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雕印本的品类课件.ppt

73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90243160
  • 上传时间:2024-09-1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9KB
  • / 7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 雕印本的品类第一节 按时代区分 一 唐本n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何时,学术界尚无一致看法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何时,学术界尚无一致看法有人认为唐太宗贞观十年(有人认为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开始雕版年)开始雕版印书,主要依据是明邵经邦《弘简录》卷四十印书,主要依据是明邵经邦《弘简录》卷四十六中的一段话:六中的一段话:“太宗后长孙氏,洛阳人太宗后长孙氏,洛阳人……崩,年三十六,上为之恸及宫司上其所崩,年三十六,上为之恸及宫司上其所撰《女则》十篇,採古妇人善事,撰《女则》十篇,採古妇人善事,……帝览而帝览而嘉叹,以后此书足垂后代,令梓行之嘉叹,以后此书足垂后代,令梓行之 n清代郑机引用并肯定了邵经邦的观点,指出:清代郑机引用并肯定了邵经邦的观点,指出:“可见可见梓行书籍,不始于冯道梓行书籍,不始于冯道n唐冯贽《云仙散录》引《僧园逸录》云:唐冯贽《云仙散录》引《僧园逸录》云:“玄奘以回玄奘以回锋纸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锋纸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于贞观三年(于贞观三年(629年)西游印度,十九年(年)西游印度,十九年(645年)归年)归国,宁德元年圆寂所以这应是七世纪中叶的事。

      虽国,宁德元年圆寂所以这应是七世纪中叶的事虽然《云仙散录》已被公认为是一部伪书,这条材料不然《云仙散录》已被公认为是一部伪书,这条材料不尽可靠,但唐代佛教徒为了传教,常把像刻在纸上施尽可靠,但唐代佛教徒为了传教,常把像刻在纸上施于四方却是事实,敦煌遗书中就有不少印有佛像的卷于四方却是事实,敦煌遗书中就有不少印有佛像的卷子,这也可说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子,这也可说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n九世纪,雕版印刷术已经流行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九世纪,雕版印刷术已经流行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云:n《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二十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衒(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衒(xuan)卖于)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扬、越间多作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书模勒乐天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长庆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四年冬十二月十日(625年年1月月2日)徽之书日)徽之书。

      n清人赵翼《陔(清人赵翼《陔(gai)余丛考》卷三十三《刻)余丛考》卷三十三《刻书书册》首先注意到这条材料,指出:书书册》首先注意到这条材料,指出:“‘摹摹勒勒’即刊刻也,则唐时已开其端歟?即刊刻也,则唐时已开其端歟?”王国维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也认为:《两浙古刊本考》也认为:“夫刻石亦可云摹夫刻石亦可云摹勒,而作书鬻书,自非雕板不可,则唐之中叶勒,而作书鬻书,自非雕板不可,则唐之中叶吾浙亦已有刊版矣吾浙亦已有刊版矣这样理解是符合实际情这样理解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n当时民间雕印日常应用图书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当时民间雕印日常应用图书的现象已相当普遍,所以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有云:所以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有云:“准勅:准勅: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亦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大概冯宿的意大概冯宿的意见被采纳了,所以《旧唐书见被采纳了,所以《旧唐书·文宗纪》载:文宗纪》载:“太和九年(太和九年(835年)十二月,年)十二月,……丁丑,敕道丁丑,敕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

      府不得私置历日版 n然而政府的这道禁令似乎收效甚微现在尚存然而政府的这道禁令似乎收效甚微现在尚存有乾符四年(有乾符四年(877年)和中和二年(年)和中和二年(880年)出年)出的历书,都是僖宗时期的出版物,后者还有的历书,都是僖宗时期的出版物,后者还有“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字样,显系民间雕字样,显系民间雕印的这两部历书现均存伦敦值得注意的是印的这两部历书现均存伦敦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雕印的书,内容相当丰富并且呈现出这个时期雕印的书,内容相当丰富并且呈现出民间实用的特色民间实用的特色 n唐《柳训唐《柳训·序》云:序》云:“中和三年(中和三年(883年)癸年)癸卯夏,鑾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卯夏,鑾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说、占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说、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浸染不可尽晓板印纸,浸染不可尽晓根据这段记载,说根据这段记载,说明唐末成都书铺出售的,大部分已经是雕印本明唐末成都书铺出售的,大部分已经是雕印本了 n一般认为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雕印本,是一般认为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雕印本,是在唐懿宗咸通九年(在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的《金刚经》。

      年)印的《金刚经》它是由七张纸粘成一卷,全长十六尺,完整无它是由七张纸粘成一卷,全长十六尺,完整无缺卷首,还有一幅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国缺卷首,还有一幅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国的说法图,妙相庄严,镂刻精美,是一幅技法的说法图,妙相庄严,镂刻精美,是一幅技法成熟的作品卷末有成熟的作品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玠为二亲敬造普施”一行这一本书被英籍匈一行这一本书被英籍匈牙利斯坦因窃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院牙利斯坦因窃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院 n1953年,在四川成都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唐墓中年,在四川成都东门外望江楼附近唐墓中发现的,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刻印的发现的,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刻印的《陀罗尼经咒》,上刻古梵文经咒和小佛像《陀罗尼经咒》,上刻古梵文经咒和小佛像这可以说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印刷品了这可以说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印刷品了n不过本世纪六十年代又发现更早的刻经美国不过本世纪六十年代又发现更早的刻经美国富善《关于一件新发现的最早印刷品的初步报富善《关于一件新发现的最早印刷品的初步报告》(梁玉龄译,《书林》告》(梁玉龄译,《书林》1980年年3期)说:期)说: n最近,有一项新的发现,如果证实是确凿的话,最近,有一项新的发现,如果证实是确凿的话,它将把木板印刷术的历史推前十五年左右,甚它将把木板印刷术的历史推前十五年左右,甚至更早一些。

