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河蟹养殖的研究与展望.pdf
5页1 我国河蟹养殖的研究与展望(摘要)王武(上海水产大学)一、河蟹种质研究已构成基本框架1、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经济绒螯蟹属同一种,不同的亚种(种群)(1)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水系的河蟹基本上可以区分2)判别分析表明,它们的形态特征既有相近似之处,又有一定的距离3)分子遗传研究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很近,还达不上不同种类的标准河蟹种群分布(4)不同种群的杂交试验表明:将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和绥芬河水系日本绒螯蟹混在一起,加海水进行人工促产,结果它们能自已交配形成“杂种”:绥芬河水系日本绒螯蟹(♀)╳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所产生的杂交后代 F1 正常生长,且性腺发育良好, 并在 2006 年 6 月成功繁育出 F2 代由此表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结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属同一种、不同地理亚种2、生产上可分为四大种群,其生长的特点是:(1)中华绒螯蟹① 南方种群: 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为代表;它们在长江水系的生长快,规格大,肉质鲜美、膏脂丰满但将它们移植到珠江水系,当年性成熟,个体小② 北方种群: 以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代表但将它们移植到长江水系,生长慢、个体小,品质差。
2)日本绒螯蟹① 南方种群: 以南流江水系的日本绒螯蟹为代表(又称合浦蟹);它们在南方水系的生长快,规格大但将它们移植到长江水系,生长慢,个体小② 北方种群: 以绥芬河水系的日本绒螯蟹为代表,它们在绥芬河以北地区的水体中生长快,规格大但将它们移植到辽河水系,生长慢、个体小与此表明,各类种群的生长具有极强的区域特点,它们在当地都能生长成大规格商品蟹;但是如迁移到其它区域,其生长明显转慢,而且品质下降2 3、我国河蟹的种质混杂是不同生态种群之间的混杂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 全国掀起了“大养蟹”的热潮, 河蟹的南北种群的大移植,造成南北河蟹种群严重混杂中华绒螯蟹由于受到日本绒螯蟹种质的干扰,致使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优质种质遭到严重混杂,其后代生长缓慢,上市规格小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中华绒螯蟹种质已混杂其主要是由于辽蟹、瓯蟹带有日本绒螯蟹种群的干扰所致因此,生产上严禁移植不同水系的河蟹!4、采用小规格河蟹繁育后代,致使种质进一步退化在自然情况下,天然蟹苗是由湖泊中生长的成蟹洄游至江河(或本身就在江河中生长)转变成“江蟹”后繁殖的后代在江河中生活的河蟹,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体质强壮, 个体硕大(一般雌蟹均为 150~250 克/ 只) ,繁殖后代具明显的生长优势。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工育苗基地均采用“塘蟹”作亲本,造成繁殖亲本小型化导致河蟹种质严重退化!那种认为:“个体小的亲本, 照样可养大蟹”的论点, 在遗传上称“逆选择”,在实践上是否定的5、莱茵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是优良种质,其生长快,抗逆性强① 莱茵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繁育的蟹苗体质优于本地蟹在同一育苗环境中,莱茵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总变态率(22% )远高于本地蟹(2.7%) ;其抗病能力强,几乎没有大规模的病害发生② 莱茵水系中华绒螯蟹蟹种抗逆性强蟹种莱茵蟹本地蟹增减 % 亩产2.35 万只1.68 万只回捕率 + 40 % 大规格蟹种占66.5 % 53 % + 13.5 % 性早熟率占5.0 % 9.9 % - 4.9 % ③ 莱茵水系中华绒螯蟹养成效益明显高于本地蟹(同一基地,相似池塘比较)来源亩产量平均规格回捕率亩效益莱茵蟹78kg ♂205g、♀145g 74% 1900 元本地蟹59kg ♂185g、♀135g 61% 933.3 元增加32.2 % 9.4 % 13% 1 倍二、稻田种养技术开发性研究3 辽宁盘山稻田养殖 , 它既不是稻田养蟹,也不是蟹池种稻,而是将水稻、蔬菜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起来,组成“稻、蟹、菜”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稻田种养新技术——“盘山模式”。
其特点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该项新技术有以下亮点:1、水稻不减产,又提高品质、增效采用大垄双行技术,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水稻增产 5~17% 其中:水稻 650 公斤/ 亩,而且是“有机稻”, 每公斤售价增加 0.2 元/kg ,成本下降 10% 以上,水稻净收入由600元提高到 800元/ 亩2、稻田中的河蟹可生长成大规格优质蟹主要采用高淳、当涂养蟹经验,第4 次蜕壳后,用动物性饵料强化培育技术(蓝蛤) ,使稻田中河蟹规格明显增大,雌蟹 100g以上,雄蟹 150g 以上;而且品质改善稻田成蟹产量25~30 公斤净收入 400~1200 元/ 亩3、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水稻 +河蟹”经济效益合计: 1200~2000元/ 亩效益提高 1~2 倍4 、 “水稻 + 水产”结合: 1 + 1= 3 “盘山模式”, 将种稻与养蟹密切结合起来 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 减少了化肥、 农药的使用,而且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5、定位正确与水稻相比, 水产品:是非必需食品; 是可替代食品; 是品种不稳定食品 (季节性强) 。
