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件有文字的战国器物介绍.docx
8页两件有文字的战国器物介绍 李文洁摘 要: 战国“长安”铜平首布,世所稀见,其铸地为文献中未确切说明具体方位的赵邑长安河东裴氏是中国历史上盛名久著的世族,关于河东裴氏的起源,文献中有“非子之支孙封 乡”及“晋平公封颛帝之孙鍼于裴中”两种说法本文所介绍的“长安”铜平首布和“ 乡器”印文陶罐,为研究战国赵邑长安和河东裴氏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关键词: “长安”平首布 长安君 “ 乡器”印文陶罐 闻喜裴氏朋友收藏有一些流传于山西南部的带有文字、题记的文物承其同意,将其珍藏的战国“长安”铜平首布和“ 乡器”印文陶罐介绍如下一、 “长安”铜平首布战国时期的平首方足布,以足部呈方状得名,其一般特征为:平首、方足、肩平稍耸,腰略束,面文多为铸币地名平首方足布多出土于“临汾地区以南的襄汾、洪洞、侯马、闻喜、运城、夏县、永济、芮城一带”以及“晋东南地区的长治、高平、陵川、屯留、黎城等县市”[1]这枚流传于晋南地区的铜平首布,方肩方足,正面布体周边有郭,面中部由首至裆有垂直竖纹一道,竖纹两侧面文为铸币地名“长安”,背面平[]整,素面,长4.4、首宽1.4、肩宽2.2、足宽2.4、裆高0.9厘米(图一、图二)。
长安平首布存世相对较少据1988年版《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963年山西阳高县出土一枚长安布,藏于山西省博物馆;1973年河南新郑出土一枚长安布,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另上海博物馆藏有两枚长安布,未注明来源[2]著录所见长安平首布皆为方肩、方足、方形裆,面、背中部由首至裆皆有垂直竖纹一道,背部由肩至足各有斜竖纹一道,面、背皆有周郭本文所介绍的长安布背部平坦,无纹无郭,而面郭较粗,与著录所见者略不同,足见其特殊性朱华《三晋货币币文地名注释表》中提及长安布,表称长安为战国赵国属地,今地不明[3]《史记索隐》云:“赵亦有长安,今其地缺[4]《史记正义》云:“长安君者,以长安善,故名也[5]文献中有关战国时“长安”的线索分别来自两位“长安君”,其一为赵国公子,名不详,赵惠文王子,赵孝成王弟《战国策·赵策》记载,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即位,“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6]其二为秦国公子,名成蟜,秦庄襄王子,秦始皇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7],《赵世家》称:“(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8],《史记正义》云:“即饶阳也。
瀛洲饶阳县东二十里饶阳故城,汉县也,明长安君是号也文献中未见赵邑“长安”具体方位的记载,所以有关这枚铜平首布铸地“长安”的考释只能停留在战国赵邑这个层面上发表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再发现此类布币或战国“长安”地名时以备参考二、 “ 乡器”印文陶罐陶罐为泥质灰陶,方唇,短颈,丰肩斜腹,肩部有上下两组凹弦纹,表面磨光,颈部有数道轮制痕迹,腹部有拍打痕迹口径11.2、肩径21.2、底径10.9、高20.2厘米,紧靠底部有“ 乡器”三字戳印(图三、图四、图五)这件陶罐与侯马乔村墓地第二类陶器墓第一期的M4275:1罐[10]造型相近,戳印文字风格笔道圆润,也与乔村墓地中常见陶器戳印陶文“绛亭”相似,乔村墓地报告中将这些陶罐的年代推定为“战国晚期至秦代”[11](前286~前206年),“ 乡器”陶罐应与之同时汉许慎《说文》有:“ ,河东闻喜乡名段玉裁注曰:“在闻喜,伯益之后封于 乡,因以为氏,后徙封解邑,乃去邑从衣,按今字裴行而 废矣”[12],即 氏因迁徙而改为裴氏,此后不久 字即弃用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首列闻喜裴氏,称:“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赐姓嬴氏……非子之支孙封 乡,因以为氏,今闻喜 城是也。
六世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裴,衣长貌一云晋平公封颛顼之孙鍼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疑不可辨[13]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关于裴姓起源有三种说法,除去西域裴氏外,袭用欧阳修观点:“裴氏,嬴姓,伯益之后,秦非子之孙,封 乡,因以为氏,今闻喜 城是也按闻喜隶解州六代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裴,衣长貌一云,晋平公封颛帝之孙鍼于周川之裴中,号裴君[14]“晋平公封颛帝之孙鍼于裴中”的说法与秦后子鍼奔晋这一历史事件有关《国语·晋语八》载:“秦后子来奔,赵文子见之,问曰:‘秦君道乎?’……文子出,后子谓其徒曰:‘赵孟将死矣!’……冬,赵文子卒[15]《史记·秦本纪》记载:“景公母弟后子鍼有宠,景公母弟富,或谮之,恐诛,乃奔晋,车重千乘晋平公曰:‘后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对曰:‘秦公无道,畏诛,欲待其后世乃归’……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后子复来归秦[16]秦景公三十六年,即晋国执政赵文子去世之年,为公元前541[来自www.lw5u.Com]年,此时后子鍼逃到晋国,景公四十年,即公元前537年,景公卒,哀公立,后子鍼又回到秦国唐开元九年(721年)《通仪大夫使持节宁州诸军事宁州刺史上柱国裴公墓志》称:“公讳撝,字思敬,河东闻喜人也。