      至更早一些1966年年10月,一些朝鲜学者在庆月,一些朝鲜学者在庆州(位于朝鲜东南部,古老的新罗王朝州(位于朝鲜东南部,古老的新罗王朝((668——935的首都)佛国寺内,发现一座名的首都)佛国寺内,发现一座名叫释迦塔的石塔遭到破坏,经过调查,他们发叫释迦塔的石塔遭到破坏,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在石塔内藏有一卷印刷的佛经现在石塔内藏有一卷印刷的佛经 n新发现的经卷,是厚桑皮纸卷轴形式,轴心是竹制的,新发现的经卷,是厚桑皮纸卷轴形式,轴心是竹制的,两端都涂以光漆经文长约六百三十厘米,阔六厘米,两端都涂以光漆经文长约六百三十厘米,阔六厘米,印刷部分为五点三厘米阔,由于经轴的保存情况较差,印刷部分为五点三厘米阔,由于经轴的保存情况较差,不能把它全部展开,因而无法决定它的准确长度实不能把它全部展开,因而无法决定它的准确长度实际上,经轴的大约三分之一已遭到严重的虫蛀;然而,际上,经轴的大约三分之一已遭到严重的虫蛀;然而,其余部分的情况尚佳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经文是用其余部分的情况尚佳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经文是用一组木板进行印刷的,木板共十二块,每块约二十到一组木板进行印刷的,木板共十二块,每块约二十到二十一时长,经过印刷,然后将纸张粘连起来,成为二十一时长,经过印刷,然后将纸张粘连起来,成为连续不断的经卷。

      连续不断的经卷 n胡道静为该文做的注释中说:由于建塔是在公胡道静为该文做的注释中说:由于建塔是在公元元751年,所以这件印刷品的印成的年代,下年,所以这件印刷品的印成的年代,下限是公元限是公元751年《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年《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汉字译本是弥陀山留居唐王朝首都长安的最后汉字译本是弥陀山留居唐王朝首都长安的最后一年译成的,也就是此经的第一个汉字译文一年译成的,也就是此经的第一个汉字译文所以这件印刷品的印成年代,上限是公元所以这件印刷品的印成年代,上限是公元704年印品不能超越译成的年代印品不能超越译成的年代 n富善还说:富善还说:“我认为,所有这一切,仍然说明中国是我认为,所有这一切,仍然说明中国是最早开始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印刷术是从它那里传播最早开始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印刷术是从它那里传播到四面八方的,而佛教是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到四面八方的,而佛教是主要传播媒介之一n如果上述这件印刷品是可靠的话,那么它的出现比咸如果上述这件印刷品是可靠的话,那么它的出现比咸通九年(通九年(868年)雕印的《金刚经》还要早一百多年年)雕印的《金刚经》还要早一百多年现存的东西未必就是首先出现的东西,所以印刷术的现存的东西未必就是首先出现的东西,所以印刷术的发明年代实际上应当最早。

      有人说印刷术出现于唐代发明年代实际上应当最早有人说印刷术出现于唐代之前,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不过还没有实物作证之前,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不过还没有实物作证 n综上所述,从现有材料看,印刷术至迟出现于综上所述,从现有材料看,印刷术至迟出现于唐代唐雕印本有日历,佛经、字书、小学、唐代唐雕印本有日历,佛经、字书、小学、诗集、以及阴阳杂说、占梦相宅、九宫五纬、诗集、以及阴阳杂说、占梦相宅、九宫五纬、道家著述等刻书地点可考者有四川、江苏、道家著述等刻书地点可考者有四川、江苏、浙江、洛阳、敦煌等处浙江、洛阳、敦煌等处 二二 五代本五代本n五代雕印图书较唐代有了很大发展,比较突出五代雕印图书较唐代有了很大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国子监雕印的九经的是国子监雕印的九经 n《册府元龟》云:后唐宰相、李愚生经学,因言汉时《册府元龟》云:后唐宰相、李愚生经学,因言汉时崇儒有三字石经,唐朝亦于国学刊刻今朝廷日不睱崇儒有三字石经,唐朝亦于国学刊刻今朝廷日不睱给,无能别有刊立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给,无能别有刊立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较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较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教矣。

      及奏闻勅下儒官田敏等考校经注敏于经注,教矣勅下儒官田敏等考校经注敏于经注,长于诗传,孜孜刊正,援引证据,联为篇卷,先经奏长于诗传,孜孜刊正,援引证据,联为篇卷,先经奏定,而后雕刻也就是在后唐长兴三年(定,而后雕刻也就是在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二月,年)二月,“中书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中书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旧(《旧五代史》卷四十二《唐书五代史》卷四十二《唐书·明宗纪》)明宗纪》) n《九经》是指《易经》、《诗经》、《书经》、《九经》是指《易经》、《诗经》、《书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仪礼》、《周礼》、《礼记》其梁传》、《仪礼》、《周礼》、《礼记》其中有四部是在后汉时才开始雕印的中有四部是在后汉时才开始雕印的 n《五代会要》载:宋王溥:《五代会要》载:宋王溥:“乾祐元年(乾祐元年(948年)闰五月,国子监奏:年)闰五月,国子监奏:‘见在雕印板九经内,见在雕印板九经内,有《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有《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四经未有印本今欲集学官校勘四经文字镂板四经未有印本今欲集学官校勘四经文字镂板。

