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数字鸿沟到红利差异互联网资本视角.docx
12页接入鸿沟曾是数字鸿沟的基本形态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使接入鸿沟缩小、 应用覆盖性增强,也触发了互联网红利差异在互联网资本框架下,以互联网市场 为例,对红利差异来源和影响红利差异的机制进行考察发现:接入鸿沟缩小带来的是 连通性的增强和平台的发展,这使人们有机会把以往投入的各类资产在互联网上转 化为有差别的、组合性的互联网资本并从中受益;其中,转化规模差异和转化率差异 既受两个“乘数效应”的影响,更受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并最终表现为红利差异关键词:互联网资木;互联网红利;互联网红利差异;乘数效应;数 字鸿沟一、对两个现象的理论追问互联网技术的大众应用正在成为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镇,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在农村,亦有先行者倡导 “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互联网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 了全面和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是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发展2004年,DiMaggio等人在回 顾相关文献后提出,数字鸿沟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接入机会差异导 致的数字鸿沟和因使用互联网的差异而产生的数字不平等①此前, Di Maggio和Hargittai发现2000年的美国综合社会调查(Uss >数据显 示,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以及在认知测试中得分高的用户更倾向 于用互联网“积累资本”,而非单纯娱乐。
OBonfadelli对1997-2000 年瑞士数据的研究也表明,受教育程度高和收入高的用户一般将互联 网用于获取经济收益,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用户则更多地将互联网用 于娱乐③虽然DiMaggio等人注意到运用互联网和积累资本的联系, 却未深究积累的是何种资本,以及何种机制造就了资本的积累二是数字红利(digital dividends)①的显现商务部的数据⑤显示, 2011-2015年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超过35%, 2015年达到 20. 8万亿元人民币;网络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超过50%, 2015年达到4 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首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至2015年, 农村淘宝(“村淘”)⑥己在22个省的202个县落地,建立了 9278个 村级服务站《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5)少⑦指出,中国“淘宝村” 数量从2013年的20个增加到2015年的780个,同比增长268%,分布 于17个省市自治区在一些区域,“淘宝村”和“淘宝镇”成为当地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⑧透过上述现象,有必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数字红利来口哪里?数字红利 与“积累资本”、数字鸿沟之间有何关系?如果说互联网接入鸿沟曾产 生数字红利差异,那么,随着接入鸿沟趋向填平,红利差异是否继续 存在?其根源何在?本文采用“理论建构对话经验事实”的方式探讨上述问题,首先回顾 数字鸿沟的发展,探讨产生和影响互联网运用鸿沟的机制一以互联网 市场为例;再进一步探讨影响人们把既往投入的各类资产转化为互联 网资本的转化规模和转化率的条件,揭示互联网红利差异中隐藏的社 会事实。
在信 息与通 信技术 (InformEit io 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以下简称“互联网”)产生之初,人们就意识到 “连接”将给不同人群带來发展机会的差异oMorrisett认为数字鸿沟 是信息富有和信息贫穷之间的差异①但他没有探讨信息富有与贫穷 差异的來源与影响之后,对这类差异较为系统的讨论來自美国政府 的系列报告这些报告试图说明在互联网进入美国大众生活后引发的 各阶层人群之间接入互联网的差异(此时,人们关注的仅是因接入可及 性而产出的机会差异,尚未关注到因使用的不同而带来的“受益”差 异),并指出,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扩散,孕育了另一种机会不平等一“数 字鸿沟”②广义上,“数字鸿沟”指给定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对互联网在可及 (haves or not haves)和使用(use or not use)上的差异③值得注 意的是,人们对“使用差异”的不同理解,呈现了对数字鸿沟认识的 不同指向:围绕接入可及性差异或接入后的运用差异前者指向一个国 家的公共政策和基础设施供给,后者指向用户因互联网技术应用差异 而产生的不平等一)接入可及性差异的缩小在接入可及性方面,最先被关注的是国家间及群体间的差异,如U Hara和Stevens将数字鸿沟定义为信息拥有者和信息缺乏者之间的鸿 沟。
①Mack则从种族的视角将数字鸿沟定义为接触电脑软厦件及新媒 介等信息渠道的差异①在中国,直到1995年赢海威公司创立,大众接入通道才被真正打开 在1997-2000年间,互联网用户规模从62万人增长到1690万人,用 户群体的主要特征是: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年龄在18-30岁, 居住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在教育、科研、信产领域和国家机关工作 的男性②在随后的发展中,有三个关键因素缩小了可及性差异:基础设施、使用 设施,以及互联网的有用性第一,接入设施覆盖性的扩展在中国,初期提供互联网接入的大多 数是教育机构、信息企业和政府部门,其所覆盖的群体与其之外的人 群形成了接入可及性差异随着宽带、无线网络的覆盖,城市区域的 接入可及性大大提高;伴随“村村通”工程的发展,到2007年底,97% 以上的乡镇具备了互联网接入条件,92%开通了宽带第二,使用设施的便利化明显降低了使用门槛早期使用互联网的门 槛较高,还需要特定的技能智能和平板电脑等接入设施的发展, 成为互联网接入可及性提高的转折点,为更多人群提供了接入机会CNNIC①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使用上网的用户数仅为5040 万,占上网总用户数的20. 