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化名词解释.docx
6页DNA的变性和复性:(1)变性:DNA双链之间以氢键连接,氢键是一种次级键,能量较低, 易受破坏,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 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即为DNA变性2)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 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种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 性,这一过程也叫退火,一般认为,比Tm值低25°C的温度是DNA复性的最佳条件分子杂交:两条来源不同但有碱基互补关系的DNA单链分子,或DNA单链分子与RNA分 子,在去掉变性条件后互补的区段能够退火复性形成双链DNA分子或DNA / RNA异质双 链分子,这一过程叫分子杂交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1)增色效应:将DNA的稀盐酸溶液加热到80〜100度时,双螺旋 结构解体,两条链分开形成单链,由于双螺旋分子内部的碱基暴露,260nm紫外线吸收值升 高,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2)减色效应:核酸的光吸收值通常比各个核苷酸成分的光吸 收值之和小 30%〜40%,这是由于在有规律的双螺旋结构中碱基紧密的堆积在一起造成的, 这种现象称为减色效应回文结构:指DNA序列中,以某一中心区域为对称轴,其两侧的碱基对顺序正读和反读都 相同的双螺旋结构,即对称轴一侧的片段旋转180 C后,与另一侧片段对称重复。
Tm值:通常把增色效应达到一半时的温度或DNA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叫该DNA 的熔点或熔解温度,用Tm表示Chargaff定律:所有DNA中腺嘌吟与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A=T),鸟嘌吟和胞嘧 啶的摩尔含量相等(G=C),即嘌吟的总含量与嘧啶的总含量相等(A+G=T+C)DNA 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但没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另外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态和 环境的改变都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碱基配对: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 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 (腺嘌吟)一定与T (胸腺嘧啶)配对,G (鸟嘌 吟)一定与C (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等电点:在某一 pH 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 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肽键和肽链:肽键:在一个羧基(-COOH)和一个氨基(-NH2)之间可以发生脱水缩合, 在基团之间形成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化学键叫做肽键 肽链:是由多个氨基酸相互 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链状结构肽平面及二面角:肽平面:肽键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键性质,参与肽键的六个原子C、H、O、 N、Cal、Ca2不能自由转动,位于同一平面,此平面就是肽平面,也叫氨酰平面。
二面角:两相邻酰胺平面之间,能以共同的Ca为定点而旋转,绕Ca-N键旋转的角度称© 角,绕C-Ca键旋转的角度称巾角©和巾称作二面角,亦称构象角蛋白质一级结构:指多肽链内氨基酸残基从N端到C端的排列顺序,或称氨基酸序列,是蛋 白质最基本的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氨基酸残基的有规则的排列,常见的二级结 构有a-螺旋和B-折叠二级结构是通过骨架上的羰基和酰胺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蛋白质三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处于它的天然折叠状态的三维构象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 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三级结构主要是靠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 范德华力和盐键(静电作用力)维持的蛋白质四级结构:寡聚蛋白质,由相同或不同亚基按照一定排布方式狙击而成的蛋白结构 蛋白质超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上若干相邻的构象单元(如a螺旋、B折叠、B转角等)彼 此作用,进一步组合成有规则的结构组合体,作为三级结构的构件结构域:实在二级结构和超二级结构基础上形成并相对独立的三级结构居于折叠区,是在空 间上能辨认的三维实体蛋白质变性与复性: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受到某些物理因素如加热、紫外线照射、高温 和表面张力等或化学因素如有机溶剂、脲、胍、酸、碱等的影响时,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 降低,不对称程度增高以及其他的物理化学常数发生改变,这种过程称蛋白质变性。
其实质 是次级键被破坏,但一级结构仍完好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因素除去后,变性的生物 大分子恢复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构象的现象分子病:由于基因或DNA分子的缺陷,致使细胞内RNA及蛋白质合成出现异常、人体结 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异的疾病DNA分子的此种异常,有些可随个体繁殖而传给后代如 镰状细胞性贫血,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异常所致的贫血疾患盐析与盐溶:盐析:增加中性盐浓度使蛋白质、气体、未带电分子溶解度降低的现象是蛋 白质分离纯化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最常用的中性盐有硫酸铵、硫酸钠和氯化钠等 盐溶: 提高中性盐浓度使在低离子强度溶液中某些蛋白质(如球蛋白)或偶极离子(如半 胱氨酸)溶解度增加的现象酶的活性中心: :酶中含有底物结合部位和参与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氨基酸残基部分活 性部位通常位于蛋白质的结构域或亚基之间的裂隙或是蛋白质表面的凹陷部位,通常都是由 在三维空间上靠得很近的一些氨基酸残基组成酶原:通过有限蛋白水解,能够由无活性变成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前体 活力单位:酶活力的度量单位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1 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25°C,其它为最适条件)下,在1分钟内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底物中1 微摩尔的有关基团的酶量。