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封为秦秦景公母弟曰鍼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17]墓志与欧阳修、郑樵所提“晋平公封颛帝之孙鍼”的说法相吻合,只“周川”作“同川”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中解释:“周川”乃“同川”之误,同川是闻喜县下属包括裴中在内的一个乡级单位名,应在闻喜县之东北[18],此外又列举唐代河东裴氏墓志十一条,皆称裴氏始祖为后子鍼,据此得出结论:唐代河东裴氏传人都认为后子鍼是他们的直接祖先[19]结合前文所引史料可知,后子鍼在裴中立足五年,至秦景公死后,他便回到秦国,他留在裴中的后代即应以裴为姓,但后子鍼所封的裴中是否即非子之支孙所封 乡,尚不得证实周征松所引唐代河东裴氏墓志碑铭中,只《裴耀卿神道碑》曰:“至桓公少子鍼,去国食采于晋,其邑曰 ,遂为氏焉”[20]称后子鍼所封地为 ,其余皆称为裴唐宋距战国远逾千年,时人关于氏族源流的记载未必尽如史实,只可作为参考《宰相世系表》及《通志》称周僖王(即周釐王,前682年至前677年在位)时 陵封为解邑君,举族迁徙, 氏遂改为裴氏,远早于秦后子鍼奔晋(前541年)唐代裴氏以后子鍼为始祖,宋人则给出两条源流,清代杨深秀《闻喜县志斠》中针对欧阳修所提“非子之支孙封 乡”及“晋平公封颛帝之孙鍼于裴中”这两种关于裴氏起源的“疑不可辨”说法给出了解释,称:“周川即《竹书》所称晋献公二十五年狄人伐周,有白兔舞于市,《水经》涑水又西过周原,今其地乃与裴城毗连,同在闻喜县境,二说实不相悖,永叔何疑之有?”[21]从二者地望俱在闻喜县境来弥合分歧。
从这件印文陶罐来看,至战国时,晋南地区可能仍存在一处名“ 乡”之地,或可推断, 陵迁封解邑改从衣之裴氏之后,仍有部分族人居住 乡,段玉裁所言“裴行而 废”[22],或因此支系渐渐衰没这件陶罐的面世,为研究裴氏源流提供了重要参考[1] 朱华《三晋货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页[2] 汪庆正主编,马承源点校《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28页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编《上海博物馆藏钱币·先秦钱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290页朱华《三晋货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7页[3] 朱华《三晋货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7页[4] [5]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23页[6] [西汉]刘向辑录《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68页[7]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24页[8] [9]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831页[1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侯马乔村墓地(1959~1996)》,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图一四一,4;图版七一,1。
[1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侯马乔村墓地(1959~1996)》,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87页[12] [22] [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89页[13]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一上《宰相世系一上》,中华书局,第2179~2180页[14] [南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第96页[15]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晋语第八》,中华书局,2002年,第433页[16]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197页[17] 《大唐故通议大夫使持节宁州诸军事宁州刺史上柱国裴公墓志铭并序》,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铭汇编·开元129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45页[18] 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3页[19] 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20页,所引墓志包括:《裴撝墓志》:“秦景公母弟曰鍼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李公故夫人河东裴氏墓志》:“昔秦鍼出奔,受封晋氏,厥后繁衍,贤良间生。
《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鍼适晋食裴,因以命氏《裴宥墓志》:“秦景公之母弟,自秦归晋,封于同川,因而得姓《裴耀卿神道碑》:“至桓公少子鍼,去国食采于晋,其邑曰 ,遂为氏焉《裴光庭神遂碑》:“伯翳之后,与秦同姓,始封于裴,因邑命氏《裴希惇神道碑》:“后子保河汾之邑《裴皓墓志》:“自高阳发系,伯益开基,食采与裴,因而命氏《李妻裴氏墓志》:“折远构于秦邦,启崇基于晋邑《裴利物墓志》:“越我元子,秦贵元子,有德于晋,晋实美报,利建于裴矣[20] [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六辑[唐]许孟容《唐故侍中尚书右仆射赠司空文献公裴公神道碑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册第232页[21] 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引[清]杨深秀《闻喜县志斠》,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页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博物馆)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