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论文.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4974036
  • 上传时间:2021-10-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6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论文提要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 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 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其走向与我国半湿润与干旱气候分界 线基本一致因此,长城也就成为我国农区和牧区分界线 的标志长城的延伸或回退,基本上反映了农区与牧区的 扩张或收缩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考察长城可以认为, 它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力量相互对峙、较量形成的 “力”的平衡带,长城,一方面发挥了分隔两个政治单元 的功能,它们延伸或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力量对 比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先进与落后两种势力的对撞中.客观 上却促进了相互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的 融合今日长城作为领土扩张和防御的军事设施作用已不 复存在但是长城在地理上的许多界限指标意义仍然存在, 它依然是许多地理事物的敏感地区关键词万里长城地理界线过渡地带农牧界线文化界线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 实实在在的重要的地理界线纵观历代长城的地域分布,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早 期的燕、赵北长城,还是最长的秦汉长城,或是最坚固的 明长城,其分布地域和走向都大体一致它们都位于我国 高原,山地到平原地形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和干旱气候的过 渡地带。

      这个地带又是朴实淳厚的农业民族与粗犷豪放的 游牧民族碰撞、对峙的融合带至今,仍然是我国农牧业 生产地域分布的重要界线更确切地说,它不是一条线, 而是一个空间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称为长城地带为什 么长城地带恰处于各种地理现象的过渡地区呢?我们认为, 自然地理环境是长城形成的基础;然而,“人”,不同时期的 各种政治力量,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选择长城地带正是 历代各政治集团,为了地域扩张或防御,选择并逐步形成 的“力”的平衡带1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以秦汉、明长城为代表的万里长城,由西向东,自甘 肃玉门关外,沿着河西走廊北侧,东行径沙漠和黄土高原 的交接处,再循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交错带,蜿蜒在燕 山和太行山山岭的背脊上,随山势而转,直抵大海边缘 它的东南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除黄土高原地势较高 外,大部分为海拔2 00以下的平原和海拔5 00米以下的丘 陵,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边片;北部,自西向东有阿 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山地,海拔大部分在 1000米以上,是我国天然草场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 区长城所在地域,大部分是高原向平原过渡的丘陵低 山地区长城布设选择在这样的过渡地形是因为:一方面, 不十分高峻的山地在古代战争中历来是被重视的地形。

      在 生产力水平较低,相互争战以步兵、骑兵为主的情况下, 大江、大河及丛山峻岭等天险,不需要修筑军事设施,其 本身就可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高峻的山 地上修筑大规模的城墙,也是当时的运输手段、物质来源、 技术水平所难以完成的所以早期古代战争防御体系的布 局主要利用天然设施各代长城真正建在高峻山地上的段 落是少数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长城,以及金长城、明 长城,几乎都是利用了我国这条东北一一西南、东一一西 向的由高原到平原的低山丘陵为主的过渡地表;另一方面, 地形过渡带的特点往往是地势的绝对高度不一定很高,而 相对高差大,地形崎岖,变化多端,成为既可攻,又可守 的绝佳区位特别北部长城带的中段和东段中段,包括 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西部等省区,在地质时期由于 强烈的地壳运动,在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形成一系列 界山,如贺兰山、狼山、大青山等,山地呈不对称状,北 缓南陡;长城带的东段,包括今山西北部、河北、辽宁、内 蒙古东部等地段,地处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华北平原的过 渡地带,主要山脉有燕山、太行山、大兴安岭、长白山及 辽东、辽西丘陵山地由于地壳运动多次抬升高度较大, 两级阶地间相对高度大、地势陡峻、险要。

