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论---迟艳杰主编.ppt
233页教 学 论 王静明 主讲教学论 内涵又称教学法、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 律的科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 是由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 目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 段、教学评价等内容组成的在当代,随着教育科 学的发展,它已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教学论 的研究是在教育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对教学理 论的历史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各科教 学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论概括教学论 学科定位教学论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对教学现象 ,教学规律给予解释说明)又是一门应用科 学(对教学目标和教师教学过程给予规范)以理论研究为主,同时又将研究视点指向 实践应用既要探讨本质与有关规律,又 要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教材的内容结构•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教学现象 • 第三章教学性质 第四章教学原则 •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六章教学目标 • 第七章教学内容 第八章教学设计 • 第九章教学方法 第十章教学评价 • 第十一章教学组织与管理 • 第十二章教学研究绪论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如同要进入一个知 识的森林,需要我们有一个整体的地图, 不仅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目标,还要有一 个清晰的轮廓。
绪论就将给我们这些帮助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 第二节 教学论的历史与发展 • 第三节 学习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 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 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 门学科• 教学论首先要关注教学现象 • 教学论研究还要揭示教学规律 • 教学论还需要研究教学的性质,即教学的 属性 • 教学论还要研究教师和学生 • 教学论还要为教师提供可以选择的教学方 法和途径,对教师和学生予以评价教学论研究的任务与学科性质• 任务:对教学现象,教学规律给予解释说明;对教 学目标和教师教学过程给予规范 • 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学法的区别教学论研究具有如上解释和规范的双重任务, 因而也就使教学论区别于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学 法这也就是说,教学论要比学科教学论或学科 教学法具有一般性或普遍性,理论性强一些;而 教学论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规范,也超越了具 体学科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导意义当然,在现 实的教学中,人们总是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而体 现教学论中得思想和理论的第二节 教学论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 西方教学思想的发展 • 教学论发展的学科基础教学论的历史和发展• 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学思想的成熟— —-体系化的教学理论(一)萌芽期(从教学产生到公元16世纪) (1)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教育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没有专设的教育 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儿童接受的是一种非形式化的教育 ,即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接受教育。
教育方式主要是 口耳相传,教育的方法一是通过观察、游戏或“做中学”, 一是通过长辈的叙述、解说来启发、诱导学生2)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 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孔子)、古希腊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制 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才有有关教学思想 的著作出现• 在这个时期,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垄 断,主要是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人们的研究还普遍是一 种哲学行为,教学问题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教学理 论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关于教学的组织方法问题、内容 问题、目的问题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古籍中,尚未形成独 立的体系,主要是偏于经验形态的,主要是经验的概括 主要反映教学现象的外表、浅层及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尚 未达到理论思维的水平,即未达到事物内部及事物相互间 必然联系的认识 • 《学记》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 问题的经典论著•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在前人提供的丰富教育 资料的基础上,对教育做了全面总结,集 中表现在《礼记》的《大学》、《学记》 、《中庸》等篇章中古代教学思想观特点(1)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重视文化历史和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 ,倡导高度玄妙深奥的抽象这里和人生智 慧,而忽视生产劳动与科技实践。
(2)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追求人与自然 的和谐,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的特点 (3)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二)建立期• 标志: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 版,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 生近代教学思想的特征1、对封建教学思想的批判——尊重人的天性,关注 儿童的自然发展 2、寻求教育教学理论的科学基础 (1)夸美纽斯以唯实主义理论为基础建立教学论 (2)赫尔巴特以观念心理学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 3、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形成(1)教学理论独立体系的形成(2)传统教学理论的改造和现代教学关的形成(三)繁荣期• 20世纪以来,人类在追求教育规模的同时 ,追求教育质量,追求教育公平 ,教学问 题扩展到价值领域,提出教育民主化和教 学公平化发展要求四)20世纪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1、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准备期(20世纪初-20 年代) 2、教学论从传统走现代的开创期(20-40年 代) 3、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转折期(50-70年代) 4、教学理论现代化的发展期(80年代以来)杜威 陶行知(五)20世纪我国教学论发展的趋势1、东西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方法兼容 并蓄 2、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科学化取向与人文化 取向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 3、多样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总之,教学论要处好以下关系:继承与 创新、理论与实践、本土化与国际化、人 文化与科学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个性与 共性。
