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doc
55页职业教育发展论文职业教育发展论文第一篇: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及启示一、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后,宁波作为“五口通商”之一,成为现代工商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一批有识之士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在宁波办起新式工商、金融、交通运输和邮电等企业组织 “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机器轧花厂———通久源轧花厂,从 1900 年到 1912 年,宁波先后创办了和丰纱厂等 18 家工厂”[1]随着 1903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 ,强调“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计为本,最有益于邦本”[2],要求各地开办的实业学堂以生计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1904 年卢洪昶、陈屺怀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宁波的实业教育在如此的经济需求与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下发端到 1911 年,宁波先后共创办实业学堂 8 所,以教授商业、农业技术为主,培养了一批宁波近代工商业发展需要的教育、政法、金融、工商等技术和管理人员1911 年 11 月 5 日,宁波光复,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宁波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到 1921 年,宁波共有棉纺针织业、食品加工业、机器修理业、公用交通业和日用品工业等共 39 家近代化工厂企业”[3]。
当时宁波民族工业以生产生活资料的轻工业为主 “到 1932 年,宁波全市已有恒丰布厂、立丰面粉厂和冷藏公司等各类新型工厂 158 家,年产值为 1080 万元”[4]宁波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农工商,特别是商业与轻工业方面的人才形成了较大的需求 “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新学制的建立,引发了创办新式学校的热潮新式学堂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旧有塾学改头换面变为新式学校,另一种是官方或士绅创办新式学堂1912 年 1 月,宁波临时军政分府筹拨公款,创办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1914 年 1 月,地方士绅陈时夏、邬子和等创议将四明专门学校改为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1925 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创办宁波私立华美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34 年,由蒋介石创办的奉化溪口武岭学校改名为奉化私立武岭农业职业学校至解放前,宁波共创办各类职业学校 35 所二、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发展是宁波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根据对发展轨迹的梳理,研究认为具有如下特征:普通学堂、职业学校、补习学校等多种类型学校开展职业教育近代宁波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共 35 所,包括各类学堂、职业学校、补习学校等,几种类型的学校定位不同,但都开展了职业教育。
第一种如育德农工小学堂“以识字始,进而启迪思想,同时教他们掌握一二门技能,立身于社会广阔天地间”,举办学堂并非开展职业教育,但起到了职业教育的作用;第二种是完全实施职业教育的职业学校,典型代表如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此类学校招生对象明确,培养目标以学生发展及社会需求为主,专业与课程设置都比较规范,与现代职业教育颇为相似;第三种是补习学校,主要出现在抗战后到改革开放前,如鄞县私立电声无线电技术补习学校、鄞县私立诚信商科职业补习学校等它与学堂或职业学校的主要区别在于学生的来源,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先接受教育后谋职业,而补习学校的学生都已有职业,来补习学校补受教育,通过早晚业余时间参加学习,类似于现代的职业培训学校办学门类多样并以商科为主,专业设置特色鲜明宁波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起源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兴起,为了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一批以培养教育、政法、金融、工商业技术管理人员为主的实业学堂萌生随后又根据政治及经济发展需求,出现了一批农业、医事、水产、无线电类学校纵观近代宁波职业学校的发展嬗变,创办农科、工科、商科、师范、医事、水产等六大类职业学校共 35 所,覆盖了当时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办学门类较为齐全。
但在 35 所学校中,商业学校共有 14 所,在各类学校中所占比例最大,这与当时宁波商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据调查显示,1900 年宁波城内和城乡人口为 30 万,有 12 万受雇人员其中 60%受雇于商业,30%受雇于农业,10%受雇于杂业在商业人口中,商行雇员即占了 40%[5]这一统计反映了当年宁波商业经济的繁荣及其对商业人才的需求量之大辛亥革命后,宁波商业经济出现了变化,主要发展宁波地方优势的商业,如棉布业、药业、鱼行业、粮食业、南北货业、草席草帽业、百货业等据 1931 年统计显示,全市各类商业总数为 5350家,资本总额约 9,619,984 元[6]商业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了商科职业学校的发展,同时也说明职业教育围绕经济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实践宁波近代职业学校在多次变迁与重组中,逐步形成了四大主体,即农、工、商、医类职业学校,如农业职业学校、工业职业学校、商业职业学校和医事职业学校这四类学校的创办与发展贯穿整个近代时期,且不同门类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特色鲜明,如农业类学校,以锦堂中等农业学堂为例,主要科别为桑蚕;工业类学校,以鄞县县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例,科别有金工科、建筑科、土木科、机械科、汽车道路科等;商业类学校,以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为例,科别有初级银行科,高级银行科;医学类学校,以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为例,主要为护士科。
近代宁波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时经济社会背景发展密切结合,没有贪大求全,每所学校只根据各自的发展优势重点建设相关专业地方兴办传统影响深远,私人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积极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方沃土,除了官方办学的力量,地方办学传统因素也是重要方面浙江是一个素有私人办学和社会助学优良传统之地清末宁波道、府、县地方官员争相兴办书院,民间捐资、集资兴建者亦颇显端倪,且不少书院近似义塾,为以后过渡到创设新学堂奠定了一定基础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多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如 1904 年“陈屺怀相约鄞县人卢鸿沧于盘诘坊创立育德农工学堂,陈任校长,卢出款任董事”[7] “光绪三十四年,举人谢宝书认为振兴中国,必须改变农业落后面貌,遂个人捐资银元一千零一十元,进而募得善款一万三千零四十元,在南谢村创办浙东地区第一所农业专科学校———汝湖农校”[8]吴锦堂先生鉴于日本明治维新后民富国强之盛况,存实业救国之志,1905 年回乡在其东山头创办锦堂学校,历时 3 年,耗资 23 万余银元1911 年定名为“锦堂农业中学堂”[9]注重实践教学,职业学校实行工学结合近代宁波职业教育起源于实业学堂,尽管当时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出实践教学或实习,但实业学堂的教学与实践与动手能力结合的非常紧密。