      长城带北部的 内蒙古高原却是地面平整、没有高峻的山岭,只有起伏和 缓的残丘和岗阜;长城带的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真 所谓北去大漠辽阔,南望平川沃野居中崎岖的过渡地带 当然成为进行埋伏、了望、控制咽喉的最好军事基地水分条件是这一区域十分敏感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 区域人畜的生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长城地带除东、西两 端分别位于半湿润和干旱地区处,大部分地段位于我国由 半湿润向干旱气候区过渡的半干旱气候区,形成了长城地 带农业生产中农牧交错分布,导致了农牧界限空间摆动频 繁2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古代秦汉长 城的位置大体和现今我国北方的农牧分界线一致线以南 是我国以农耕业为主的农业区;线以北是我国北方的草原区 自战国至秦汉时期,长城的位置随农耕区范围的向北、向 西扩展而北进、西移战国时期,我国农区范围局限在以 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北至太原、中山,东至大海,西 至西宁其北部包括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以及河西走 廊一带,均属畜牧经济区当时,黄土高原还是片森林草 原中部地区的农耕民族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秦、 赵、燕都在当时农区的边缘修筑长城战国秦长城,为防 卫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平原而筑长城,自甘肃临沸东行, 经宁夏固源、甘肃环县以北,北行至陕北榆林,再折向东 北,止于黄河西岸。

      这段长城大体为当时的农牧分界线西 段;赵北长城是为护卫以国都邯郸为中心的农耕区,北筑长 城自河北宣化沿桑干河向西南,往恒山达雁山,再向西北 折入阴山止于高阙;燕北长城是为护卫以国都蓟为中心的农 耕区,分布在今张家口 赤峰 辽河 丹东1带 燕、赵长城大体与当时农牧分界线的中、东段一致秦始 皇统一中国后,在北面、东面、将原燕、赵、先秦长城加 以巩固、整修同时,随着大规模的屯垦实边,农耕区向 西部河套一带扩展,增修了自内蒙古河套地区经宁夏贺兰 山麓至甘肃兰州附近的一段长城以后,西汉长城扩建的 重点也在西部,增建了河西走廊长城,以保卫新扩的酒泉、 张掖、武威等肥沃的绿州农耕业,同时也保卫了通往西方 的交通要道一一丝绸之路至今,这段长城与现在的农牧 分界线大致相符明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防御北方蒙古 民族而建,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明长城的位置比秦 汉长城向南后退,也大体和当时的农牧界线一致这样, 万里长城本来是一条人为的防御工事,客观上却成为农牧 业生产的分界线,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文化景观和牧业文化 景观的分异,并成为恢复这一地区农牧分界的重要考古证 据二千多年来,我国北方的农牧界线历经变动,形成一 个动荡不定的农牧交错带一一农牧过渡区,也即长城地带。

      其形成和过渡性的地理环境及交错分布的民族特点有密切 的关系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正如前面所述,这里属于 半湿润向干旱气候过渡的地区,水热条件优于产北方草原, 但不如南方传统的农耕区对于牧业来说,是它扩大优良 牧场、壮大游牧经济的好场所;对于农耕业来说,这里又是“雨养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分界线所谓“雨养农业” 即通常年平均降水量在250-300毫米之间,还可以发展“ 靠天吃饭”的农耕业;所谓“灌溉农业”,即当年降水量不 足以满足农耕业的最低需求,必须依靠灌溉,只有在具备 灌溉条件的地区发展农耕业长城地带,东部年降水量超 过400毫米,西部也在2 00—400毫米之间,所以大部分地 区可发展“雨养农业”,是农耕民族扩大耕地的主要目标总之,长城地带的自然地理环境既宜牧又可扩耕,是 农、牧都可争、都想争的地区这是长城地带成为半农半 牧地带的自然基础更为直接的原因,是随着民族力量的 变化,农牧界线是相应变化,在你进我退,或我进你退的 长期对峙、拉锯过程中,使这里成为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杂 居的融合带由于民族习惯,至今这里的汉民族以农耕为 主,少数民族以牧为主在长城修建的历史过程中,秦、 汉、隋、唐、明、清等时期,为边疆安宁,都曾大规模向 长城地带移民屯垦,发展农耕业,农区向北推进,牧区北 退;而魏晋至南北朝、五代至元这些时期,随着北方游牧民 族入主中原,放牧业向南扩展,长城地带不少农田退农还 牧。

