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书法研究论文 .doc
11页王羲之书法研究论文王羲之书法研究论文 摘要:王羲之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使汉字通过毛笔书写走上了今体书写科学的高峰王羲之不仅是汉字书写的领军人物,更是用笔科学的典范他走过的书写发展道路,是汉字今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汉字书法;实用书写;王羲之;书写科学;艺术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性标志,论文更是汉字实现今体化、走向书写科学的重要里程碑本文拟通过中国书法的产生、汉字书写发展的历史认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评价其书写科学价值一、中国书法的产生及汉字迈向今体书写的历史1.汉字书法形成的基本条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表明,汉字的最初形象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初形象一致,同属图画文字但由于后来的文字革命,使西方的图画文字变成了以抽象符号拼写的表音文字,不再有与客观事物形象有关的表现特征了[1]然而,中国的汉字则由于两个主要原因,发展成了具有人类文字书写最高水平的书法:其一是中国人在促使图画文字实现它简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来没有背离象形、表意的基本属性,其二就是创造汉字书写美的工具毛笔的特殊作用2.汉字今体书写的萌芽表现中国汉字真正走向书写的自觉时代是汉代以后开始的,毕业论文作为语言记录的汉字与体现汉字书写的书体,以及作为书写艺术的书法,三者分别有了各自的内涵。
由于此前的篆体文字,虽然相比图画文字简化了许多,但在实用书写上仍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急需要通过革新书写技术去满足实用书写的需要[2]时至今天我们仍能通过汉代帛、简、牍上的书写墨迹,看到这一进步的突出成就如“马王堆帛书”、 “湖北张家山汉简”、 “居延简牍”、 “玉门花海汉简”、 “大通木简”、 “武威王杖诏令简册”这些作品大都是汉代人们社会交流的手写笔墨实物,一一都突出着书家的真性情其中最优秀的是建武三年的《居延误死马驹册》(图 1),人称“有张芝之狂,索靖之峻,开拓草书长河的源头”[3],是最早反映汉字草写的高水平作品另外,还有同时期的“居延建武纪年简”(图2)[3],风格不同于章草,当代人称为草隶奔逸放纵,激情洋溢两简共 14 字,其中两“建”、两“武”、两“年”、两“三”等字用笔结字变化极其巧妙篇末一个“年”字,末笔的一竖占去了大半行,既大气磅礴又妙趣横生,通篇气韵生动,简直就像今人的书写凡此种种正是我们了解此后的张芝、索靖书法形成的珍贵史料这些洋溢着书写快乐的作品,其实本是民间或边塞驿站日常事务者的杂记,它们不仅有着卓越的今体书写表现,更要比我们以往用来标识汉代书写形象的汉隶碑铭的《乙瑛》 、 《礼器》 、 《袁博》等作品在时间上还要早 120至 180 余年。
如上述事实可知,汉代碑铭之外的民间的日用杂写等许多书写现象,已从实用的今体书写这一主流表现上走在了汉隶碑铭书写的前面,不仅为后来的张芝、索靖以至于两晋以来的今体楷书、行书、草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更为其树立了榜样3.三国两晋汉字今体书写自觉发展的历史三国两晋时期,由于在西汉不久已出现了章草,晚汉又出现了行书和今草,使篆、隶、楷、行、草多枝开花的书写表现局面得以迅速形成社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历史在这一页里汉字书写在造纸术与毛笔制造两大技术的影响下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被史学家称作“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4],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们已清楚地认识到通过追求纸与毛笔