决定了水稻与水产的地位: 以水稻为“老大”, 水产干当配角 辽宁盘山的定位是要求以水稻不减产为原则采用种养新技术后,农民种养积极性明显提高,现在全县60% 的稻田实施该项技术明年计划通过渔业科技入户的运行机制,除辽宁省外,向黑龙江、吉林省推广稻田养蟹是江苏、安徽创造的经验但现在逐渐萎缩或变态为原稻田里养蟹了需要反思6、符合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该项技术,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不仅节约了土地、水资源,而且稻蟹共生,稻田病虫害、杂草明显减少,水稻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确保稻田湿地环境和谐友好4 这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三、河蟹生态养殖新技术推广当前,长江中下游各河蟹产地, 无论是“当涂模式”、 “高淳模式”、 “宝应模式”,无论各地的养蟹技术有所不同,但原理都相同,都是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如安徽当涂县采用生态养殖技术,经 3 年研究,建立以“种草、 投螺、混养、稀放、控水”为核心的“当涂模式”2007年,当涂河蟹生态养殖面积已达30 万亩,河蟹产量已超过1 万吨,品质明显提高,河蟹年产值达5 亿元以上,相当于整个安庆地区的河蟹产值。
同时,经生物修复后,水域生态得到重建,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态养殖已成为广大渔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抓手过去乡镇水面富营养化严重, 200 元/ 亩没人承包乡镇水面的承包收入仅250-300 万/ 年现在实施生态养蟹后, 800 元/ 亩大家抢着包,乡镇水面承包收入为1300-1500 万元/ 年集体收入增加,镇政府将这笔资金用于改造道路、公共厕所、垃圾箱,安置有线电视等设施,如今村村通公共汽车,村容村貌明显改善2006 年 8 月,由农业部渔业局组织全国十一个省市的主管部门和水产养殖专家在当涂县参加者内陆水产生态养殖现场会我们向全国推广了“当涂模式”,受到与会领导和科技人员的一致好评四、展望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水产养殖学科的理论是在传统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套理论在解决上世纪我国人民“吃鱼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水产养殖业, 属资源密集型的污染产业, 它不是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传统水产养殖技术适应短缺型的时代需求当前我国水产养殖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由食物短缺型向富裕型转化;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由环境胁迫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化;由资源破坏型资源节约型转化;由传统养殖技术向现代养殖技术转化。
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将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这种转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水产养殖业在这种转型过程中, 任其者昌,逆其者亡如:太湖流域禁止和限制网箱养殖;长江三峡水库重庆段禁止网箱养殖;湖北全省禁止河蚌育珠等等我们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上世纪 50~60 年代,生产力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高产、高效的先进养殖典型(如:太湖流域的无锡河埓口, 珠江流域的顺德勒流等地) 但当时水产养殖的理论十分落后,我们老一辈的水产科研工作者下渔区蹲点,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5 对各类水域的高产高效理论、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不同水域的鱼类增养殖高产高效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对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鱼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事情又回到老路:改革开放以后,水产养殖生产迅猛发展,各养殖单位在解决“优质鱼(蟹)”和“放心鱼(蟹)”、群众在保护养殖水环境方面创造了不少先进经验而我们水产养殖的理论已远远落后于生产时代要求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走出实验室,到渔区第一线去蹲点,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时代要求我们到生产第一线去总结群众先进经验,根据当地当时的生产关键问题, 与生产单位一起开展科学试验, 将生产经验上升到理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养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当前在河蟹养殖研究方面急需要解决:1、养蟹水环境生物修复的研究2、长江水系优质中华绒螯蟹种质的提纯复壮和推广3、河蟹不同蜕壳(生长)阶段的营养与饵料要求2007年 11 月 17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