      但XX多年来总的趋势是农耕区向北推进,牧区后缩 据统计,从元代至今,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北约有六次明显 的推进,总的推进幅度最小处也有上百公里,最大处可达 3 00公里北部的农牧界线由战国时期的燕山一一太行山 以北、以西,推进至今日辽河中上游一一阴山山阴一一鄂 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一一祁连山脉(除河西走廊)o 现在,长城地带的汉民族多以农耕为主,少数民族还多以 畜牧业为主3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力”的平面带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考察长城地带,可以认为,它是 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力量相互对峙、较量形成的平衡带 尽管长城内外都是中华民族整体的一部分但是,历史上 各部落、各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夺取空间领域,相互争战 是经常发生的,在双方领土的边缘地带,往往是直按摩 擦、碰撞,战事最频繁的地带长城所在地带就处在这样 一个政治区位在长城的发展历史中,攻、守双方经常是两个或几个 不同的民族或诸侯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则集中表现在 中原农业文化区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区之间的矛盾与对抗 两者之间大体上以大兴安岭 燕山 阴山 祁连山 ——昆仑山为划分界线农业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相比较, 自然条件,特别是水热条件,自然资源要优越得多,因而 其劳动生产率相对也高得多。

      农业文化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加上农耕业定居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 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加快了文明进程;而在游牧文化区,较 低的劳动生产率和迁徙不定的生活方式,则延缓了其文明 的进程,甚至长期保留更多的原始成分尽管如此,在原 始的军事技术条件下,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并不一定总是 呈正相关的特别是游牧民族在作战方面的机动能力、骑 兵的神速快捷,往往是农耕民族无法比拟的,而农耕区先 进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又有着极强的诱惑力,所以长期来, 北方的游牧世界始终是对南部农耕区构成长期持久的威胁领土是民族活动的物质基础,资源和财富的源地扩 大领土不仅可以取得众多的资源和生活空间,还可以掠来 大批的奴隶或廉价的劳动力因此,当北方游牧地区力量 集聚、壮大,或农耕区内部阶级矛盾激化时,军事力量的 对比明显倾向游牧地区时,游牧地区的统治者就会不顾一 切地向农耕区发动冲击同样,农耕地区的统治者,在保 卫边疆安定,护卫农耕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只要有可能, 也是千方百计地用武力去扩大其领土,使其它民族臣服而 兼并其领土所以,这两种政治力量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中原地区的历代统治者,为了防范居高临下的游牧民 族的冲击,为加强原来不太高的燕山、阴山及黄土高原等 自然阻隔,都不惜耗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断兴建、加固 长城。

      这条人工修造的万里长城因此发挥了分隔两个政治 单元的功能长城的延伸或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 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例如,在我国历史上,在相当长时期 内,匈奴曾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的重要力量战国末, 匈奴进入奴隶社会,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占领了蒙古高 原,并南逾阴山,渡黄河燕、赵、秦等诸侯国则筑北长 城以阻隔秦统一后,中原王朝力量强盛,匈奴北撤秦 汉之际,匈奴又“东击东胡”、“灭胡东王”;西击走月氐; 南并楼烦、白洋河南王,侵燕代战事都发生在双方力量 对峙的长城地带汉武帝以其强大的武力击败匈奴,并筑 长城以阻隔长城阻隔了北方匈奴的侵扰,保卫了农业文 化区先进的文明和生产力明代,虽然推翻了蒙古人的政 权,但在开国初就无法彻底消灭蒙古的残余势力,过去秦 汉长城中段所在的阴山山脉已成为蒙古人残余部族向南侵 犯的根据地作为分隔两种力量的长城也随之南缩当明 朝势力转弱后,更难以对付蒙古统治者的侵犯,只能防御, 鄂尔多斯南边一段长城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筑起来的历史上,长城南北两大文化集团,长期处在对峙一一 不稳定一一停止又对峙的循环往复之中,而长城是两种势 力的藩篱由于它的阻隔,不仅保护了中原较先进的农业 文化,同时也促进了边疆的繁荣和北方游牧民族向高层次 文明社会的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