      ’从之下到后周太祖广顺三年(下到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年)六月,九经才全部印完,一共用了二十年的时六月,九经才全部印完,一共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n所以王溥又说:所以王溥又说:“广顺三年(广顺三年(953年)六月,年)六月,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事田敏进印板九经书、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事田敏进印板九经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n此外,后周国子监还雕印了一部《经典释文》,此外,后周国子监还雕印了一部《经典释文》,亦见《会要》同卷亦见《会要》同卷n由于这些书籍是由国子监主持刊刻的,书版也由于这些书籍是由国子监主持刊刻的,书版也藏在国子监,所以称为五代监本,其九经称为藏在国子监,所以称为五代监本,其九经称为监本九经监本九经 n五代监本曾经宋人收藏并加珍视五代监本曾经宋人收藏并加珍视n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五云: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五云:“予曾大予曾大父遗书,皆长兴年刻本,委于后火之余,仅存父遗书,皆长兴年刻本,委于后火之余,仅存《仪礼》一部《仪礼》一部 n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四《周蜀九经》中亦云: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四《周蜀九经》中亦云:予家有旧监本《周礼》,其末云:予家有旧监本《周礼》,其末云:“大周广顺大周广顺三年癸丑五月,雕造九经书毕。

      三年癸丑五月,雕造九经书毕前乡贡三礼前乡贡三礼郭嵠书列宰相李穀、范质、判监田敏等衔于郭嵠书列宰相李穀、范质、判监田敏等衔于后《经典释文》末云:后《经典释文》末云:“显德六年已未三月,显德六年已未三月,太庙宗长朱延熙书太庙宗长朱延熙书宰相范质、王溥如前,宰相范质、王溥如前,而田敏以工部尚书为详勘官此书字画端严有而田敏以工部尚书为详勘官此书字画端严有楷法,更无舛误楷法,更无舛误 n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九经字样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九经字样》中也提到他收藏过的《九经字样》:》中也提到他收藏过的《九经字样》:“《九《九经字样》一卷,往宰南城,出谒,有持故纸鬻经字样》一卷,往宰南城,出谒,有持故纸鬻于道者,得此书,乃古京本,五代开运丙午于道者,得此书,乃古京本,五代开运丙午((946年)所刻,遂为家藏书籍老祖宗最古者年)所刻,遂为家藏书籍老祖宗最古者n五代监本今已不存,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五代监本今已不存,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中研究过它的行款及影响:》中研究过它的行款及影响: n监本行款据日本室町氏所刊《尔雅》(《古佚丛书》有复刊本)监本行款据日本室町氏所刊《尔雅》(《古佚丛书》有复刊本)末有末有“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臣李鹗书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臣李鹗书”一行,其本避南宋讳,一行,其本避南宋讳,当是南渡后重翻五代监本或翻宋时递翻之本。

      其书每半页八行,当是南渡后重翻五代监本或翻宋时递翻之本其书每半页八行,行大十六字,小二十一字,与唐人卷子本大小行款一一相近,窃行大十六字,小二十一字,与唐人卷子本大小行款一一相近,窃意此乃五代南北宋监中经注本旧式他经行款固不免稍有出入,意此乃五代南北宋监中经注本旧式他经行款固不免稍有出入,然大体与当与之同如吴中黄氏所藏《周礼然大体与当与之同如吴中黄氏所藏《周礼·秋官》二卷,昭文秋官》二卷,昭文张氏所藏《礼记》残卷,内府所藏《孟子章句》十四卷,皆与李张氏所藏《礼记》残卷,内府所藏《孟子章句》十四卷,皆与李鹗本《尔雅》同一行款,亦疑宋时监本若翻监中之本,又后来鹗本《尔雅》同一行款,亦疑宋时监本若翻监中之本,又后来公私刊本,若建大字本,兴国军本,盱江廖氏及相台岳氏本,凡公私刊本,若建大字本,兴国军本,盱江廖氏及相台岳氏本,凡八行十七字之本,殆皆渊源于此八行十七字之本,殆皆渊源于此 n后唐明宗十分重视经书的雕印工作,使五代国后唐明宗十分重视经书的雕印工作,使五代国子监雕印经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册府元子监雕印经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册府元龟》卷龟》卷608学校部《刊校》中记载,他曾下诏:学校部《刊校》中记载,他曾下诏: n朕以正经事大,不同诸书,虽以委国学差官勘朕以正经事大,不同诸书,虽以委国学差官勘注。