质量来提高书写水平的作用驾驭毛笔尖、齐、圆、健的属性,把握好书写用纸的品质,不仅对于保证书写质量十分重要,同时对于通过书写技巧表达书家精神世界,彰显书家个性与情感,更是有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表现魅力这不仅是学习书写的技术,更是探究书法艺术的科学有关书法的种种问题一时间成了上层文人或民间书写爱好者交流的话题,以至于清谈、著书立说中有关书法论述之多前所未有我们通过读史发现,从汉末的蔡邕以至魏钟繇、晋卫铄以及后来的诸多大家和那些不知名的书佐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使得以马毫、兔毫表现篆、隶文字形式美的书写,渐被羊毫、狼毫、兼毫等蓄控墨能力强的优质毛笔书写所代替。
汉字书写从此走向了自由快乐的时代,甚至还有人制作了鼠须笔用于书写硕士论文曹魏后期更由于钟繇等先锋书家的影响,之后由晋武帝司马炎设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书法博士教习钟繇作为政权的上层人物,他俯拾众长,继前人曹喜、蔡邕、刘德升及民间优秀书写为基础的书法创举,以他与当时社会书写迥别的今体楷书面貌,为后来的卫铄、王羲之给予了启示在这一时期的民间,在王羲之出现之前的许多简册、信札、记事等日用书写中,汉字书写已以极其活泼的面目步入了今体书写的实践历史了无论是出于上奏应急的黄象《急就章》或是已显现章草走向今草面目的黄象《文武帖》及楼兰魏晋草书简札、楼兰行楷《三月一日帖》 、楼兰草书《为世主残纸》 、楼兰行楷《五月十四日帖》 、晋《泰始九年木简》 、索靖《月仪本》 、 《出师颂》 、陆机草书《平复帖》 、楼兰草书《济白帖》都以与当时的碑铭正书殊极的面目表现着书家的书写情绪,体现着这一时期书家们尝试今体书写的不同风格二、王羲之书法的产生与发展1.王羲之所在社会的书法面貌王羲之(303-361)生于西晋之末太安二年,他的主要书法活动在东晋升平五年(361)以前上至永和四年(348)的十三年的岁月里在世时前后有其父王导、叔父王廙、姨母卫铄、其弟王洽、王荟,其子徽之、献之等著名书家以及众多的朝野书佐人才构成了一个今体书写的社会群体,他们无论于理论与实践都为王羲之书法的形成乃至光大给予了支持。
其传世作品可从王荟的草书《疖肿》,王徽之的行书《新月》,王献之的楷书《洛神赋》 、行草书《鸭头丸》 、 《廿九日》 、《十二月》及草书《中秋》 、 《送梨》 、 《鹅群》,王的行草书《伯远》及不知名书家的行草书纸本的《王念卖驼券》等优秀作品和大量不知名书人的正书砖铭墓志等作品可了然其水平与精神他们以其今体书写的强大阵容树立了晋书发展的主流形象2.王羲之书法形成的社会原因王羲之是一位楷、行、草书全面发展的书家,其楷书作品有见继承钟繇书风的《黄庭经》 、 《乐毅论》 、 《东方朔画赞》等行书有见于他的代表作品《兰亭》 、 《姨母》 、《平安》 、 《何如》 、 《奉橘》 、 《快雪》等;行草书有见其《行穰》 、 《丧乱》 、 《孔侍中》等;草书有见其《大道》 、 《此事》 、《游目》 、 《长风》 、 《上虞》 、 《远宦》 、 《十七日》等代表作品,王羲之以其崭新的时代面目及远超前人的书法成就树立了自己的形象我们在认识王羲之今体楷、行、草书的实用价值及其艺术形象时应当通过其社会原因认识和评价他的意义这是因为王羲之在东晋不仅有着一个以门阀政治集团需要所形成的强大的王氏家族,其父王导是晋高祖丞相。
王羲之本人更是王氏家族一致推荐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人物且至晋右将军的显贵地位这对于实现他书法的最高地位无疑是一个有利的条件晋政权偏安一方的经营环境更为王羲之从事文学艺术的专门研究提供了极其宽松的条件在这个可以广开思想交流的社会中,探究玄学是文人们相互竞高的交际手段王羲之本人及其家族均是世代相继的天师道徒信道食丹盼望长生不死是当时人们高价追求的享受为此所形成的文化在上层文人心灵深处竟是那样的蒙昧与玄妙,可求又不可至人们受其意识支配为其相关所付出的努力可至于剔精抉微,且屡遭挫败而毫不叹悔以此所形成的行为观念是王羲之这位持有道徒修养的高级知识分子之突出本领王羲之从事汉字书写的创新追求是其少年时期早有的夙愿术好专攻、业成所长因长期受成、康二帝之不重,他直将仕途难解国家“倒悬之急”[5]的政治抱负,转变成了以“弃官”[5]为汉字书法而奋斗的热衷追求他便游前人书法名迹,以可歌可泣的作为给中国书法史树立了一位前所未有的“书圣”形象三、王羲之的成就表明:今体是汉字书写科学的必由之路王羲之书法的历史成就,既体现在他为汉字实用书写的卓绝实践中,更体现在他为汉字用笔科学作出的前无古人的实践上他还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汉字今体书写确立了内涵中国文化精神的完美形象。
