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课件.ppt

45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606557932
  • 上传时间:2025-05-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41MB
  • / 4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济群法师——,《金刚经》的现代意义,Ava整理,1,济群法师—— 《金刚经》的现代,1.成佛是智慧的成就,波罗密:,完成一件事的过程,度,六度(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究竟圆满,一件事情彻底成就,到彼岸,2,1.成佛是智慧的成就波罗密:2,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布施有何区别呢?,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布施有何区别呢?世间的布施总是住相的,而佛法则要我们‘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又世间布施有相则有限,佛法布施要不住相,无相则无限也那么,造成两种布施差别原因在哪里呢?简单地说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开发,以妄心住相布施,将来只能招感人天果报;菩萨以般若引导布施,三轮体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为成佛的资粮。

      所以世间的布施等行不能称曰波罗蜜,惟有在般若引导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才是成佛资粮,始可称波罗蜜3,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布施有何区别呢?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布施有何,,般若,经中说有三种:,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或者可以说,能够开发般若的一切文字,我们不妨都称它为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显示的义理,以此思想观念去观察人生的一切现象,如实地透视一切,由正确的认识能通达实相,能生般若而称般若三、实相般若,即般若的体相三种般若实质上只是一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从能出生般若意义上,方便称为般若,实非真正般若也4,般若,经中说有三种:4,,一切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产生一切诸佛佛,佛陀,,中文译为:智者、觉者因此,成佛是乃智慧的成就5,一切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产生一切诸,2.日常生活中的修行,行,:,是指身、口、意三业之行,修行,:,我们的意业因为有贪嗔痴的关系,使得我们不断地造作杀盗淫妄等业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修正错误的思想、语言、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道相应说到修行,通常很容易让人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总有一定的固定形式。

      修行还不只是局限在这上面因为实相是无相的,是无所不在的,证得实相要离相,不住相表现在修行上也没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即,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四威仪中修行,这就是后来禅家讲的道在日常生活中6,2.日常生活中的修行行:是指身、口、意三业之行6,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要拥有平常心,,即,道何为,道,?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道是现成的东西,只是因为被妄想执著所覆障,而不得显现现在倘能去除染污之妄心,道就能自然显现7,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要拥有平常心,即道7,道从平常心中证得,道从平常心中证得,不可以起心求道,起心者,如马祖所说的造作之心,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凡圣之心凡人有了这许多心,早就与道相违了8,道从平常心中证得道从平常心中证得,不可以起心求道,起心者,如,3.《金刚经》解决什么,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以的目的9,3.《金刚经》解决什么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

      9,,我们在世间有很多追求,但无非是为了获得幸福人生我们为寻求谋生技能而上学;未获得生存财富而工作;为建立情感的依赖成家;为造就健康的身体而锻炼事实上,最重要的恰恰是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的心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10,我们在世间有很多追求,但无非是为了获得幸福人生我们为寻求,,世界之所以会呈现种种差别,也是由于心的差别因为心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罪恶、痛苦与快乐、善良与丑陋、先进与落后、清净与染污、光明与黑暗的不同我们要改造世界,获得人生幸福,无疑先要从心下手11,世界之所以会呈现种种差别,也是由于心的差别因为心的不同,这,,如果我们的心充满著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这个世界一定到处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你想这将是一个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的,我们如果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世界就会出现善良、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一切惟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12,如果我们的心充满著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这个世界,,心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