      盖缘文字极多,尚恐偶有差误,马缟以下注盖缘文字极多,尚恐偶有差误,马缟以下皆是硕儒,各专经业,更令详勘,贵必精研,皆是硕儒,各专经业,更令详勘,贵必精研,宜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谨楷写出,宜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谨楷写出,旋会匠人雕刻旋会匠人雕刻n五代会要》卷八《经籍》中还记载了王溥介绍五代会要》卷八《经籍》中还记载了王溥介绍后唐国子监刻书的具体情况:后唐国子监刻书的具体情况: n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二月,中书门下奏请依石年)二月,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九经印板,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文字九经印板,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句度钞写注出,仔细看读,然后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句度钞写注出,仔细看读,然后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刊刻印板,广颁天下诸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刊刻印板,广颁天下诸色人要写经,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色人要写经,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其年四月,敕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观、太常博士其年四月,敕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观、太常博士段颙、路航、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充详勘官兼委国段颙、路航、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充详勘官。

      兼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端楷写出,旋付匠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端楷写出,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纸人雕刻,每日五纸 n从这一系列的严格措施中,可以看出五代监本从这一系列的严格措施中,可以看出五代监本的质量是相当高的将校勘者,书写人的姓名的质量是相当高的将校勘者,书写人的姓名附于书后,也体现了当时国子监刻书的负责态附于书后,也体现了当时国子监刻书的负责态度n这是官刻五代时期还开了封建士大夫私家刻这是官刻五代时期还开了封建士大夫私家刻书的风气书的风气 n宋王明清《挥尘录宋王明清《挥尘录·挥尘余话》卷二载:毋丘挥尘余话》卷二载:毋丘俭贫贱时,当借《文选》于交游间,其人有难俭贫贱时,当借《文选》于交游间,其人有难色,发愤曰:色,发愤曰:“异日若贵,当板以镂之,遗学异日若贵,当板以镂之,遗学者后仕蜀为宰相,遂践其言后仕蜀为宰相,遂践其言n此毋丘俭当为毋昭裔之误此毋丘俭当为毋昭裔之误 n《宋史》卷四百七十九《毋守素传》云:《宋史》卷四百七十九《毋守素传》云:“毋毋昭裔在成都,令门人勾中正、孙逢吉书《文选昭裔在成都,令门人勾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镂板,守素赍》、《初学记》、《白氏六帖》镂板,守素赍至中朝行于世,其嘉惠士林,固有足多者。

      至中朝行于世,其嘉惠士林,固有足多者n《爱日斋丛钞》卷一云:《爱日斋丛钞》卷一云:“自唐末以来,所在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板刻《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板刻《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 n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四《雕板印书》中曾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四《雕板印书》中曾讲,在宋灭蜀时,他家的书板曾被运到汴京,讲,在宋灭蜀时,他家的书板曾被运到汴京,宋朝政府考虑到这些书板是毋家私财自造,仍宋朝政府考虑到这些书板是毋家私财自造,仍将书板发还毋氏书遍销海内,其子孙民因而将书板发还毋氏书遍销海内,其子孙民因而致富 n除毋昭裔外,五代私人还有刻自家集子的和除毋昭裔外,五代私人还有刻自家集子的和凝在后唐为翰林学士,晋初为端明殿学士兼判凝在后唐为翰林学士,晋初为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天福五年(度支,天福五年(940年)为相,后周显德二年)为相,后周显德二年(年(955年)卒n《旧五代史》卷宗一百二十七《和凝传》称他《旧五代史》卷宗一百二十七《和凝传》称他“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有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有集百卷,自篆于板,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

      集百卷,自篆于板,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 n又贯休《禅月集》有王衍乾德五年(又贯休《禅月集》有王衍乾德五年(923年)年)曇域后序,称其曇域后序,称其“检寻稿草及暗记忆者,约一检寻稿草及暗记忆者,约一千首,乃雕刻成都,题号《禅月集》千首,乃雕刻成都,题号《禅月集》n再如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二《跋何水部集再如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二《跋何水部集》称该集为》称该集为“天福本,但有诗二卷天福本,但有诗二卷于此可于此可见,五代监本多为儒家经典,私家刻本则更及见,五代监本多为儒家经典,私家刻本则更及类书、集部等类书、集部等 n五代刻本传世甚少罗振玉《鸣沙山石室秘录五代刻本传世甚少罗振玉《鸣沙山石室秘录·雕版第二》称:雕版第二》称:“石室出《唐韵》、《切韵石室出《唐韵》、《切韵》二种,为五代细书小板刊本》二种,为五代细书小板刊本n《秘录》还著录有《金刚经》梵夹小本,每本《秘录》还著录有《金刚经》梵夹小本,每本叶七行十四字经后题:弟子归义军节度使特叶七行十四字经后题:弟子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傅兼御史大夫谯郡开国侯曹元忠普施进检校太傅兼御史大夫谯郡开国侯曹元忠普施受持,后晋天福十五年(受持,后晋天福十五年(950年)己(年)己(ji)酉岁)酉岁五月十五日记,雕板押衙雷廷美。

