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参与式文化的发展综述.docx
3页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参与式文化的发展综述 如今的媒介环境已不再是单一的由传者主导,受众的主动性在逐渐增强,媒介文化由传统的被动式媒介文化转向更注重创造与分享的参与式文化尤其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众参与媒体互动的便利性大大提升那么在这样的数字化时代背景和参与式文化的范式下,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参与式文化范式解析 其实"参与式文化";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个新词,1992年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就在他的《文本盗猎者:电视迷与参与式文化》中提出詹金斯认为,当"迷";阅读和消化他们喜爱的流行文本之后,不仅享受其中的愉悦和内容,同时也会将其进行改变和再生产概念发展至今已经有20几年的时间,有学者在其基础上总结了一个定义:参与式文化指的是以Web2.0网络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这是根据现阶段的媒体发展动态所得出的定义,强调了技术的要素、网民的主动性以及创作的样式 就参与式文化的特点来说,詹金斯在《面对参与式文化的挑战:21世纪的媒介教育》一文中提出了他的观点,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
简要概括来说,首先,参与式文化中人们接触媒介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拥有借由媒介进行自我表达的权力和自由其次,参与式文化鼓励人们进行媒介作品的创作,并在公共社区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促进知识的交流,知识丰富的人能够给予其他的人帮助和指导,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第三,参与式文化中强化了个人力量的作用,个人的媒介素养水平和媒介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影响力 总的来说,参与式文化注重受众的主动性,强调个人表达、身份认同以及与社会的协作和交流笔者认为,参与式文化范式印证了传播学中经典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得到满足而参与式文化范式正是致力于探讨受众如何接触媒介并且创造媒介内容参与式文化的发展不是偶然,而有社会发展必然之趋势 二、社交媒体与参与式文化的共生共存 "社交媒体";这一概念并不如同"参与式文化";这一概念一样经过了20年的沉淀它的兴盛是随着Web2.0的流行才到来,大概于2008年才成为互联网上炙手可热的话题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 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人数众多和自发传播是构成社交媒体的两大要素 概念虽然出现较晚而且一直争议重重,但是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社交媒体";关注度的逐年上升,也正是其技术的发展为参与式文化提供了展现的平台新技术不仅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启了新的变革及发展的契机,同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整合潜力,一种以分享、参与、串连与自我呈现为特色的媒介文化正在显现 具体来说,社交媒体发展的"长、小、多";这几个特点为参与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美国社交媒体发展的现状为例来说,"长";即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长,尼尔森市场调研公司发布的《2012 年社交媒体报告》显示在2012 年7 月美国用户投入到各个社交媒体的总时长超过1210 亿分钟社交媒体俨然已在美国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支配性地位"小";是指参与社交媒体的人群的年龄小30岁以上的用户只占40%,人群主要集中在12-30岁之间其中73%的12-17岁的少年和72%的18-29的青年热衷于社交媒体"多";是指社交媒体的分类多,美国排名前20位的社交网站主题涵盖了动漫、酒吧、交友、特殊族群、儿童卡通、校友、职场、寻人等多个范畴 对社交媒体的长时间使用必然为参与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时间的有利保证;青少年作为使用社交媒体的主体又会为参与式文化带来活力;多范畴的社交网站可以为参与式文化提供丰富的内容,而且不同的范畴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圈层,在同一个文化领域内往往更能带动受众的参与,这与詹金斯提到的迷文化也形成呼应。
由此可见,社交媒体与参与式文化的发展相得益彰 三、参与式文化范式下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作为使用社交媒体的主力军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我们不但要看到社交媒体因其技术优势为参与式文化提供的便利,更需注意到参与式文化为社交媒体带来的新内容而这些内容或者说社交平台上的新的媒介文化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彰显个性 参与式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在参与式文化中人们接触媒介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拥有借由媒介进行自我表达的权力和自由此外,参与式文化加强了人际之间的互动交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交流更频繁,沟通更有效而社交媒体因其互动性、大众性等特点无疑为青少年的表达和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参与式文化与社交媒体推拉结合的作用下,青少年与媒体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彰显自我或寻求身份认同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个性化一是体现在其页面的设置,即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为自己建构的虚拟形象如新浪微博、腾讯都拥有花样繁多的主题模式,受众可选择自己喜爱的装扮这种参与方式暗含使用者决定给他的关注者呈现怎样一种风格与状态,其实也是一种互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具有一种首因效应,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给大家呈现的第一印象。
