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pdf
23页绪论中兽医学 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理论与方法,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科学,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证 :对疾病当前状况的特质表述,概括了病因、病理、病位、症状、个体反应、变化趋势和时空因素的综合结论辨证 :通过四诊等手段获取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辨别判断“ 证” 的过程论治 :针对 “ 证” 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过程主要成果 :形成针灸雏形、 发现多种动物疾病与大量中草药、学会制造药酒 (醫) 、创立阉割术、 相马术 (孙阳-伯乐)、出现兽医职业、逐步形成中医中兽医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秦: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厩苑律》;汉: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汉:最早的外感病学专著-《伤寒杂病论》 ;唐:最早的畜牧兽医高等学府-太仆寺;唐: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司牧安骥集》;唐:最早的国家药典- 《新修本草》 ;宋:最早的动物病院-牧养监;元:诊断学独树一帜-《痊骥通玄论》 ;明:综合兽医学典籍-《元亨疗马集》;明:划时代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Concept of wholism )是从整体出发,研究事物统一性、完整性和关联性的思想方法 (二)辨证论治是中兽医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中兽医学病证的关系: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学习方法: 掌握哲学内涵理解认识观点理论联系实践坚持中西结合宇宙观: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方法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预防为主,治病求本基本技术:中药(天然,多样性,配伍组方);针灸(调动机体潜能)主要参考书:《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722~前 221 年,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
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奠定了医学科学基础 ;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221~220 年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载药365 种,大多为人畜共用,还有一些动物专用药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机 (字 仲景,公元150~219)内容:全书分两部: 《伤寒论》-外感热病专著; 《金匮要略》-普通病学专著,3 卷,25 篇,60 个疾病, 262 个方剂 《司牧安骥集》作者:李石(唐代行军司马)内容:第一部兽医学教科书,共分5 卷《痊骥通玄论》作者:卞宝(元朝)内容:中兽医诊断学专著《元亨疗马集》作者:喻仁(字本元 )、喻杰 (字本亨 )成书: 1594 年刊行: 1608 年作序:兵部尚书丁宾内容:辉煌400多年的兽医学典籍,内容涉及畜牧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广泛领域《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明朝1518~1593)内容:共分52 卷,载药 1892 种,插图 1000 余幅,附方 11096 首,专述兽医方面的内容229 条,内容极其丰富,已译成英、日、俄、法、意、拉丁和朝语等多种文字出版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为中兽医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气, 是指存在宇宙之中的一切无形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也是生命产生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称为气化阴阳 :是指事物内部或一事物与他事物间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彼此间既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又相互统一与相互依存,并在一定范围内消长进退,在一定条件下运动转化,成为宇宙万物存在、运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阴阳的相互关系1 交感相错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交合感应、互错相融的关系2 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相互矛盾、相互斗争与相互制约的关系3 互根互生是指阴阳双方相互统一、相互依存与相互滋生的关系4 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不断运动变化、此消彼长又力求维系动态平衡的关系5 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属性互换的关系阴阳两个方面,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生理方面:阴阳平衡(阴平阳秘)-正常(健康)病理方面:阴阳失调-异常(疾病)预防与治疗方面:虚则补之(滋阴制阳扶阳抑阴)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五行( five elements)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不同属性的物质,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以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并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五行之间通过相生、相克和制化关系进行调节,形成一个自稳态系统五行的属性:木-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炎上-温热、升腾、能动、干燥土-稼穑-生化、滋养、承载、受纳金-从革-肃杀、潜降、收敛、清洁水-润下-滋润、寒凉、向下、静藏五行的相互关系为了维持整体系统的固有结构及动态平衡,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制化等相互关系1 相生:滋生、促进、助长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等作用生我者为“ 母 ” ,我生者为“ 子” (木火土金水)2 相克:克制、压抑、约束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克制、压抑和约束等作用(金木土水火)3 相乘:过克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的过度克制作用克我者为“ 所不胜 ” ,我克者为 “ 所胜 ” 4 相侮:反克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 反侮 ”5 制化:通过所生相克而反克制当一类事物受到超乎寻常的克制时,该事物通过化生另一事物而对克制者进行控制、平抑,以解除受制太过的局面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第二章脏腑脏腑学说: 研究机体脏腑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系统理论,内部器官: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藏精气 — 阴; 六腑 :胆· 小肠 · 胃· 大肠 · 膀胱 · 三焦 —传化物 —阳; 奇恒之腑 :脑· 髓· 骨· 脉· 胆· 胞宫 —兼藏精气。
