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docx
4页颈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概述】是指由于退行性变、颈部创伤等因素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或脊髓等组织而引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一、中央突出型不同程度的四肢无力,且下肢重于上肢,表现为步态不稳;严重时可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和排便困难二、侧方突出型后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颈部后伸时疼痛加剧,并向肩臂部放射;一侧上肢有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三、旁中央突出型除有侧方突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外,还可表现为患侧下肢无力、活动不便、踩棉花感等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 执行外科及骨科一般护理常规2.体位护理:前路手术练习仰卧位,将枕头放置在肩背部,头向后仰,颈部呈过伸位,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逐渐达到每2~3小时后路手术患者应练习俯卧位及深呼吸以减少呼吸道受阻的危险,入院后即开始进行俯卧位训练,方法:胸下垫枕头20~30cm,开始每次10~30分钟,每日2~3次,逐渐延长至每日2~3小时4.健康指导:气管、食管推移训练,适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病人,以适应术中反复牵拉气管、食管的操作,避免术后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反复吞咽困难等并发症。
指导病人用自已的2~4指插入切口侧的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处,持续将气管、食管向非手术側推移开始用力尽量缓和,训练中如出现局部疼痛、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可休息10~15分钟后再继续,直至病人能适应训练时间:术前3~5日开始,开始为每次10~20分钟,每日3次;以后逐渐增至每次30~60分钟二、术后护理1.执行外科及骨科一般护理常规2.饮食护理:术后6小时可以饮水,肠蠕动恢复后可从流食~半流食~普食逐渐过渡保证患者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粗纤维素食物,增强患者体质,促进机体康复2.体位护理:手术后返病室由医生固定颈肩部,护土托肩、臀保持脊柱水平位搬动患者至病床患者使用薄枕,颈部两侧使用沙袋固定制动翻身时注意保持头、颈和躯干在同一平面,维持颈部相对稳定3. 伤口引流的观察及护理保持伤口负压引流的通畅、安全,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检查引流管有无脱出,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并准确记录,判断有无出血,若引流量多且呈淡红色,考虑脑脊液漏的发生,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4.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由于手术的牵拉及周围血肿的压迫均可造成脊髓及神经的损伤,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声音嘶哑、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大小便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5.健康指导(1)患者在颈部制动的同时应尽早进行四肢功能锻炼术后第一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股四头肌力量及踝泵练习,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上肢除活动肩、肘关节外还可锻炼手指活动,如握拳、系扣子;若患者手部肌力减退,可应用握力器进行锻炼坐起后可锻炼颈肩部肌肉:双手交叉至枕后向前用力,头颈向后对抗用力上身直立,头颈部保持不动,双肩向后向上用力收缩肌肉5~10秒后放松,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2)颈托的使用术后卧床2~3日后,可佩戴颈部支具下床活动,支具佩戴时要前片压住后片并妥善固定,松紧适中注意保护皮肤患者出院后遵医嘱佩戴支具3~6个月2.下床指导:患者先侧卧,佩戴好支具以保护颈椎,然后逐渐将身体离开:床面,同时双足下垂坐起,适应片刻,无头晕眼花等不适再站立行走,避免长时间卧床后突然站立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而跌倒并发症的护理】一、呼吸困难:是颈椎前路手术最危急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1~3日内1.表现: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张口状急迫呼吸、应答迟缓、口唇发绀等2.护理: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床旁应常规准备气管切开包;术后加强病人呼吸频率、节律的观察;一旦发生,立即通知医师,并做好气管切开及再次手术的准备。
二、伤口出血1.表现:颈深部血肿多见于术后当日,尤其是12小时内,病人颈部明显肿胀,并出现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等出血量大、引流不畅时,可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2.护理:密切观察术后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數料及引流液,注意观察颈部情况,检査颈部软组织张力如24小时伤口引流液超过200ml,检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若引流量多且呈淡红色,考虑有脑脊液漏发生,及时报告医师处理;病人颈部明显肿胀时,报告并协助医师剪开缝线、清除血肿,若血肿清除后呼吸仍不改善,应尽快实施气管切开术三、脊髓神经损伤1.表现:病人出现声嘶、四肢感觉运动障碍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2.护理:手术牵拉所致的神经损伤为可逆的,一般在术后1~2日内明显好转或消失;血肿压迫所致的损伤为渐进性的,术后应注意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