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26页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二、朗读节奏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内容理解 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 (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 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
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第二段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 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 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四、重点问题 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 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文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舍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⑴句意思相反,第⑵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补充道理和事实论据 (1)道理论据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事实论据(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 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③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④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义道义、大义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五、理解性默写 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唐雎不辱使命》 【生字注音】 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 免冠徒跣(x iǎn)以头抢(q iān g)地 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 秦王色挠(nóo)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4、一词多义 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 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⑵易安陵(交换) 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 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⑸故不错意也(所以) 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⑺逆寡人者(违背) ⑻非若是也(这样) 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⑿布衣之怒(平民) 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⒄休祲吉凶的征兆 ⒅秦王色挠(屈服) 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⒇免冠徒跣(脚) 6、重点语句翻译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呀! 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 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④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 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⑤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 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⑦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⑧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 百里的(土地)吗? ⑩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 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⑾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 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 向唐雎道歉说 【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 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文内容理解】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 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