这里我们可从以下议题认识其价值1.实用书写的领军人物汉字实用书写是以易识、易写、准确、美观为客观标准向前发展的我们今天看来这是现代书家于右任先生为他的标准草书所订立的原则其实王羲之早在他的楷书、行书、草书中已实践了这一原则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对“字形大小、平直、偃仰、振动”,“筋脉相连”,甚至“一波、一磔、一横、一戈、一牵、一放纵……”都从书写科学出发追求审美的标准[6]以往我们在评价王羲之书法时,只注意了他的艺术追求而淡化了他的实用标准我们今天仍能很容易地从他的楷书、行书、草书的字例与此前的张芝、索靖、钟繇及后来的王献之取得比较,其书写规律所体现的简易与可供他人教习的师范特点,实是无人可比的在王羲之看来,“结构者谋略也”[6],他不满足汉代隶变字体结构形象和汉隶书体的书写技巧,积极探索今体书写科学,从造字原则出发追求汉字的今体结构以其假借、通假、改易、省简的书写建树,在楷、行、草各体中,为同时代的书家树立了追求汉字实用书写的榜样其行书作品《兰亭序》(图 3)中“领”、 “固”、 “俛”、 “怏”等字的假借、通假运用,“揽”、 “临”、 “亦”、 “迹”、 “世”、 “骸”、 “将”、 “於”、“既”、 “所”、 “取”、 “抱”、 “以”、 “或”等占全文百分之八十以上字的改易、省简写法既方便了实用书写又暗合造字规律的创新,在今天仍是我们实用书写所追求的典范。
笔者曾经从于右任先生所著的《标准草书千字文》的字例中统计得知,其中直接选取王羲之的多达 229 字,其余的 771 个字例,则分散在 100 多位书家或书法研究的群体中,最多的一人也未超过120 个字此中相当多的成分也是间接取王羲之的由此,我们在评价“标准草书”的研究成就时,与其说是于右任等民国先驱的创造成就,不如说是他们在王羲之的书写科学的历史成就上的总结、归纳和完善对于书写科学王羲之不仅自己努力实践,更以自己的理论教诲儿子徽之、献之及他人王羲之生前所著的《题卫夫人笔阵图》 、 《书论》 、 《笔势论十二章》等论著,均是用来教诲儿子献之及后学者的,并常叹自己年事近晚“恐子孙不记”[7]2.用笔科学与结字规律研究的典范在王羲之看来,“用笔者刀矟也”[6]汉字书写用笔由王羲之通过实用追求已走向了最高点他以无白的笔法实现了中锋用笔、侧锋取势;精于使转、严于提按;有藏有露、藏露结合;有方有圆、方圆兼备;悬针垂露、 “万岁古藤”[6];折剑、折钗以及顿、提、波转、应接等,既严守规范,准确把握结字规律,服务于写实记事,又追求“意在笔前”,彰显书家情怀[6],努力实践深涵表意的书写艺术理念王羲之在其所著的《题卫夫人笔阵图》 、 《书论》 、 《笔势论十二章》 、 《用笔赋》等书法著作中对其思想与科学理念均有论述。
其中对于楷书、行书、草书、八分结构的认识,对章草与隶书关系的分析,对实现结字平正与偃仰、欹侧的对立统一关系,对字形大小与笔画长短的取舍,更以“创临”、 “启心”、 “视形”、 “说点”、“处戈”、 “健壮”等诸多篇幅作了专论这些重要论述一一都是指导我们今天认识、学习和研究汉字书写的科学方法3.汉字书写的科学与书法艺术的里程碑在王羲之前的汉字书写发展,由于与社会、科技及书家专研水平等诸多因素限制,使其走过了极漫长的发展岁月距创造这一科学体系的华夏智者的书写自觉目标,虽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是王羲之这一领军人物的不懈奋斗与同时代书家的共同努力,使之最终走向了峰巅字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汉字今体楷书、行书形象的定立及实用记录奠定了基础是王羲之的历史召唤着人们快步走入书写技术大开发、大发展的时代汉字从文字表达为主的历史走进了以充分彰显书写功能、又积极实践艺术审美表达的历程在这个汉字书写的自觉时代里,特别是今体草书的历史性突破,使其以完美的书法艺术形象走上了中国艺术殿堂的最高位置书法家为追求汉字书写所表现的执著与狂热,是汉字对自身遵循书写规律所创造的语言载体与神奇的意象表现的讴歌和赞美;以其对汉字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