4%; 2008年突破1亿,占上网总用户数的39. 5%;到2016年6月,达到6. 56亿,占上网总用户数的92. 5%第三,有用性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接入行动。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初期, 网上资源的数量和种类非常有限,与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关联度不高⑤此外,运用互联网的机构、行业相对较少,多数机构、行业甚至没 有接入的必要在前两个因素的影响下,接入用户数量的增加意味着连通性⑥的增强, 更意味着互联网有用性的增强有用性的发展还从用户的使用状况得到显现2015年CNNIC①数据显 示,在中国农村,约有7714万互联网用户有网络购物经历,占农村用 户的43. 2%;人数较2013年提高了 12. 1%,与城市用户网络购物使用 率的差距从2013年的24%缩小到了 17%农村用户中使用网上支付的 比重也达到了 35. 2%,较2013年提高了近10%,计6276万人,与城镇 用户的使用率差距从2013年的近22%下降到了约15%o由上可知,数字鸿沟最初体现为“是否接入”的区分如图1所示,即使接入,也是一个个的局部网络,“用或不用”对人 们工作、生活或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大;接入鸿沟两侧的群体也未产生可 感知的不平等彼时,对不平等的讨论更多来自政府和学界对趋势的 预判,并通过影响各国的公共政策,促进了接入可及性的提高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广覆盖、使用设施的便利化与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 之间,逐步形成了正向强化。
图i接入鸿沟示意图(二)接入之后,运用差异的显现在接入可及性差异缩小的同时,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人们在互联网运 用上的差别逐渐显现邱泽奇认为,在给定接入可及性前提下,是否 运用互联网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打破了 职业对社会流动的决定性影响0 Jem van Dij k等人也认为,ICT 所有权、技能和运用等会对社会不平等产生复杂的影响③胡鞍钢等 人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在普及中带来了新的社会不平 衡①Hargittai讨论了不同人群使用互联网检索信息的能力,以此测 量群体之间在互联网运用维度上的差异⑤DiMaggio等人在传统二分 法(即上网或不上网,使用或不使用)的基础上,用5个维度(设备、使 用主动性、技巧、社会支持和使用目的)讨论了基于运用差异的数字鸿 沟在不同群体中的表现,强调应用差异是数字鸿沟的进一步发展①一部分学者进一步将关注点放到互联网使用冃的差异上,正如本文开 篇的第一种现象所呈现的郝大海和王磊运用CFPS数据考察了社会经 济地位对人们使用互联网冃的的影响,获得了与Bonfadelli 一致的观 察②韦路和张明新运用“皮尤(Pew)研究中心” 2004年一项政治传播 数据,证明在同等可及性条件下人们运用互联网的方式大相径庭,进 而产生了获取政治知识的差別。
③简言之,人们观察到在接入机会趋向平等时,运用差异开始显现有 研究追问,运用差异是否映射了在信息化时代社会不平等的新形态、 新发展?①也有研究探讨了此类不平等的特征以及改善不平等的公共 政策方向⑤本文则试图追问:如果运用差异导致了不平等,那么,如 何导致的?即运用差异对互联网用户带来了什么后果?产生后果的机制 是什么?其中的重耍影响因素有哪些?三、互联网红利与红利差异虽然设备、技能、运用方式和运用目的都是测量运用差异的维度,更 重耍的维度是因运用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后果一)互联网红利运用差异带来的直接后果即有人在经济上受益2013年吐鲁番果业有限公司在8月1-5日投放10000件共1800吨以 “无核白”为主的鲜食葡萄,在淘宝网上面向江、浙、沪、皖部分地 区促销,每件2. 2公斤,每公斤售价近23元,很快被抢购一空① 如果这些葡萄面对的是吐鲁番本地市场,不仅会面对同质性竞争而不 得不降低价格,市场容量也仅限于本地63万人口仅以人口数量蕴含 的市场规模为例,江浙沪皖的总人口约为2. 2亿,是吐鲁番市总人口 的近400倍这就意味着,一个“连接”使得市场规模放大近400倍 世界银行认为,数字红利是由数字投资带来的增长、就业和服务收益。
②相对于在本地市场售卖而言的,吐鲁番果业通过互联网售卖而产生 的超额收益,就是数字红利我们则认为,“数字投资”概念不清吐鲁番果业的例子说明,数字 红利的核心在于把产品的地域声誉、规格、配送以及定价策略等在互 联网市场上组合起来从而受益显然,是不同资产的组合,而非抽象 的数字投资因此,本文更愿意将由运用互联网带来的超额收益称为互联网红利(dividends of connectivity) o —如开篇呈现的第二个现 象,互联网平台在中国的发展展示了由互联网运用带来的互联网红利孙寒是江苏省徐州市唯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村民,2006年,在村民依旧热衷于乡镇工业时,他开淘宝店并赚到第一桶金在孙寒影响下,东风村互联网商务蓬勃发展,至2015年己发展出网商6500多位,网店8100多家,工厂1590家,实现销售额超过40亿元人民币吸引了物流快递企业67家,务范围不仅遍及中国城乡,还远及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③营业额5. 7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24000余人,业类似东风村的村子,2013年以来在中国农村迅速涌现并形成不同发展 模式除了东风村的“网销+工厂”模式外,还有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 道青岩刘村依靠义乌小产品市场的“网销+线下市场”模式,山东省滨 州市博兴县湖滨镇湾头村依靠当地草柳编手工业传统的“网销+传统 手工业”模式,浙江省临安市清凉峰镇新都村依靠特色农产品的“网 销+特色农产品”模式等。
①不管是哪一种互联网商务模式,都意味着人们在互联网运用中获得了 超过传统商务模式的收益,即互联网红利二)互联网红利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技术应用提供了均等的受益机会,却不意味着 用户从中的受益是均等的我们把在不同人群、地区、城乡之间从互 联网红利中受益的差异定义为互联网红利差异(简称“红利差异”)世界银行认为,在连通性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生产力的增速却在放 缓,劳动力市场更趋于两极分化这种反差不仅在富裕国家凸显,在 发展中国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