民国后职业教育逐步规范,对实践与实习的要求更加明确,如创办于 1912 年的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修业期间,每周课程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用四个下午时间到附属工场实习[10]开办于 1925 年的宁波华美医院附设的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新生入学半年后半工半读,上午进病房工作,下午上课二年内读完各科,第三年全日上班实习[11]在《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查办法》中也明确列出:“学生实习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或毕业”[12]三、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发展对现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启示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变迁的历史,是宁波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突破传统办学思维、创新育人理念,改革课程和教学方式、突出实用为主的技能学习,主张德育与智育并举,涌现了一批职业教育杰出人物,缔造了宁波近代史上的多所著名学校,为宁波近代工商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近代宁波职业学校的创办,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用人才的培养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更对现代宁波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使现代宁波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史可依,也为现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启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非全日制社会培训双轮驱动近代宁波多种类型的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特征表明,职业教育不仅为学生开展谋求职业的教育,同时也为需要提高的社会人士提供职后培训教育。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在民国后期出现的鄞县私立电声无线电技术补习学校等补习学校大量培养培训相关行业的在职人员,填补了职业学校职后培训的空缺,充分满足了发展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要积极借鉴,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由目前以全日制为主的教育逐步转变为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各占 50%的比例,扩大并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职后培训功能,以有效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双轮驱动也有利于职业院校突破适龄人口减少的困境,既保证学校正常有序发展,又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力与竞争力吸收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围绕工商业发展,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推进宁波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宁波是近代工商业发展较早的城市之一,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对政法、金融、工商业等行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大批培养这方面人才的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各有特色,按照办学特色与优势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如锦堂中等农业学堂的桑蚕科、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的银行科等宁波现代职业教育要吸收近代职业教育围绕工商业发展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区域范围内根据学校发展特色积极构建适应重点产业发展的专业群,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如宁波高职院校目前需根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十二五”重点发展的石化、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产业情况,重点建设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专业;根据“十二五”提出的五大重点临港产业与十大战略新型产业及其发展方向,增设炼油技术、节能环保设备与应用、文化创意等新专业。
积极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亟需的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继承近代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传统,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办学力量是多元的,官方、士绅、工商界人士、教会等都参与捐资办学,私人创办的职业学校占了当时所有职业学校的很大比例,为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靠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不能有效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如目前宁波市有 3 所民间投资举办的职业学校,相对于公办学校的数量及培养学生数来说,还有较大差距建议政府积极创新办学体制,通过激励措施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同时呼吁宁波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办学,可以私人创办独资职业学校,也可通过社会团体筹资创办,还可以私人与政府合作创办,逐渐形成以公办学校为主体,民办学校和企业办学为补充的多元办学格局多种力量参与办学一方面增加了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探索了多元办学的形式,满足了社会教育的需求借鉴近代实践教学的做法,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关键是掌握一二门技能,立身于广阔天地间因此,各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非常强调实践教学,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开展实习工作,为工商业及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宁波职业教育继续发扬近代职业教育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借助企业先进技术设备、师资等资源,有效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各职业学校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管理,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作者:张菊霞 任君庆 工作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第二篇: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一般来说,县域经济是指在行政县的区域范围内,以县级政府具有独立的财政为载体,在市场经济配置和县级政府调控基础上,以县级城区为中心点,连接各个集镇,辐射农村腹地的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二者既具有相互促进的发展驱力,也具有相互制约的反作用力[1]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实现县域内的城乡统筹在县域经济范围内,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或相关职业培训,能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资源,具体表现在:第一,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居民的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