不愿进入A股市场也是因为该市场 投机气氛太浓另外收益性特征也难以发挥纵观我国证券市场可以发现我 国的上市公司如果不是为了迎合配股或增发就不会给股东分红派息当然 没有分红派息也是正常的但上市公司必须给股东其他回报如公司经营效 益一直良好引起公司股票价格不断攀升从而带来丰厚的价差收益这也未 出现相反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不但谈不上高成长性而且效益与市场占 有率每况愈下一年优二年平三年亏四年ST这在业内已是很平常的事了既 然这样流通股股东就只有指望股票的投机性证券特性即投资者只关心股 价波动造成的价差收益结果是证券公司、庄家、上市公司联合起来制造概 念和题材要么进行所谓的资产重组要么发布假信息要么传播谣言要么搞 黑嘴股评政府也时不时进行鼓与呼于是银行、企业违规地将资金推入股市 中小投资者也借取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企图使股市不断攀升以获取可观 的价差收益股市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高技术市场证券公司、上市公司 和庄家拥有的信息和技术经验远远地优于中小投资者结果是中小投资者 损失惨重市场的投机性太盛最终会吓跑中小投资者最终剩下的也就是几 家或几十家深陷其中的大庄家或大寡头在支撑市场一旦有重大利好消息 便有一些短期资金入市两三天或三五天便迅速离场接着又是沉寂可以说 “股权分置"是我国股市成为投机市的制度基础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首先国家股与流通股购买价格迥异但分红配股权利基本相同据 统计非流通股股东原始折资入股成本平均为1. 55元左右而流通股股东的 购股成本平均为7-10元这个1. 55元是怎样来的呢1992一1995年间按中央 统一部署国企普遍开展了清产核资固定资产按重置成本进行评估计价这 样一来资产总值大致上升了 50%以上一些早已折旧完毕或已经不能使用 的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不仅具有了新的价值而且新价值的数额甚至 超过了原先的购买价而银行贷款等债务性资金依然按账面价值进行计算 资产与负债一比较就得到后来折为股份的第一笔净资产在国有企业改制 上市时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背景下经过资产评估国有企业的资产 总值大多又上升了 30%_50%而按账面值减去负债额后净资产的增长幅度 更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折股根据国资委1994年相关规定国有净资产折股 比例不得低于65%国有净资产的折股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 51在此可以看 出国有企业净资产含有不合理部分(按理应报废或淘汰的固定资产)而流 通股股东的7一10元主要是由于我国股票上市采取政府控制且向国企倾斜 的办法从而导致供求失衡供小于求从而可以高溢价发行其实证监会就曾 经规定发行市盈率为20倍左右国企改制上市后根据同股同权的原则非流 通股股东每股权益和每股净资产得到大幅度提高而流通股股东的权益被 大量稀释而随后的上市公司配股、增发、可转债很多情况下又都是非流通 股股东放弃流通股股东掏钱认购另一方面尽管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 东获取股票时支付的成本悬殊分红时却享受了同等的待遇统计表明到 2003年底流通股股东累计从上市公司拿到的扣税后分红约500亿元仅为 历年上缴印花税的1/4而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分红和公税金转让等权益增 值达到50%以上其次流通股股东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因市值缩水而损失惨 重统计显示2001年6月上证综指达到2245点两市A股公司1115家流通 市值为17362. 81亿元而2005年7月1日两市A股公司1312家流通市值 却缩减到11798亿元若按近三年融资2740亿新股首日上市升幅30%计算 被蒸发市值约9126. 81亿元从1991年到2001年二级市场波动导致的市值 蒸发估计也在1.3万亿左右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历年可分配净利润为1007. 7亿元年平均分红不足100亿元再次非流通大股东大肆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和淘空上市公司使流通股股东利益严重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