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的落实.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27459808
  • 上传时间:2022-1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的落实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频频出现在教育专家和教师口中那么,什么是三维目标?为什么要确立三维目标?如何确立和落实三维目标?今天,我把我收集、整理的有关这些问题与大家交流      一、三维目标的确立      1、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三者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2、三维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但是在“新课标”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是形式,可有可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考虑教学目标,往往直接设计教学过程,造成教学没有方向,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结果市教科所罗柏生老师去年10月份来我们学校听课,在评课时就指出,老师教学要有目标意识,老师要很清楚自己这节课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      (2)教学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无非是从教参到教案,照搬照抄      (3)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往往导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注结果的正确与否,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记忆结论,忽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已开始关注学生的素养和一般发展,但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过于空泛,以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和落实,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教学目标,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那么,应该如何确立三维目标呢?      (1)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两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2)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切忌泛泛而谈、好高骛远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例如,现在小学数学教育一条十分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我们绝不能把它当成一张美丽的标签,贴在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里,因为它是一个一般性的总体目标,是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的,在一节课内是无法达到的。

      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二、三维目标的落实      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奇怪,在谈理论的时候,总觉得三维目标是不可以分割开的但是从课堂的效果看,又总觉得三维目标很难一起落实不是这个体现不足,就是那个有所忽略这恰好表明了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三维目标如何整合和落实的困惑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有机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技能需要我们深入作一些研究现在我们常说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师生对话、交流的方式之一我认为,通过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激励、导向、指导,是有效落实三维目标的手段之一      (一)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1、注重科学      科学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更应该如此      对小学生来说,有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课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以“错了,请坐。

      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在他们出现错误时,热心地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引导学生去获取正确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贾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着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的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这样的课堂评价,让学生受到了尊重,也帮助学生区分了同音字,掌握了正确的知识      2、注重明确      现在的教育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为了尊重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中的一些知识性错误、不良的价值倾向,盲目地给予表扬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明显地违背了“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注重明确,就是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明确地提出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要明确地指出应该努力的方向      有个这样的例子:有个孩子,接受知识比较慢,口头表达能力也比其他同学差一些,但是他上课的积极性很高上《美丽的小路》一课,自读以后,请小朋友分角色朗读时,他坚持要求读鸭先生的话。

      他读得很不流利,甚至有几个地方读错了读完后,他知道自己读得不好,头垂得低低的有很多同学已经举起了小手,要为他纠正错误老师没有让其他同学发言,而是走到他身边,摸着他的头,对全班同学说:“虽然他这次读得不是很好,但是和以前相比……”“进步了!”同学们的大声表扬使他抬起了头,老师看着他,说:“只要多读课文,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的!”课后,他主动要求把课文读给老师听,读得很流利,而且只读错了一个字对于这个学生的朗读评价,这个老师就做到了既明确地表扬进步的地方,又明确地为他指出努力的方向不但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而且,他课后也达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目标      老师的评价只有不流于空洞,不失之泛滥,只有适时、适当、具体、切实,才能起到对学生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出色,大家听听孙老师是这样评价学生的:“你能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你的猜想很有道理,有时候合理的猜想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特别注意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样的评价,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蕴含着做人道理、学习方法的引导与点拨      (二)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学习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取得好成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常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老师们也感觉挺棘手:这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教?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我想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当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要在各科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就应该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不能简单地以“你真棒!”“你说得真好!”这样的语句来评价      1、注重激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华博士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那么在课堂评价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注重导向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然而时下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却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对立了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答案的“独特”“多元”,追求的是课堂气氛的活跃、热烈,至于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何在,怎样引导学生正确感悟、体验,      (三)注重课堂评价的指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你读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你读得很好,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给了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而且更注意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好的发展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我想用这句话来解释一下“过程与方法”,也许不太准确,但我认为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应该是不错的那么老师的课堂评价,就应该注重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