      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是那样,但由于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觉也是相异的同样的饭菜,健康时感觉它可口香甜;病弱时又感觉它味同嚼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顺境这个因素,还需要有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觉快乐时,那才是快乐;而感觉痛苦时,则是痛苦看来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看,只有当事人才是最清楚的13,心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拥有健康心境,是建立快乐幸福的根本一个人倘若心境不好,那么没钱痛苦,钱再多还是痛苦;没地位痛苦,地位再高还是痛苦;没事业痛苦,事业再大还是痛苦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14,拥有健康心境,是建立快乐幸福的根本一个人倘若心境不好,那,,《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的不安定的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执法起贪嗔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15,《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的不安定的因素,4.四相与人生,1.,我相,:我执,,是四相的总称,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众生在五蕴和合的生命体上,执有常恒不变的自我,以此因缘产生强烈的自我,并支配思维和行动我们总是特别爱惜自己的生命体,一生忙于饮食男女,成家立业,无非是为了自我生命体的延续16,4.四相与人生1.我相:我执,是四相的总称16,我见、我爱、我慢,众生由我痴故,非我执我,起我见、我爱、我慢我见:自以为是,觉得唯有自己的看法最正确我爱:关心自己胜于一切我慢:自视甚高,即使不如他人也不肯承认17,我见、我爱、我慢众生由我痴故,非我执我,起我见、我爱、我慢2.,人相,:,我们的生命体以人的形式出现,,因为有了我,这就出现了人与人的界限、种族与种族的界限、国家与国家的界限因为有了我,大家又都以自己为最优越,因而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歧视,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歧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歧视这就造成了人类社会不能和谐,不断引发战争人又以万物之灵自居,觉得自己高于其他一切动物,以人为中心,觉得其他一切动物,都是为了人类生存方便而生存的,因而就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任意宰杀众生,造下许多杀业,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8,2.人相:我们的生命体以人的形式出现18,,3.众生相:众生,由五蕴假合而成的生命体众生随著业力的不同,众生相也可谓千差万别生命体的四种不同受生形式: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生命形式的五大种类:天道、人道、鬼道、地狱道、畜生道,就人道而言:有男的、女的;富贵的、贫穷的;健康的、病弱的;劳心的、劳力的;庄严的、丑陋的;善良的、邪恶的;胖的、瘦的等各种不同相19,3.众生相:众生,由五蕴假合而成的生命体19,,,4.,寿者相,:,有情随著业力所招感的一期生命,从生到死这个过程,称曰寿者人既然生到这个世界,他就希望永恒,永远都不死,尤其是功成名就的人,当他钱财地位都有了,他们简直不愿意死去,像古代帝王委托道士寻求长生不死之术,以求得长寿希望我的生命体得以无穷尽的延续下去,这是寿者相;传统儒家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认为人必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往开来,惟恐绝后,这是寿者相,因为这是通过子孙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在社会上建立了一番功业,就希望他的事业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这也是寿者相20,4.寿者相:有情随著业力所招感的一期生命,从生到死这个过程,我相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如由我爱我的身体,我爱我的种族,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地位,我爱我的事业,我爱我的服装,我爱我的居住环境,我爱我的妻子儿女等,使我们的内心时时都处于牵挂状态,患得患失,终日不得自在,这是由,我贪,带来的烦恼;,对于逆境产生厌离的心境,倘若不能离去,内心则出现不安、烦躁、愤怒、恼害等心理现象,这是因为,我嗔,而带来的烦恼;,别人得到荣誉,尽管于我并无利害,但我却觉得难受,这是因为我的,嫉妒,而起的烦恼;,有人侮辱我,伤害了我的自尊,使我很气愤,这是因为,我慢,造成的烦恼。

      21,我相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如由我爱我的身体,我爱我的种族,我爱,,五蕴假合的身体,不外乎物质与精神的两个方面从物质看,由四大的假合,聚积为身体,离开四大,身体是什么呢?,从精神看,心是经验的积集,由经验的延续,导致思维的延续离开经验,思维又是什么呢?,又五蕴生命体有我,那我与五蕴为一为异,假如是一,五蕴生灭,我也随之生灭;假如是异,五蕴与我就没有关系,那何以从五蕴中建立我呢?如此推求,五蕴之实质是无我的所以《金刚经》曰:‘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22,五蕴假合的身体,不外乎物质与精神的两个方面22,5.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金刚经》体现的是菩萨道精神菩萨:,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觉有情,指已经觉悟而又能让人觉悟的有情,菩萨,是现实中的人在现实社会中,能够无私地奉献到大众事业中者都具有菩萨精神菩萨,在佛教中是大乘行者的称呼,,以发菩提心为首要条件,23,5.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金刚经》体现的是菩萨道精神23,何为菩提心,何为菩提心呢?《金刚经》佛陀的回答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又曰:,“,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24,何为菩提心何为菩提心呢?《金刚经》佛陀的回答是:“所有一切众,,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内容,学佛首先要发心世人根基不同,在学佛的发心上也往往各异,——1.,有以追求人天福报为目的,他们遵循著人天乘的思想,深信因果,止恶行善;,2.,有以解脱生死痛苦为目的,他们依照解脱的原理,发出离心,观察人世间的苦空无常,勤修三学,断除烦恼,证得,涅槃,;,3.,有以成就无上佛道为目的,他们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广行六度四摄,圆成无上佛果25,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内容25,,追求人天福报——人天乘——深信因果,止恶行善,解脱生死痛苦——声闻乘,解脱原理,发出离心——观人间的苦空无常,修三学断烦恼证涅槃,成就无上佛道——发菩提心修菩萨道——不为自己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26,追求人天福报——人天乘——深信因果,止恶行善26,何为慈悲,发菩提心,胸怀的建立,当然要有大慈大悲的基础何为慈悲呢?,1.,悲能拔苦,是将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2.,慈能与乐,给予众生快乐以一切众生作为救拔物件,拔苦与乐,是为大慈大悲。

      又菩萨的慈悲称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1.,无缘是说菩萨对众生的帮助,不存在任何条件与关系,不像世间的凡夫,当他帮助别人的时候,总会考虑到对方和我有无关系,我帮助了他,对我有哪些好处;,2.,同体是把自己与众生看为一体,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如《维摩诘经》所说的:‘以众生病,故我有病’又如母亲看到爱子生病一样,菩萨对众生也是这样27,何为慈悲发菩提心胸怀的建立,当然要有大慈大悲的基础何为慈悲,以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救拔众生,涅槃,:,消除烦恼、解脱痛苦而得自在的意思佛法说涅槃有二:,1.,有余依涅槃,——,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离烦恼而得到内心的解脱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从身体而来的痛苦,还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罗汉,饥寒老病的身苦,还是一样的2.,无余依涅槃,——,无学舍身而入无量无数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名为无余无余涅槃是究竟解脱人生的一切烦恼痛苦28,以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救拔众生涅槃:消除烦恼、解脱痛苦而得自,,本经又告诉我们,菩萨的发心度生要建立在无我上从有我与无我的区别上,也说明凡人与菩萨的不同凡人有我,处处为我著想,即使发心利他。

