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老水手的心理历程——《苦舟子咏》读后感.doc
4页1浅谈老水手的心理历程——《苦舟子咏》 读后感[摘要]:《苦舟子咏》是英国 19 世纪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的一首长诗全诗是一个充满了奇幻之美的的航海故事全诗探索人生的罪与罚问题,诗人把热爱宇宙的万物泛神论思想和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宣传仁爱和基督教的赎罪思想诗中的水手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水手杀掉信天翁表示他拒绝社会给他的礼物,他除掉了深爱自己并代表超自然的事物,也就除掉了对这个世界的感情,最后水手内心发生转变,以新的态度对待自然,为此他才得以解脱出来[关键词]:老水手;道德;内疚;痛苦;赎罪Abstract: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is one of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masterpieces. It is a long poem, telling a story in the form of ballads .The poem can be approached as a dream voyage to another realm, as a story of sin and expatiation, or as the quiet essenti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alienated isolated modern individual. 一、作者简介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 年 10 月 21 日生于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一个乡镇牧师的家庭。
9 岁丧父,被送往伦敦基督慈幼学校上学,熟读希腊、罗马文学19 岁入剑桥大学,与骚塞相识当时两人都同情法国革命,但又都害怕革命暴力,于是设想去美洲建立乌托邦社会计划失败后柯尔律治移居英格兰部西部湖区,致力于写诗,并与华兹华斯结成密友他憎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于是远离城市,隐居于昆布兰湖区,寄情山水或缅怀中世纪的宗法社会他们创作出歌颂大自然的或美化宗法制农村生活方式的诗篇,以抵制丑恶的资本主义现实因此被称为“湖畔派诗人”1798 年,两人合作出版著名2的《抒情歌谣集》同年他与华兹华斯兄妹到德国留学,被康德的哲学和耶拿派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所吸引回国后继续居住于湖区,与华兹华斯保持往来柯尔律治年青时代即患有风湿痛等多种疾病为求镇痛他长期服食鸦片竟至上瘾,故健康大受损害晚年他贫病交加,1834 年 7 月 25 日逝世于海格特柯尔律治的作品以真的细节描绘超自然的神秘事物,令人甘愿暂时不去考虑普通情理而信以为真,并在领略到一种怪异的美的同时获得教益或良知的觉醒柯尔律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建设,不仅影响过他的同时代人,也影响了包括和他政治态度相左的拜伦、雪莱和济慈,而且,对于时至今日的诗歌艺术探索者,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他在英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浪漫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二、 《苦舟子咏》简介《苦舟子咏》是柯尔律治唯一一部完整的长诗这部长 625 行的叙事谣曲是一个神秘恐怖的浪漫故事:一名老水手对一个赴结婚宴的客人讲述了他自己的可怕的故事客人想走开,赶快去赴宴,却为老水手眼中的特殊表情所吸引住,不得不站在那里把这个故事听完了老水手和同伴们坐了一艘船出海去一路上很平安然后遇到了一阵暴风,暴风过后,这位水手却无端地射杀一只了航海者认为好运象征的信天翁因此,厄运又降临了船驶进静海中,那里没有风也没有浪;太阳如火如荼地照耀着海水绿绿地满载着腐物船停在那里不动,老水手被视为这次厄运的造因者水手们都渴得要死去,仿佛有一只船要驶进救他们却又消失不见了那是一只幻船,水手们一个个都死在甲板上,每个死者的眼光都注定在这位杀死信天翁的水手身上全船的人,只有他没有死后来,他对于自所做的恶罪觉得悔恨于是天使们可怜他的悲苦,使死尸们站了起来,仍去做水手们的职务他们开上了帆虽然没有风,船却渐渐地移动于是,这船一直驶到了老水手的故乡一3个领航者离了海岸,出来迎接但在他到这船之前,它却突然地沉下了,留下了这位老水手在海波中与死神挣扎着。
他被领航者所救后来,他一想起那时受的言之不尽的痛苦,便不能忍他的心在体内烧着,一直到了把这可怕的故事说了出来,方才觉得舒服三、分析老水手的心理历程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重要规范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它既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又是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内容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在政治上曾经起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而且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它否定了人身依附关系,肯定了人身自由;否定了等级特权,肯定了人的平等;否定了把人不当人的非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一句话,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以及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所以,它对个性的张扬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人们挣脱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级主义的枷锁都起到了巨大的革命作用西方基督教的万物泛神论主张神无处不在,万物都是神的表象这种主张认为:上帝就等于万事万物;任何个别事物就是上帝;世上的事物实际上都是虚无的在这两种思想的支配下,作者把信天翁认为是基督教的使徒老水手无端地射死了信天翁,表示他拒绝社会给他的礼物,他除掉了深爱自己并代表超自然的事物,也就除掉了对这个世界的感情老水手违反上天的指意,违反自然规律,射死了无辜的信天翁,必然要受到惩罚。