其次,青少年的个性化还表现在他所表达和互动的内容一是强调了个性,个人发布信息的方式多样化,不仅可以编写文字,也可上传相片、音频与视频,丰富的发布方式能够更好的展示自我,传播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同时,参与者也希望自己的标新立异能得到关注者的共鸣当具有共同兴趣点的人集结到一起时,就会产生具有个性化的媒介文化如在微博上专门为某个明星开设的粉丝微博、共同讨论的话题等等这种个性与共性的融合能让受众找到归属感,促进其进行更多的参与活动 (二)挑战能力 社交媒体不仅为青少年彰显自我个性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在参与式文化的环境中,对参与者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在社交媒体的平台上,人脉关系、网络资源等因素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能力高者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互动,增强各方面能力,获取资源与机会,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可帮助求职、交友、参与社会活动、丰富阅历、体验生活等等当然参与程度不够者,获得机会和信息少,但是对垃圾信息的接触等也会少但是如今处在数字化的时代,并不能回避社交媒体,而是应该积极的面对它,提升自己的能力詹金斯对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十一大核心技能: 图1 詹金斯11大核心技能表 这十一大技能深入的概括了青少年在接触新媒介时所应具备的参与社会互动的能力。
是青少年使用媒介环境的挑战,也是青少年构建媒介文化的利器正是社交媒体等发展带动了学者对新媒介素养的重视王莉在《参与式媒介文化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育》一文中也提到了新媒介环境中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她按照理解-过滤-批判-近用的机制总结四点需要注意的培育方式,其中一点就是构建对新媒介信息的"参与批判反应";模式由此可见,在新媒介环境下,关注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十分有必要 (三)反哺社会 笔者认为不仅要从微观、中观关注参与式文化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更要从宏观认识事物的角度出发,跳出青少年主体这一单一研究范畴,从社会发展维度来看待和认识这一问题正如詹金斯所说:参与式文化中强化了个人力量的作用,个人的媒介素养水平和媒介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影响力 在社会维度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学者探讨过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如卢家银在《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的政治化:以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为例》一文中就对青少年政治参与、公民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提到"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2011 年的学生微博自荐参选人大代表事件来看,以微博、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工具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使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发展为多维,政治参与从动员转变为自主,推动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范式从单向主导向多元互动转型。
同时,社交媒体还通过多元信息的传播和对公共领域的建设与扩张,促进了青少年对公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参与政治,这已不仅是关乎青少年自身能力提升的问题,这一举动对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公平的推进等问题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反向的思维角度来说,参与文化范式下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影响社会的发展,具有反哺的作用 四、结语 参与式文化的盛行是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表现,技术发达的社会为受众主动性的表达提供了契机,在文化与技术的综合发展中,青少年总是站在时代的前端阵地探讨参与式文化范式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不只是单一的强调文化的作用或者技术的威力,而是希望从青少年主体出发,以小窥大,探讨人的需求、媒介的作用以及社会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周荣庭,管华骥.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新闻爱好者,2010,6. 【2】 石义彬,岳改玲.数字时代的参与式文化.新闻与传播评论,2006:130. 【3】 谢曼妮.参与式文化背景下的新媒介素养研究.广西大学,2011. 【4】 岳改玲.小议新媒介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理论界,2013,1. 【5】 吴小坤.社交媒体与移动应用:美国媒体新秩序的机遇与危机.新闻爱好者,2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