中国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私学中的教学经验 • 中国古代官学的教学 • 中国现代教学思想的发展 • 1949年后学习苏联教学论——马克思主义 教学论在中国的确立 •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教学论的新进展中国古代私学中的教学经验中国古代官学的教学• 中央官学 西周 → 汉朝(正式创建)→ 魏晋南北朝(时兴时废)→ 唐朝(顶峰) → 南宋(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名存实亡) → 清末(被西方学堂和现代学校教育体系 取代) • 地方官学 自西汉景帝时开始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痒,聚曰序 • 东汉(学校如林,痒校盈门)→ 魏晋南北朝( 衰废)→ 唐(繁盛)→ 宋辽金 → 元明清中国现代教学思想的发展• 清末和民国时期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 学实践1905废科举新学校取代旧学堂和书院,班级教学取代 个别教学杜威 陶行知清末和民国时期师范教育系统中的 教学法理论• 罗廷光《普通教学法》西方教学思想的发展• 古代个别教学时期的教学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古希腊“七艺”文艺复兴 注重人的培养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理论的产生 与发展•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拉 特克 • 系统教学理论的产生是以17世纪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的问世为标志的。
• 18、19世纪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学理论 的发展 • 20世纪上半叶美国进步主义运动中得教学 思想 杜威• 20世纪下半叶教学理论的进步前苏 凯洛夫赞科夫巴班斯基美国 布鲁纳教学论发展的学科基础• 哲学作为方法论而成为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 具体学科为教学研究提供具体指导,是教 学活动的直接依据1、 生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学活动的直接 依据,为教学研究提供具体指导2、社会学也是教学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重要 基础3、人类学、民族学深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 中学习教学论的意义• 明确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对教学工作 的尊重 • 提高教学理论修养,为新时期从事和改进 教学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 训练教学技能,养成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 • 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 长学习教学论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 • 观察法 • 案例分析法 • 教师角色体验第二章教学现象• 教学现象的内涵 • 教学现象的类型 • 教学现象的研究教学现象的内涵关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把本质和现象看作是客观现实的 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隐藏在现象后 面并表现在现象之中。
现象是事物外在的、活动 易变的方面,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是事物本质在 各方面的外部表现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 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任何事物都有其本 质和现象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 现;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在联系研究教学现象的意义• 教学现象是教师与学生日常教学生活的表 现,是教师理解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切 入点 • 教学现象是教学规律的表现形式,是揭示 教学规律的起点 • 研究教学现象反映了教学研究思维方法的 进步什么是教学现象• 教学现象是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 态和联系,是教学外在的、活动的、易变 的方面包括环境性的现象,活动性现象 和联系性现象环境性的现象•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例如幼儿园教学的科学 活动《恐龙》中,创造一个物质环境,布置一个 恐龙图片展幼儿在恐龙的世界里,已有的认知 经验被调动此时,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 借助这些图像,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 生动地展示于幼儿面前,使他们在直观的情境中 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外形各异的恐龙,不仅解决了 语言描述的难点,还渗透了观察、发现能力的培 养,发展了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尝 到了学习的快乐。
活动性现象• 即在教学存在的基本活动方式、成分、类 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现象有学者认为, 这一类型的教学现象可以归纳为七种:“师 生教学共同体即教学、师生教学调控活动 、教授活动、学习活动、师生交往活动、 教师自主活动(如备课、教研等)、学生 自主活动等,由此可以确定教学及其相关 活动的特殊性和基本联系关系性现象• 教学现象总是发生在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 及其相互关系之中这一类型的教学现象 主要包括从认识论角度表现的交往关系、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等,从本 体论角度表现的主要关系、次要关系、相 关关系等,从存在论角度表现的教学关系 、师生关系等 • 概括地来讲,就是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人 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信息等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 最基本的三个要素:教师、课程、学生 • 全面系统的七个要素:教学目标、教师、 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 教学评价教学现象的分类• 教学活动现象 是一些外在的、形态的现象 ,是一种实践活动中直观的现象; • 教学意识现象 是关于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 的现象 教学活动现象• 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 • 不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 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 所谓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是指在教学活动 构成要素诸方面及其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教 学现象,是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通过课堂观察就能把握其中的必然性规律 。
• 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 存在于同一类事物的 各个现象中,它们的形态或者存在于所有 个体中,或者能在大部分个体中表现出来 ,当规则现象发生变化时,虽然不一定在 所有的个体中都呈现出同样的情形,但它 们的变动与变动的程度基本相同 不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 • 是指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现 象,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的现象,是人 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信息之间表 现出的有序现象 • 不规则的教学活动现象 存在于少数的个体 中,而且在这少数个体中也不会永远存在 ,它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属于例外的现象 、暂时的现象、变化的现象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 • 规则的教学意识现象就是存在于古今中外 教育史上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当中、具有一 定普遍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