比活力:每分钟每毫克酶蛋白在25C下转化的底物的微摩尔数(um)比活是酶纯度的测量Km值:对于一个给定反应,导致酶促反应速度的起始速度(v0)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诱导契合学说:酶分子活性中心的结构原来并非和底物的结构互相吻合,但酶的活性中心是 柔性的而非刚性的当底物与酶相遇时,可诱导酶的活性中心的构象发生相应的变化,有关 的各个基团达到正确的排列和定向,因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结合成中间络合物,并引起底物 发生反应变构效应:又称之别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 性改变的现象Ribozyme:具有自身催化作用的RNA称为核酶(ribozyme ),核酶通常具有特殊的分 子结构,如锤头结构辅酶和辅基:辅酶:某些酶在发挥催化作用时所需的一类辅助因子,其成分中往往含有维生 素辅酶与酶结合松散,可以通过透析除去 辅基:是与酶蛋白质共价结合的金属离子或 一类有机化合物,用透析法不能除去辅基在整个酶促反应过程中始终与酶的特定部位结合 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在蛋白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存在着 明显差异的一组酶竞争性抑制作用: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类型。
竞争性抑制剂通常 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这种抑制使Km增大而umax不变糖核苷酸:单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的羟基,胺基或巯基缩合形成的含糖衍生物糖酵解:是将葡萄糖讲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ATP生成的一系列反应,是一切生物有机体中 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的途径三羧酸循环: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一系列代谢 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或称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在动物组织中降解代谢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循环过程中,磷酸己糖先 氧化脱竣形成磷酸戊糖及NADPH,磷酸戊糖又可重排转变为多种磷酸糖酯;NADPH则参 与脂质等的合成,磷酸戊糖是核糖来源,参与核苷酸等合成糖的有氧分解和无氧分解:糖的有氧分解: 无氧分解糖异生作用:生物体中多种非糖物质(乳酸、丙酮酸、生糖氨基酸及甘油)转变为糖的过程 生物氧化: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在生物体内通过酶的催化,实现的一系列释放能量的化 学反应过程氧化磷酸化:粒体内膜上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并偶联ADP和Pi生成 ATP的过程它是需氧生物生物氧化生成ATP的主要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中间代谢物上的磷酸基团的转移相偶联的作用ADP 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 "-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 的这种磷酸化与电子传递链无关磷氧比:在氧化磷酸化中,一对电子呼吸链传递至氧时所产生的ATP分子数,每消耗lmol 氧原子产生ATP的摩尔数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由一系列可作为电子载体的酶复合体和辅助因子构成,可将来自还原型辅酶或底物的电子传递给有氧代谢的最终电子受体分子氧(02)a-氧化:脂肪酸在微粒体中由单加氧酶和脱竣酶催化生成a-羟脂肪酸或少一个碳原子的脂 肪酸的过程卩-氧化:长链脂肪酸降解首先在邻近竣基的第二个C原子(卩位)开始脱氢氧化后,经一系 列反应逐步氧化成乙酰CoA的过程,由于氧化作用是从卩-C开始的,故称卩-氧化a-氧化:是指脂肪酸的w-端甲基发生氧化,先转变成羟甲基,继而再氧化成竣基,从而形成 a,w-二竣酸的过程乙醛酸循环:脂肪酸氧化分解生成的乙酰CoA,在乙醛酸体内生成琥珀酸、乙醛酸和苹果 酸等化合物的循环过程其中生成的琥珀酸可用以生成糖,二羧酸与三羧酸循环此循环发 生仅在某些植物和微生物中联合脱氨基作用:许多氨基酸不能直接进行氧化脱氨基作用,但可以和a-酮戊二酸进行转氨 基作用,生成相应的a-酮酸和谷氨酸.谷氨酸可在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进行氧化脱氨基作用, 又生成a-酮戊二酸,并放出氨,谷氨酸脱出的氨实际来自a-酮戊二酸进行转氨基作用的氨基酸. 可见,转氨基作用与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作用 ,此过程称氨基酸的联合脱氨基作用 .凡 能与a-酮戊二酸进行转氨基作用的氨基酸,都可以通过联合脱氨基作用分解为a-酮酸和氨, 所以这种作用是谷氨酸以外的多种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
转氨基作用:a-氨基酸和a-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a-氨基酸的氨基在相应的转氨酶催化 下转移到a-酮酸的酮基碳原子上,结果是原来的氨基酸生成了相应的a-酮酸,而原来的a- 酮酸则形成了相应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 获得的氨基酸一碳基团:在代谢过程中,某些化合物可以分解产生具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集 团”或“一碳单位”氨的同化:生物体将无机态的氨转化为含氮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生物固氮:是微生物、藻类和与高等生物植物共生的微生物通过自身的固氮酶复合物把分子 氮变成氨的过程限制性内切酶:一种在特殊核甘酸序列处水解双链DNA的内切酶I型限制性内切酶既能 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II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 甲基化的 DNA 的水解粘性末端:当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个特异性的碱基序列处切断DNA时,就可在切口处留 下几个未配对的核苷酸,叫做粘性末端半保留复制: DNA 复制的一种方式每条链都可用作合成互补链的模板,合成出两分子的 双链DNA,每个分子都是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不对称转录:在RNA的合成中,DNA的二条链中仅有一条链可作为转录的模板的转录方式。
逆转录:也称反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是RNA病毒的复制形式,需逆转 录酶的催化与一般转录方向相反,故称为逆转录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DNA的滞后链的不连续 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复制叉:Y字型结构,在复制叉处作为模板的双链DNA解旋,同时合成新的DNA链前导链: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通过连续的5'3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后随链:若以5' -3'走向的亲代链为模板时,DNA聚合酶3只能按照5' -3'的方向不连 贯的合成许多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