      五月十五日记,雕板押衙雷廷美 n曹元忠在大晋开运四年,还请匠人雕印过观世曹元忠在大晋开运四年,还请匠人雕印过观世音菩萨像与大圣毗沙门天王像,这些单篇佛像音菩萨像与大圣毗沙门天王像,这些单篇佛像下均刻有文字对观世音菩萨像下所刻文字有下均刻有文字对观世音菩萨像下所刻文字有云:云:“特进检校太傅谯郡开国侯曹元忠雕此板,特进检校太傅谯郡开国侯曹元忠雕此板,奉为城隍安泰,阖郡康宁奉为城隍安泰,阖郡康宁下署下署“时大晋开时大晋开运四年丁未岁七月十五日纪匠人雷廷美(小运四年丁未岁七月十五日纪匠人雷廷美(小字)字)” n国内现存五代雕印本当推杭州雷峰塔所出《一国内现存五代雕印本当推杭州雷峰塔所出《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毛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毛春翔在《古书版本常谈春翔在《古书版本常谈·唐五代刻本》中作如唐五代刻本》中作如此介绍:此介绍:n1924年年8月月27日,杭州雷峰塔忽然倒塌,发现日,杭州雷峰塔忽然倒塌,发现经卷,乃吴越国钱俶刻的《陀罗尼经》,时在经卷,乃吴越国钱俶刻的《陀罗尼经》,时在宋太祖开宝八年,论时代,已入宋朝,而其时宋太祖开宝八年,论时代,已入宋朝,而其时钱氏犹未纳土,视五代刊物亦可。

      钱氏犹未纳土,视五代刊物亦可 n经卷长七尺六寸,高二寸五分,卷端题曰:经卷长七尺六寸,高二寸五分,卷端题曰:“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捨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卷、捨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经文共二百七经文共二百七十一行,每行十字,皮纸印,墨色淡而无香气十一行,每行十字,皮纸印,墨色淡而无香气因经卷塞在砖空内,年久受潮,不免霉烂,首因经卷塞在砖空内,年久受潮,不免霉烂,首尾完具中无破空的少极浙馆所藏一卷,首尾尾完具中无破空的少极浙馆所藏一卷,首尾皆有缺佚;惟浙江博物馆藏的一卷,首有供养皆有缺佚;惟浙江博物馆藏的一卷,首有供养佛图及钱俶题字佛图及钱俶题字 n在此之前,在此之前,1917年,吴兴天宁寺经幢被毁,幢年,吴兴天宁寺经幢被毁,幢中也发现同样经卷,其题记云:中也发现同样经卷,其题记云:“天下都元师天下都元师吴越国王钱弘印《宝箧印经》八万四千部在宝吴越国王钱弘印《宝箧印经》八万四千部在宝塔供养,显德三年(塔供养,显德三年(956年)丙辰岁记年)丙辰岁记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引)但是这次发现(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引)但是这次发现的经卷下落不明。

      的经卷下落不明 n综上所述,五代虽然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而综上所述,五代虽然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而且政权频繁更迭,但是在中国雕版史上却是一且政权频繁更迭,但是在中国雕版史上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首先,国子监雕印儒家经个十分重要的阶段首先,国子监雕印儒家经书是五代刊本的主流;其次家刻本蓬勃兴起在书是五代刊本的主流;其次家刻本蓬勃兴起在五代本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再次,公私雕五代本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再次,公私雕印佛经都相当普遍印佛经都相当普遍 三三 宋本宋本n宋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的昌隆时代在《玉堂宋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的昌隆时代在《玉堂先生群书考索》后集卷二十六记载:宋章俊卿先生群书考索》后集卷二十六记载:宋章俊卿云:景德二年(云: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戊年)五月戊(wu)申,(真申,(真宗)幸国子监阅库书,问祭酒邢昺:宗)幸国子监阅库书,问祭酒邢昺:“书版几书版几保?保?”昺曰: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史正义皆具史正义皆具 n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余犹及见老儒先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可见北可见北宋公私雕印图书事业发展都很迅速宋公私雕印图书事业发展都很迅速 n宋代刻书事业空前繁荣是与宋代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宋代刻书事业空前繁荣是与宋代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刻书能力提高等原因密切相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刻书能力提高等原因密切相关为了巩固政权,太祖、太宗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方法,为了巩固政权,太祖、太宗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方法,州县长官由文士担任,而大批官员则由科举产生和州县长官由文士担任,而大批官员则由科举产生和唐代科举名额限定不同,宋代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唐代科举名额限定不同,宋代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只要文章合格,不分门第、乡里,都可录取知识分只要文章合格,不分门第、乡里,都可录取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录官,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子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录官,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宋人喜欢读书、藏书、刻书的社会风气成了宋人喜欢读书、藏书、刻书的社会风气 n仁宗时又开始在各州县设立学校,逐步进展为仁宗时又开始在各州县设立学校,逐步进展为公立学校和私设学院都可以讲学。

