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行动研究.doc
7页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行动研究开 题 报 告同心县第四小学 金晓琴一、问题的提出1、课题研究的背景:《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教育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措施方法,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在飞速发展的新世纪,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艰巨任务美术手工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型,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都比较强,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小学受家庭、经济、环境、师资等因素的影响,本来丰富多彩的手工课教学处于边缘化、淡漠化。
作为美术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开发美术手工课程资源,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前,美术课堂教学,受社会和环境以及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临摹,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也习惯以“像与不像”来评价孩子手工作品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仿制”得“像”,忽视了手工课教学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目前,世界各国在创造型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途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创造方法等问题上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起步早、底子厚,具有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国外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较为细化,他们有系统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模型以及测量标准,即评价体系;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真正的注重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本。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着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0年代美国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了实质性进展,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程当前,美国正在推广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阿尔法”计划,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英国是创造性研究的发源地,近20年来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深入讨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智力、个性的关系 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起步较晚,八十年代初,在钱学森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所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创造教育的实验与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我国教育越来越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念无疑会被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而我国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就美术教学而言,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培养体现还甚少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课程,美术独具特色,它不仅以文字为载体,更通过大量的图形资料来展现,充分体现了其直观性和形象生动性作为美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术手工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动手的灵巧性,在实践中锻炼其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手工类教学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制作材料,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践载体。
美术手工课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能有效引导学生互相合作、互助团结、共同进步因此,美术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手工课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的新模式,发展学生其创造性思维3、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努力培养小学生在美术手工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重点研究怎样在美术手工课教学中挖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质疑、探究、创新,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本课题研究旨在于解决学生个性创作意识淡泊,个性创作能力低下的问题在研究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美术实践能力,提升研究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和科研意识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一)课题研究目标1.在《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改进教学方法与措施,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探索“美术手工课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开启学生创作的智慧闸门,挖掘学生创作的潜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的、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2.结合本校的实际,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美术学习评价体系和主体设计制作意识,掌握基本的技能技法,引导学生从临摹描绘逐步过渡到开发创作,激发创作热情,开拓创作空间,体验、享受美的创造过程,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在手工课程学习创作中,引导学生敢想、能想、善想,借助双手美化生活、妆扮世界在体验学习乐趣,获取成就感的同时,建立学习自信心,提高美术素养4.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二)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以本校4-6年级学生为主,开展美术手工课教学研究,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创作能力本课题拟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课题研究情况和实践情况,进行拓展性研究:1.小学美术手工课学生作品缺乏个性创作的调查研究2.小学美术手工课学习低效研究3.小学美术手工课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4.小学美术手工课学生个性化创作的研究5.小学美术手工课学习评价方法的研究……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向性原则:始终坚持在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手工课学习与个性化创作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科学性原则: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选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保证研究的理念、策略、方法、路径科学正确。
趣味性原则:学生的个性化创作以及学习美术的效率来自于学生对手工课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学生对该知识感兴趣,他就学得认真,做得用心;因此,在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富有童趣、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性原则: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创作,提倡学生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教师为学生设计提供具体的创作思路和途径,丰富学生阅历和知识储备,拓展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具体的人和事,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变通、求异激励性原则:鼓励课题组教师及学校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手工学习及个性化创作,并在学习与创作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或学习时,做出正面评定,在学生自尊和需要得到满意、肯定的同时,唤起学生自我超越的意识和欲望差异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自由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美术手工课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四、概念的界定手工课是指学生运用某些工艺材料,通过自己的双手或简单的工具,按自己的意愿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平面或立体且具有观赏性或实用性的手工作品。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四个学习领域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手工课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多元化不仅体现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多种知识、技法的探索,而且对于提高孩子未来事生产劳动,发明创造和美化生活等许多方面所需的基本素质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综合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善于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
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1、行动研究法:按课题研究方案实施,在研究中对获得的信息、感受不断进行对比、分析,在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中,积累经验,探索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2、调查分析法:在研究前期,针对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现状开展调查,找出课堂中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症结,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点和行之有效的途径3、文献资料法: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认真学习相关理论专著,增强教师对实施本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及课题研究意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4、个案分析法:选择研究中的突出问题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建档分析,找出形成原因及改进方法、措施,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化5、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不断对阶段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修正研究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及时肯定研究成果并指导美术手工课的教学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1.课题指导:杨卫国(县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专职教研员)金宪英(同心县第四小学校长、小学特级教师)主要职责: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为课题研究把握方向,督促研究进程。
2.课题组长:金晓琴(美术一级教师)主要职责: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整理完成课题研究成果3.课题副组长:苏爱荣(主管教学副校长、一级教师)丁晓忠(一级教师) 主要职责:具体负责课题实施的主要工作,开展课题组成员培训工作、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总结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4.课题组主要成员:锁成俊 贺淑霞 马 静 杨绍琴 杨晓燕 金小英 王凤旭主要职责:具体实施行动研究,并积累典型案例和经验,收集整理研究资料七、研究过程及步骤1.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理论学习和指导,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认识和研究的能力;召开课题开题会,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制订科学研究方案,讨论确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步骤2.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6年12月)(1)调查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2月)课题组成员分组对我校美术教学中手工课教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梳理调查中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症结,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点和行之有效的途径,完成调查分析报告 (2)具体实施研究阶段(2015年3月--2016年12月)①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及制定的计划开展行动研究。
②积极与学校进行协调,开发、丰富手工课教学资源;定期开展集体商议,对课题研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