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考研总结.pdf
131页中医基础理论考研总结(详细版)第 一 章 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于先秦两汉时期,以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2.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3.难经 汉代,秦越人所著4.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在 内经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六经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5.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6.诸病源候论 隋代 巢元方 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7.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 代 陈无择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感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虫兽、跌打等损伤为不内外因8.小儿药证直诀宋代 钱乙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9.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字 守 真(刘河间)寒 凉 派“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火热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张从正 字 子 和(张戴人)攻 下 派“邪去则正安”“攻邪论”.认为病从邪生,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
李 杲 字 东 壁(李东垣)补 土 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在人体具有重要作用,治疗当以补益脾胃为先朱 震 亨 字 彦 修(朱丹溪)养 阴 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10.命门学说明代赵献可的 医贯和张介宾的 景岳全书认为命门寓阴阳水火,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为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明代 李 中 梓”身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主张治疗疾病应当固先后天根本1 1 明代 吴又可 在 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1 2 .清代 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3.清代王清任的 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展了淤血治病的理论14.精(气)是生命的本原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5.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有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16.疾病可知,又可防治致病:“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发病关键:“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知可防治:“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治未病预防:“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既病防变:”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2 3 中医治疗学也包含有辨证观点主要表现在:标本缓急”治病必求其本”,“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正治反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即“针锋相对”异法方宜“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病 治 异 同 包 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2 4.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2 6.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机体整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在生理方面:“主明则下安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这种整体作用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整体和局部的统一)“阴平阳秘”“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整体观的体现)在病理方面: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在诊断方 面:(整体与局部)“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胎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在治疗方面:“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2 7.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 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的脉象: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人体与之相适应:天暑衣厚则媵理开,故汗出天寒则媵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春夏阳气发泄,秋冬季阳气收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春善病凯蚓,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人体气血的运行也与气候变化的风雨晦明有关: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在治疗时应该“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而因时制宜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因地制宜)“江南多湿热,人体媵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胰理从致密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人 能动的适应自然“凡人居住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有风雨得入。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2 8.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济;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游 击 就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 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2 9.中医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重点在辨证(辩病机)同病异治”感冒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夏季的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麻疹因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初期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后期余热未尽,肺胃阴伤,以养阴清热为主尾痢何哈”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不同的病,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第二章阴阳五行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表1 1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属 性 空 间(方位)时间 季节 温度湿度 重量 性状 亮度 事物运动状态阳 上 外 左 南 天 昼 春 夏 温 热 干 燥 轻 清 明亮化 气 上 升 动 兴 奋 亢 进阴 下 内 右 北 地 夜 秋 冬 寒 凉 湿 润 重 浊 晦 暗成 形 下 降 静 抑 制 衰 退2.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神明,就是指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3.阴和阳代表着对立统一的事物属性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既对立又相互关联)“天为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阳化气,阴成形”事物的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属于阳的功能,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属于阴的功能医学领域,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阳;而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阴4.事物的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无限可分)“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相互转 化)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的对立制约上与下,左与右,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自然界)阴阳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平衡状态,正常生理状态)“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太过)(病理)“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制约不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自然界)*阴 阳 的 互 根 互 用阴阳互根互根=互根互用“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左为阳,右为阴阴阳互用,阴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互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昼不精,夜不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理,互根关系遭到破坏)“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生理,互根关系遭到破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病理)“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气和血,兴奋与抑制,物质与功能,精与气,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还能摄精,使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
阴阳的消长 平 衡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阴消阳长”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生,阳气渐衰,机体的生理功能也由兴奋逐渐转向抑制“阳消阴长”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皆消皆长”四季气候变化中,随着春夏气温的逐渐升高而降雨量逐渐增多,随着秋冬气候的转凉而降雨量逐渐减少人体生理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