      讲学之风大公立学校和私设学院都可以讲学讲学之风大盛,也刺激了儒书的出版工作盛,也刺激了儒书的出版工作n提倡佛道,也是宋代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措施之提倡佛道,也是宋代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措施之一宋太祖统一后,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一宋太祖统一后,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同时也为麻痹人民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同时也为麻痹人民的思想 n同样,朝廷也重视道教仁宗曾命徐铉校正道同样,朝廷也重视道教仁宗曾命徐铉校正道书,真宗复命王钦若主持续编道藏,搜编道书书,真宗复命王钦若主持续编道藏,搜编道书四千三百多卷全国各地还大修道观,道教得四千三百多卷全国各地还大修道观,道教得以广泛流行这就是宋代大量雕印佛道经书的以广泛流行这就是宋代大量雕印佛道经书的社会背景社会背景 n宋代编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宋代编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神医普救》、《册府元龟》、苑英华》、《神医普救》、《册府元龟》、《彤管懿范》等大型类书和总集在客观上推《彤管懿范》等大型类书和总集在客观上推动了宋代刻书事业的发展动了宋代刻书事业的发展n总之,公元总之,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后,政治日益安定,年宋朝建立后,政治日益安定,经济日益发达,为刻书印书事为之兴旺,提供经济日益发达,为刻书印书事为之兴旺,提供了条件,而四川、浙江在五代已经逐步形成了了条件,而四川、浙江在五代已经逐步形成了两个刻书中心,也为宋代出版业的繁荣奠定了两个刻书中心,也为宋代出版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基础 n宋代刻书大抵分公私两大系统,即官方刻书和宋代刻书大抵分公私两大系统,即官方刻书和私家刻书,即官刻本和私刻本私家刻书,即官刻本和私刻本n宋代官府刻书十分注意为政治服务,就其出版宋代官府刻书十分注意为政治服务,就其出版图书的内容言,明显偏重经史图书的内容言,明显偏重经史 n《宋史》卷二百六十六《李至传》载:太宗淳《宋史》卷二百六十六《李至传》载:太宗淳化五年(化五年(994年)兼判国子监李至上言:年)兼判国子监李至上言:“五五经书疏已板行,惟二传、二礼、《孝经》、经书疏已板行,惟二传、二礼、《孝经》、《论语》、《尔雅》七经疏义未备,岂副仁君《论语》、《尔雅》七经疏义未备,岂副仁君垂训之意!今直讲崔颐正、孙奭、崔偓佺皆垂训之意!今直讲崔颐正、孙奭、崔偓佺皆励精强学,博通经义,望令重加雠校,以备刊励精强学,博通经义,望令重加雠校,以备刊刻 n同年,李至又建议:同年,李至又建议:“国子监旧有印书钱物所,国子监旧有印书钱物所,名为近俗,乞改为国子监书库官名为近俗,乞改为国子监书库官于是于是“始始置书库监官,以京朝官充,掌印经史群书,以置书库监官,以京朝官充,掌印经史群书,以备朝廷宣索赐予之用,及出鬻而收其直以上于备朝廷宣索赐予之用,及出鬻而收其直以上于官。

      官《宋史(《宋史·职官志》)职官志》) n这说明国子监不仅是宋朝的最高学府,而且还这说明国子监不仅是宋朝的最高学府,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出版机构,其雕印的重点则为经是国家的主要出版机构,其雕印的重点则为经史群书到真宗时,经传正义皆具,而到北宋史群书到真宗时,经传正义皆具,而到北宋末年,正史也全部由国子监镂版颁行了末年,正史也全部由国子监镂版颁行了 n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宋书》云:嘉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宋书》云:嘉祐中,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舛谬中,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舛谬亡缺、始召馆职雠校曾巩等以秘阁所藏本多亡缺、始召馆职雠校曾巩等以秘阁所藏本多误,不足凭以是正,请诏天下藏书之家悉上异误,不足凭以是正,请诏天下藏书之家悉上异本久之,始集治平中,巩校定南齐、梁、本久之,始集治平中,巩校定南齐、梁、陈三书上之;刘恕上《后魏书》;王安国上陈三书上之;刘恕上《后魏书》;王安国上《北周书》,政和中始皆毕,颁之学官《北周书》,政和中始皆毕,颁之学官 n南宋时国家虽经祸乱,经济方面也困难重重,南宋时国家虽经祸乱,经济方面也困难重重,但国子监仍然出版了大量的经史图书。

      但国子监仍然出版了大量的经史图书n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四云:监本书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四云:监本书籍,绍兴末年所刊国家艰难以来,固未睱及籍,绍兴末年所刊国家艰难以来,固未睱及九年(九年(1139年)九月,张彦实待制为尚书郎,年)九月,张彦实待制为尚书郎,始请下诸道学,取旧监本书籍,镂板颁行从始请下诸道学,取旧监本书籍,镂板颁行 n然取者多有残缺,故胄监刊六经,无《汉书》然取者多有残缺,故胄监刊六经,无《汉书》二十一年(二十一年(1151年)五月,辅臣复以为言上年)五月,辅臣复以为言上谓秦益公曰:谓秦益公曰:“监中其他缺书,亦令次第镂板,监中其他缺书,亦令次第镂板,虽重有费,不惜也虽重有费,不惜也由是经籍复全由是经籍复全 n宋代雕印佛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公私所宋代雕印佛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公私所刊佛藏共有六部,凡三万五千一百八十一卷,刊佛藏共有六部,凡三万五千一百八十一卷,于乃义《古籍善本书佛、道教藏经的版本源流于乃义《古籍善本书佛、道教藏经的版本源流及鉴别知识》(《四川图书馆学报》及鉴别知识》(《四川图书馆学报》1979年第年第3期)作过介绍,现节录如次:期)作过介绍,现节录如次: 一、开宝藏一、开宝藏 北宋开宝四年(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高品、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高品、张从信等人主持,在益州监雕大藏经,至太平张从信等人主持,在益州监雕大藏经,至太平兴国八年(兴国八年(983年)大部刻成。