代谢物质:气、血、津液五脏概念 :指心、肝、脾、肺、肾的合称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一、心的功能1 主血脉2 藏神3 主汗4 开窍于舌 二、肺1 主气,司呼吸2 主宣发与肃降3 通调水道4 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5 开窍于鼻,上联咽喉 三、肝1 藏血2 主疏泄3 主筋,其华在爪4 开窍于目 四、脾1 主运化2 主统血3 主肌肉和四肢4 开窍于口,外应于唇 五、肾1 主藏精2 主命门之火3 主水4 主纳气5 主骨、生髓、通于脑6 开窍于耳,司二阴 六腑概念: 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大空腔脏器特点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胆 生理贮藏和排泄胆汁;病理胆失疏泄 —— 黄疸胃 生理受纳和腐熟水谷特点喜润恶燥,胃气以和降为顺小肠生理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病理 小肠湿热,清浊不分(腹泻、尿赤、尿少)大肠生理消化吸收精微,传导排泻糟粕病理大肠燥实(便秘)大肠湿热(下痢)膀胱生理贮存和排泄尿液,病理:膀胱不利(尿癃闭)膀胱不约(尿失禁)膀胱湿热(尿淋浊)三焦总司气化,通调水道上焦-宣散气血,润养全身-如雾(司呼吸、主血脉)中焦-腐熟水谷,化生营血-如沤下焦-分别清浊,排泄糟粕-如渎病理: 上焦壅塞 ----- 气血宣散受阻,中焦阻滞 ----- 水谷运化失职,下焦湿淤 -----湿浊水饮内停上焦壅塞 —— 气逆 —— 宣散 (非轻不举 )中焦气滞 —— 胀满 —— 疏导 (非平不安 )下焦湿浊 —— 淋痢 —— 渗利(非重不沉 ) 奇恒之府特性:兼藏精气脑 为髓海,元神之府,髓 充养脑、骨 ,骨 髓之府,为身体支架,脉 血之府,行气血 ,胆贮藏及排泄胆汁,胞宫主发情及孕育胎儿。
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禀承于先天之精,靠后天水谷精微及大自然清气不断充养一、气 是构成机体并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生命之精气、营养之气、功能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均反映了质与能的统一机体气的来源1.禀受于父母(先天之气 )2 化生于水谷 (水谷之气 )3 来源于空气 (大自然清气 ) 机体气的生理功能1 激发、推动:生理活动的开始2 温煦、营养:生理活动的维持3 固摄:血液;汗;精液及其它体液;脏器定位;护胎4 防卫:抗御外邪5 气化:全身代谢元气 生成:先天之精化生,分布:藏之于肾,功能:激发、推动脏腑功能、决定生长、发育和衰老. 宗气 生成:清气加水谷之气,分布:积于胸中,功能:为脏腑之气提供源泉营气 生成:源于宗气,分布:行于脉中,功能:营养二、血功能:通过营养、运输、排泄、防卫,维持各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1.水谷精微所化(脾胃 ) 2.肾精骨髓所生(肾 ) 3.肝精所化 三、津液 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来源于水谷,在脏腑作用下生成主要是指体液而言还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液等机体的分泌物清而稀薄者叫津,浊而浓稠者叫液功能:滋润、营养、运化、防护。
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及膀胱的主宰和三焦的气化而完成代谢四、气血津液的关系共同点属性: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来源:禀承于先天之精,靠后天水谷精微及大自然清气不断充养功能:营养、运输、排泄、防卫不同点属性:气为功能(阳),血、津液为物质(阴)分布:气:全身各部;血:脉中;津液:腔隙,全身第三章经络经络学说 是研究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组织、五官诸窍、四肢百骸、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理论体系经络 是动物体内运行气血、传递信息,联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的网络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为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又称经脉;络:为网络,是经脉的分支,又称络脉,犹如网络一样,遍布全身,无处不至经络汇集部头:诸阳之会胸:诸阴之会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胸奇经八脉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 条)的总称奇经 : 与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奇经间也没有表里配合,有别于十二正经任脉 总任一身的阴经(阴脉之海) ;督脉 总督一身的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 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十二经之海 ” ,或称 “ 冲为血海 ” 。
一源三岐 :冲脉与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十四经脉 十二正经与任脉、督脉合称十四经脉经络的生理功能联络功能运输功能感传功能生理方面联络脏腑器官以沟通表里上下;运行全身气血以确保新陈代谢;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机能平衡,最终实现有机整体的高度协调统一病理方面经络闭阻,不通则痛;传变疾病,由外入内;反映病变,由里出表针灸学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穴位是经络上气血输注的功能部位第四章病因和病理健康: 机体处于阴阳相对平衡(阴平阳秘)状态疾病: 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阴阳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的正、邪交争过程正邪关系正气(真气) :机体的抗病能力,与品种、年龄、性别、饲养管理等因素有关邪气: 外界致病因素病因 是指破坏动物机体生理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又称致病因素, 中兽医学称之为“ 邪气 ” 病理 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致病原因1 外感:六淫、疫疠2 内伤:饥、饱、劳、逸、七情3 其他:外伤、寄生虫、毒物、痰饮、瘀血等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6 种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六淫: 太过、不及或不应时而成为致病因素的六气六淫属性六淫的季节性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四季:火。
六淫的阴阳分属阳:风、暑、燥、火;阴:寒、湿一、风性质和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②风性善行数变③风性主动致病轻扬开泄:升发、向上、向外,易伤头面、肌表;腠理宣泄开张,出汗善行数变:发无定型、痛无定位、游走不定,变化无常,发病迅速风性主动:动摇不定,麻木震颤、痉挛抽搐、头目眩晕常见风证①外风证风寒风热风湿②内风证热极生风血虚生风阴虚动风外风证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 祛风散寒风热:发热重、微恶寒、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祛风清热风湿: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发热恶风,汗出麻木—— 祛风除湿内风证 热极生风:高热神昏、肢体抽搐—— 清热熄风血虚生风:体弱贫血,拘挛抽搐—— 养血熄风阴虚生风: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