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的创造与德行)自己创造一首诗6行范文.docx
6页诗的创造与德行)自己创造一首诗6行 摘 要:本文结合英国文艺复兴这一时代背景,系统阐释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中的基本诗学思想 关键词:诗,诗人,创造,德行 作者简介:李橡楠,女,江苏省徐州市人,1984/4/14,本科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2022-2022),于2022年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现二年级英美文学专业 (2022-) 一、引言 文艺复兴是继黑暗中世纪后14到16世纪遍及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化思想运动,是文学艺术和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菲利普锡德尼(1554-1586)正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锡德尼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正值清教运动的兴起清教徒鄙奢华,尚俭朴,属于新教中的一支进步力量但“清”字所及,有时也产生了至清无鱼的苛责表现在文学领域,首当其冲的就是指责诗歌伤风败俗当时,英国一位清教徒作家斯蒂芬.高森写了一本题为《骗人学校》的小册子,抨击诗人欺骗公众,败坏道德,并且未经允许就把这本小册子献给了锡德尼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驳斥观点,锡德尼于1580至1583年间创作了《为诗辩护》这一文学理论著作,并在书中极力为诗歌辩护。
文艺复兴时期,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宗教政策及美学思潮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诗辩护》系统表达了锡德尼在新时代到来前夜的种种思考他批评了英诗当时的现状,并且提出了重建英国诗坛的艺术理想――回归古典的正确主张在分析这篇著作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文中的诗并不是我们现代传统意义上单纯的诗篇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所谓的诗就是泛指文学,书中提到诗的外在形式只是一种装饰,而非诗的本质或者诗的成因所以锡德尼作品中的诗是泛指文学, 而非狭义的诗歌,但是以诗歌这一文体为主以下将对书中锡德尼的两个主要观点展开讨论:1诗的创造性;2诗导致德行的作用 二、诗的创造性 锡德尼在开篇很快就引出了他的第一个论点---赞颂诗的创造性他通篇都在用一种比较手法来突出诗优越的创造性,比较的对象则是当时社会鄙视诗人的突出代表:哲学家,历史学家,以及道学家锡德尼对每一个对象都详细讨论英国人把诗人称为创造者,这是个十分崇高的称号,正好呼应了这个称号,诗人和那些哲学家,历史学家,道学家的最大不同是他不受任何规则与服从的束缚,它是作者内心最真实情感的抒发诗是尊重自然的,它可以凭借个人的想象力从自然中寻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体裁,并大胆描写出比自然产生的更好的事物,或者完全崭新的,自然中所从来没有的形象。
锡德尼为这些崭新的形象举了很多例子,英雄,半神,独眼巨人,怪兽,复仇神等等 锡德尼在大赞诗的创造性和诗人的伟大创造力的同时,提出了他毕生推崇的一大文学主张:用诗创造出一个金色的世界他认为诗人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打造一个金色的诗世界,让这种金色的美丽与辉煌渲染到每一个读者在他看来,只有诗人不屑被各种规范和条例所束缚,他们大胆发挥创造才智,创造出比自然所产生的更好的事物正如《为诗辩护》中写到的,“难道自然中曾产生过像忒阿革涅斯那样忠实的情人么;像皮拉得斯那样有始有终的朋友么;像罗兰那样英勇的人物么;像色诺芬的居鲁士那样公正的君王么;像维吉尔的埃涅阿斯那样方方面面都卓越的人么……”?[1]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角色都是诗人通过他们的观察构思与创造所奉献出来的成果通过阅读,这些创造成果将会感化人类,丰富人类的精神食粮,从而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些是自然无法给予的诗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正是这种创造力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金色的诗世界,使我们在这世界中随意享受诗带给我们的魅力锡德尼认为诗人肩负起了文学创作中最艰苦和最伟大的任务,他们就像先知一样,运用着最优美的语言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思想 三、诗导致德行的作用 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提到,真正的诗人创作是为了模仿,模仿既是为了怡情,也是为了教育。
锡德尼所谓的“怡情”就是为了“教育”锡德尼指出,一切人间学问的目的就是致以德行,而诗是最能启发德行的技能因为诗在传授德行方面是最通俗的,在吸引人向往德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学问的作用是道德和教化,诗恰恰是感化人去行善的最自然通俗的载体为了突出诗可以导致德行这一观点,锡德尼将诗和当时社会重视的哲学和历史来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诗的优越性哲学是“凭箴规”,历史是“凭实例”来教育人们然而哲学家的箴规在人们的想象力之前会黯然无光;而历史学家的实例既受世界的真实所束缚,又缺乏创造趣味,显然比诗次了许多除了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还能够与诗人在德行方面并肩比较一下,剩下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等等也就不言而喻了就像在一本晦涩的教科书和一则优美的诗篇面前,没有人会考验自己的耐性去阅读教科书,除非你一心向之,因为想象比概念更容易被接受诗的创造性正是为这种易接受,有感染力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诗不但可以提供各种知识,而且还可以净化人类心灵,所以在导致德行这一目的上,诗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四、结论 诗的创造性和导致德行的目的是《为诗辩护》中的两个主要论点,锡德尼有理有据的反驳那个时代对诗的异议与批评,积极为诗辩护,彰显了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杰出诗人和学者的深厚的知识底蕴与独特的文学视角。
《为持辩护》在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力的批驳了中世纪基督神学对文艺的否定和指责,对诗在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诗的本质特征、诗人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全方位的论述,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因此该书被视为近代英国诗学和美学的开端 注释: [1]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版,24页 参考文献: [1]陈嘉,1986,《英国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菲利普锡德尼,2022,《为诗辩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Richard Harland,2022,《从柏拉图到巴特的文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刘炳善,2022,《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5]刘意青,2022,《简明英国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韦勒克,2022,《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7]杨匡汉,刘福春,1988,《西方现代诗论》[M],广东,花城出版社 [8]姚永彩,左宜,1986,译《文艺复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9]朱永涛,2022,《英美文化基础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