      此种佛藏,係年)大部刻成此种佛藏,係根据唐代智昇和尚的《开元释教录》编排,大根据唐代智昇和尚的《开元释教录》编排,大部分在益州刊刻,刻成移到汴京据记录,全部分在益州刊刻,刻成移到汴京据记录,全藏有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经版藏有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经版十三万多片十三万多片 n此书框高此书框高22.5厘米,每版二二行,每半叶五行,厘米,每版二二行,每半叶五行,行十四字或十六、十七字硬黄纸、卷轴装,行十四字或十六、十七字硬黄纸、卷轴装,用《千字文》编号就现存残卷看,版心刻经用《千字文》编号就现存残卷看,版心刻经名、张次及编的字号,卷尾有名、张次及编的字号,卷尾有“大宋开宝某年大宋开宝某年某岁奉敕雕造某岁奉敕雕造”及刻工姓名,也有印刷的经过及刻工姓名,也有印刷的经过及年月 n此书现仅有零残本,北京图书馆藏开宝藏《阿此书现仅有零残本,北京图书馆藏开宝藏《阿惟越致遮经》上卷,国内和日本也还存其它零惟越致遮经》上卷,国内和日本也还存其它零卷此本字体仿欧书,整齐有稜角,但仍具疏卷此本字体仿欧书,整齐有稜角,但仍具疏落之致 二、崇宁万寿大藏二、崇宁万寿大藏 宋神宗元丰三年(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福州城外白马山年),福州城外白马山的东禅寺冲真、普明、咸晖等和尚发起刻印佛的东禅寺冲真、普明、咸晖等和尚发起刻印佛藏,至宋徽宗政和二年(藏,至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毕成,但在年)毕成,但在南宋绍兴、乾道以及元至治、泰定年,还多次南宋绍兴、乾道以及元至治、泰定年,还多次修补。

      据记录,全藏六千四百三十四卷,开始修补据记录,全藏六千四百三十四卷,开始用梵夹装,计五百九十五函,《千字文》编号,用梵夹装,计五百九十五函,《千字文》编号,始始“天天”字,终字,终“虢虢”((guo)字 n此书框高此书框高23.8厘米,每半页六行,第行十七字厘米,每半页六行,第行十七字其所以称之为其所以称之为“崇宁万寿大藏崇宁万寿大藏”,是根据主持,是根据主持人普明有题记说:人普明有题记说:“福州等觉禅院住持普明收福州等觉禅院住持普明收经版头钱,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经版头钱,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雕造雕造大藏经,印版计五百余函,时崇宁元年日谨题大藏经,印版计五百余函,时崇宁元年日谨题 n(案:(案:“崇宁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第二次改元的年是宋徽宗赵佶第二次改元的年号,号,“等觉禅院等觉禅院”即东禅寺此本现有零册即东禅寺此本现有零册存北京、南京、上海等图书馆,字体仿柳公权存北京、南京、上海等图书馆,字体仿柳公权书,易于鉴别书,易于鉴别 三、毗庐大藏三、毗庐大藏 此藏也是福州版北宋政和二年(此藏也是福州版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开年)开雕,至南宋乾道八年(雕,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告成。

      主持人年)告成主持人为本明、宗鉴、行宗、了一和尚及蔡俊臣、冯为本明、宗鉴、行宗、了一和尚及蔡俊臣、冯檝(檝(ji)、陈询、陈靖、刘渐等人陈询、陈靖、刘渐等人 n此本框高此本框高24.3厘米,每半页六行,行十七字,厘米,每半页六行,行十七字,六千一百一十七卷,也是梵夹本,五百六十七六千一百一十七卷,也是梵夹本,五百六十七函有刻工姓名现存的一卷,尾有一段记录:函有刻工姓名现存的一卷,尾有一段记录:“福州开元禅寺主持传法赐紫慧通大师了一、福州开元禅寺主持传法赐紫慧通大师了一、谨募众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文武官僚资崇禄谨募众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文武官僚资崇禄住圆成雕造毗庐大藏经版一副,时绍兴戊住圆成雕造毗庐大藏经版一副,时绍兴戊(wu)辰闰八月囗日谨题辰闰八月囗日谨题 n(案:《毗庐大藏》即以此得名现北京图(案:《毗庐大藏》即以此得名现北京图书馆和日本存有少数零本,字体仿欧阳询书,书馆和日本存有少数零本,字体仿欧阳询书,为宋刻的标准体为宋刻的标准体 四、思溪圆觉藏四、思溪圆觉藏 宋绍兴二年(宋绍兴二年(1132年)湖州归安县松亭乡思溪年)湖州归安县松亭乡思溪王永从、阖家捨资开雕此藏,劝缘住持圆觉禅王永从、阖家捨资开雕此藏,劝缘住持圆觉禅院,怀琛及净梵和尚协助,因此得名《思溪圆院,怀琛及净梵和尚协助,因此得名《思溪圆觉藏》。