于是,灾难来了:风停了,船无法前进,阳光酷热,水手们口干舌燥这时候,有人指责老水手——“你怎敢放肆,将神鸟射死!是它引来了南风 ”此时,老水手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于是,他开始不断地感到内疚心理学认为,在道德情感系统中,羞耻感是其中的一个元素毕达哥拉斯要4求人们对自己言行进行反省以后,就应该在内心里对卑劣的行为感到羞耻、悲哀和恐惧;对善良行为感到欣喜沙莆慈伯利认为,道德上的善恶主要取决于感情系统中的羞耻感他说:“凡出自不公正的情感所作的,就是不义恶行和过失;如果情感公正、健全、良好,并且情感的内容有益于社会,而且还是以有益于社会方式施行,或有所感动,这就必定在任何行动中构成我们所说的公平和正直 ”不义、恶行和过失将引起人们的羞耻感羞耻感是个人的自我道德意识的一种表现,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的谴责时的内心体验良心是羞耻感的的主要作用机制,常表现出焦虑、羞愧和内疚等情绪道德焦虑是一种复合情绪其中,痛苦和畏惧是主要构成“因子”但它仅以避免外在处罚为目的,是低级形式的羞耻感,可又是羞耻感发生的基础那么,羞耻感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是内疚,只有内疚才是高度的主体意识的产物,它激活潜在的思维和力量,专注与对过失的懊悔和追悔的行为,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
如果个体内疚匮乏,那他将对道德不屑一顾,达不到“有羞知格”的认识同时,羞耻感要以自尊为前提,一个没有自尊的人是不会知耻的,更不会自责自尊体现了对自我社会话的切近,没有自尊的防卫,就不可能有自责的意识和行为的发生老水手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知耻,惭愧和悔恨老水手真是由于良心发现才深感自己行为的错误,于是惶惶终日,不断自责自己事态进一步发展,在他忏悔和祈祷下挂在脖子下的鸟掉下来了,但是同行的水手都因为缺水而一个个地死去,只有老水手一个人活着这似乎是上帝对他的又一个惩罚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罪行深重,导致了其他水手的死亡——痛苦;另一方面在茫茫大海中,一条船上就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恐惧于是他的内心又经历了一场痛苦与恐惧的考验良心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析,是自己对自己行5为道德价值的认识、认知、判断、态度、感情、体验、意向、意志、动机等一切心理反应活动老水手不断对自己惊醒良心谴责良心的基本因素是感情,感情是对需要的体验,是心理的动力因素它一方面产生良心的认知因素,推动自己去判断自己行为的道德价值;另一方面则产生良心意志因素,推动自己做出改过迁善的选择在行为过后,良心对行为的后果有影响和评价作用对于履行了道德义务并产生了好后果的影响和行为,它便于进行自我谴责,使人感到内疚、惭愧和悔恨。
这种自我谴责,往往能形成一种力量,促使人们改正自己的行为后来,老水手虔诚地祈求海蛇破开魔法,他才获救得以回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在生活中不免发生道德过失道德反省就是通过对道德过失的追悔,从而激励人们采用新的道德行为去补救已经酿成的道德不幸,并且通过对道德过失的觉醒为将要开始的道德行为提供罗盘道德反省的实质在于主体对自己已作的道德选择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是在主体已经体验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存在着过失的情况下,从而进行的对自己内心的深刻反思通过反思,要为今后的行为提供新的路线和方案,明白来者可追,逝者可补在今后的行动过程中,要用千倍的补偿替代原有的损失;通过反思,主体对自我发展和自我需要与社会道德的系统会领悟得更加深刻故事的最后,老水手回到了家于是出现了开篇的那一幕:他极力拉住去赴婚宴的人,让他们听他讲这个离奇的故事——他想寻找听众,承认自己的错误,说出自己的故事,解除内心的痛苦——赎罪尽管老水手已经虔诚忏悔,但还是有种负罪感难以释怀,于是他渴望被人理解,宣泄出来以排除内心的痛苦生活也是这样,当我们遇到困难、痛苦的时候,不要封闭自己,找一个忠实的听众,把自己的苦恼说给他听这是一种释放压力的好方法。
总之,柯尔律治的这首诗歌以神秘、怪诞著称,其中的心理描写可谓是典范!6诗歌探讨了罪与罚、善与恶,生与死等哲学问题,宣传了一切生物皆上帝听造的教义但诗歌的真正价值并不在故事本身或它所包含的哲理上,而在以造型艺术的精确性和音乐的流动感为读者创造了一幅幅神奇的海洋画面:时而风平浪静,沉寂安宁;时而风暴骤起,一片喧嚣在写作此诗时,柯尔律治并不熟悉大海,但他能凭借想象,使真实的情形与幻想的景象互相交织,把平凡的细节与诗意的象征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瑰丽奇特的想象能力在诗艺上,长诗将英国民歌的自由与古典文人诗的谨严冶于一炉,炼就出适合表达浪漫主义情绪的活泼自然的诗体,而长诗的音韵与节奏之美,也表现了诗人能让文字进行歌唱的本领[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选读》 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国文学简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道德心理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