      也不亡我相,总是带著功利色彩因为有我,在利他时,首先就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不能无限地利他,就不能无私地利他所以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29,本经又告诉我们,菩萨的发心度生要建立在无我上从有我与无我,,菩萨的发心度生要建立在无我上从有我与无我的区别上,也说明凡人与菩萨的不同,——,凡人有我,处处为我著想,即使发心利他也不亡我相,总是带著功利色彩因为有我,在利他时,首先就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不能无限地利他,就不能无私地利他所以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解脱道是菩萨道的基础由修习解脱道,解脱烦恼,身心自在,然后始能行菩萨道,广利人天30,菩萨的发心度生要建立在无我上30,,菩萨道是从利他中完善自己菩萨道的德行主要是六度四摄由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禁,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31,菩萨道是从利他中完善自己菩萨道的德行主要是六度四摄由布施,,《金刚经》中关于六度的内容,主要在般若度的前提下,谈了布施与忍辱‘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32,《金刚经》中关于六度的内容,主要在般若度的前提下,谈了布施与,,布施又称为舍,不但要舍去外在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还要舍去生命内在的贪嗔痴烦恼及执著,放下一切,无牵无挂,这才是真正的布施布施作为一种善因,又能引发广大财富培植人间福德,要修布施;积集出世资粮,要修布施;成就佛道,利乐有情,更要修布施33,布施又称为舍,不但要舍去外在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还要舍去生命内,,布施,:,有相布施,——,是有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表现在行动上,比如有人出钱做点善事,惟恐他人不知道住相布施者,发心不能很纯正,这样将来招感的果报,也必然是有限的,或是有缺陷的无相布施,——,泯除自他之相,三轮体空,以无限之心施舍他物,其功德自然也如同虚空,不可限量34,布施:34,6.如何得见如来,供奉佛像,主要是一种象征,表达佛弟子对佛陀的崇敬同时也藉此见贤思齐透过佛像的,庄严,来忆念,佛陀的伟大;通过有相的,佛,像,而证悟无相的法身佛教徒不崇拜偶像,不以偶像为真佛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破执,因为我们如果只知道大殿中的有相佛,执著于偶像,心外求佛,势必将永远无法认识心中的无相佛35,6.如何得见如来供奉佛像,主要是一种象征,表达佛弟子对佛陀的,,不可以如来的庄严色身为如来,也不可以为见到如来色身,便是见到如来。

      原因是什么呢?如来身相虽无比庄严,但却是缘生幻化之物,虚妄不实,终归败坏,见法即见佛36,不可以如来的庄严色身为如来,也不可以为见到如来色身,便是见到,,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佛陀有三身:曰法身、曰报身、曰应身,法身才是真佛,报应身皆幻化经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如,是如实,本来面目的意思,这是说如来以诸法真实相为身又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报应之身有来有去,如释迦的八相成道:降兜率、托胎、降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涅槃,都是化现而在如来法身上,则无来去生灭37,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佛陀有三身:曰法身、曰报身、曰应身法身才,,又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都是说明了如来要离相,要透过相去认识,不可以住著于身相一切都是般若,一切都是法身,一切都是实相我们凡夫之所以不能认识,是因为执相,是因为没有能够认识的智慧38,又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7.《金刚经》的信仰,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整个佛法大纲,不外乎,信解行证,四个部分《金刚经》的信仰基础从修学佛法的过程来看,学佛首先要积聚资粮资粮有二:一曰福德资粮,一曰智慧资粮。

      39,7.《金刚经》的信仰 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整个佛法大纲,,持戒修福乃至闻思经教,都可以摄入善根的范畴善根是接受佛法的基础,从佛法看世间,万法各有因缘:所谓搞文学者要有文学的根基,搞哲学者要有哲学的根基,一个人倘若过去生中曾当过文学家,此生对文字就会产生偏爱;过去生是搞音乐的,此生对音乐则一学便知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神童,苏东坡也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也是这个道理40,持戒修福乃至闻思经教,都可以摄入善根的范畴40,,修学佛法也存在根基问题,——,培植深厚的善根,有些人你磨破嘴皮去同他谈佛法,他总是不感兴趣,这是因为没有善根;有些人一闻佛法,便欢喜顶受,相见恨晚,这种人一定有善根;有些人接受了佛法,但日后遇到逆缘又退失信仰,这是因为根浅的关系;有些人信心道念坚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很难使他改变信仰,这是根基深厚41,修学佛法也存在根基问题——培植深厚的善根41,,产生信仰尤为不易信仰,是指净信,:,破除我相,,,方能于般若法门生起净信42,产生信仰尤为不易42,,,43,43,,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结束语,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演讲人:,XXXXXX,时 间:,XX,年,XX,月,XX,日,,谢谢大家演讲人:XXXXXX,。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