      此藏的刻印反映南宋初年浙江省已流觉藏》此藏的刻印反映南宋初年浙江省已流行刻书事业全本一千四百二十一部,五千四行刻书事业全本一千四百二十一部,五千四百八十卷,梵夹本装为五百五十函,《千字文百八十卷,梵夹本装为五百五十函,《千字文》编号,始》编号,始“天天”终终“合合” n此本框高此本框高24.2厘米,每半叶六行,行十七字,厘米,每半叶六行,行十七字,卷尾刻有王永从的题识,也是为卷尾刻有王永从的题识,也是为“祝廷今上皇祝廷今上皇帝帝”的,并刻有的,并刻有“雕经作头李孜、李敏、印经雕经作头李孜、李敏、印经作头金绍,掌经沙门觉清,幹雕经沙门法祖,作头金绍,掌经沙门觉清,幹雕经沙门法祖,对经沙门仲谦、行坚、静仁、道能、修敏、都对经沙门仲谦、行坚、静仁、道能、修敏、都对证宗鉴对证宗鉴等等列举了编辑(掌经)、校对等等列举了编辑(掌经)、校对(对经)和刻工领班(作头)等姓名对经)和刻工领班(作头)等姓名 n字体仍效欧书,但已兼虞世南的笔法北京图字体仍效欧书,但已兼虞世南的笔法北京图书馆有《大智度论》,是清末杨守敬自日本取书馆有《大智度论》,是清末杨守敬自日本取回的 五、思溪资福藏五、思溪资福藏 此藏也是浙江刻本,记录为此藏也是浙江刻本,记录为“安吉州思溪法宝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院开雕资福禅院开雕”。

      自淳熙二年(自淳熙二年(1175年)始工,年)始工,何时竣工不详此书与思溪圆觉藏同在一个地何时竣工不详此书与思溪圆觉藏同在一个地区雕刻,湖州在宋宝庆元年(区雕刻,湖州在宋宝庆元年(1225年),改名年),改名安吉州,可能此书刊刻于此时或其后安吉州,可能此书刊刻于此时或其后 n清末杨守敬从日本购得此本四千多卷,现藏北清末杨守敬从日本购得此本四千多卷,现藏北京图书馆,惜均无年月地址姓名可考此本板京图书馆,惜均无年月地址姓名可考此本板框及行数,均与《思溪圆觉藏》相同,也是框框及行数,均与《思溪圆觉藏》相同,也是框高高24.2厘米,每半叶六行,行十七字,所编厘米,每半叶六行,行十七字,所编《千字文》字号亦全同,但延长到《千字文》字号亦全同,但延长到“勗勗”((xu)字,数量计五千七百四十卷,梵夹本)字,数量计五千七百四十卷,梵夹本五百九十九函五百九十九函 六、蹟(迹)砂藏六、蹟(迹)砂藏 此藏係宋代平江府蹟砂延圣院在乾道年间此藏係宋代平江府蹟砂延圣院在乾道年间((1165——1173年)创始,绍定四年(年)创始,绍定四年(1231年)才开设了经坊,一名大藏经局,开雕全藏年)才开设了经坊,一名大藏经局,开雕全藏。

      主持人为法忠和尚,直至元至治二年(主持人为法忠和尚,直至元至治二年(1322年)年)才完成,共历时九十多年,计一千五百三十二才完成,共历时九十多年,计一千五百三十二部,六千三百六十二卷,梵夹装,五百九十一部,六千三百六十二卷,梵夹装,五百九十一函《千字文》编号,始函《千字文》编号,始“天天”终终“烦烦” n案:平江府即今苏州,此时刻印事业不断发展,蹟砂案:平江府即今苏州,此时刻印事业不断发展,蹟砂藏虽然经历的年代甚长,但全属民间募刻字体、初藏虽然经历的年代甚长,但全属民间募刻字体、初效柳书,入元后,又兼有赵子昂秀丽的笔意西安开效柳书,入元后,又兼有赵子昂秀丽的笔意西安开元、卧龙两寺收藏此部藏经约十分之八(今归陕西省元、卧龙两寺收藏此部藏经约十分之八(今归陕西省图书馆)抗日战争前,曾据以影印,改为线装云图书馆)抗日战争前,曾据以影印,改为线装云南省图书馆收藏原刻本、曾借以补印两百多册,成为南省图书馆收藏原刻本、曾借以补印两百多册,成为全部日本《昭和法宝总目录》曾收录《蹟砂藏目录全部日本《昭和法宝总目录》曾收录《蹟砂藏目录》,核对缺元以后所刻部分,全目当以影印本为准》,核对缺元以后所刻部分,全目当以影印本为准。

      n宋代官府还刻了不少医书,如《新编金匮要略方论》宋代官府还刻了不少医书,如《新编金匮要略方论》三卷,《伤寒论》十卷三卷,《伤寒论》十卷n据王国维所引当时公文,知宋代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据王国维所引当时公文,知宋代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其文云:视其文云:“勅中书省勘会:下项医书册数重大,勅中书省勘会:下项医书册数重大,纸墨价高,民间难以买置,八月一日奉圣旨令国子监纸墨价高,民间难以买置,八月一日奉圣旨令国子监别作小字雕印内有浙路小字本者,令所属官司校对,别作小字雕印内有浙路小字本者,令所属官司校对,别无差错,即摹印雕板,并候了日广行印造,只收官别无差错,即摹印雕板,并候了日广行印造,只收官纸工墨本价,许民间请买,仍送诸路出买纸工墨本价,许民间请买,仍送诸路出买 n宋代私人刻书事业也很发达宋代私人刻书事业也很发达n从内容上看,官刻本侧重正经正史,而私刻本从内容上看,官刻本侧重正经正史,而私刻本虽遍及四部,但明显的却偏重于子、集,正好虽遍及四部,但明显的却偏重于子、集,正好弥补了官刻本的不足可见宋代刻书事兴的隆弥补了官刻本的不足可见宋代刻书事兴的隆盛,是官私共同努力的结果盛,是官私共同努力的结果。

      n下面再讲宋刻本在形式上的一般特征下面再讲宋刻本在形式上的一般特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