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五章自我意识-第1篇.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Baige****0346
  • 文档编号:275380605
  • 上传时间:2022-04-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2.38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五章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五章自我意识本章学习目标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产生自我增强自我图式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自1890年W.詹姆士(W.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以来,自我意识在西方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他们对其概念、结构、发展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自我意识的研究范围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拓宽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换言之,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因而又称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对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生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加强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的意向,发动、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意向又如,对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要加强个人修养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做一个受人尊重、讨人喜欢的人的意向二、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一)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1)生理(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有时也将个体对某些与身体物质密切相关的衣着、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属于“我的”人和物(如家属和所有物)的意识和生理自我一起统称为物质自我生理(物质)自我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貌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2)社会自我(social self)在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

      在情感体验上也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3)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尊或自卑、自贱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等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C.Rogers)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概念现实自我(actual self)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它是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理想自我(ideal self)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理想自我的内容尽管也是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包括对来自他人和社会规范要求以及它们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反映,但由这些内容整合而成的理想自我却是观念的、非实际存在的东西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实自我产生于自我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想自我则产生于这种相互作用中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要求被内化后在个体头脑中整合形成的自我的理想形象。

      在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理智认识或对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不存在价值强求)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起积极的调节作用,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这时,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可以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自我得到健康发展在非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是基于焦虑(因自我抒发的方式或形成受阻抑且不能疏导而致)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以及社会环境要求之间可能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焦虑将导致过度的攻击、自卑、依赖或逃避、退却等脱离现实的错误的理想自我心理倾向用这种心理倾向指导现实的社会人际交往,必然同现实自我、社会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从而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患三)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Fenigstein,Scheier与Buss(1975)认为,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即私我(private self);而另一些自我的方面则是公开的、社会的,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即公我(public self)对这两者的不同注意而产生的意识为私我意识(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和公我意识(public self- consciousness)。

      私我意识高的人对群体中社会压力的敏感度低,比较注意信念、价值、情感等个人的内在方面,较少考虑到他人的意见与期望而公我意识高的人会避免不合群,对他人的意见非常敏感,会为其所期待的社会交往而调整自己的意见四)现在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Markus等人提出的自我意识概念不仅包括现在的自我(the now self),还包括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可能的自我指个体觉得自己某一方面有潜力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它既是未来行为的诱因,通过认知、情感与身体三个方面对行为产生影响,又为现在的自我提供了一个评价和解释的情境这一切后果都取决于被激活的自我成分的性质(比如消极的或积极的),是被激活的可能的自我决定了个体如何感受以及应该如何采取行动此外,施耐德(M.Snyder)与坎贝尔(B.H.Cambell)还提出实用自我(pragmatic self)与原则自我(principled self)的概念三、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如前所述,自我意识一般指对自我存在的意识,既可将其看作活动过程,又可将其视为活动结果产生的自我意识内容作为活动的自我意识的进行,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去发动和维持,这个条件就是自我觉知(self awareness)。

      自我觉知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在自我觉知状态下,个体特别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关注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个体更能觉察到有关自我的信息当个体将注意力转而向内着眼于自我的内容、成分时,他就处于自我觉知的状态没有自我觉知,个体将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意识的观念,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两方面首先,就环境因素而言,环境因素通常作为一种竞争信息会影响自我觉知例如,听收音机时,人们专注于环境刺激而不进行自我觉知另一方面,也存在一类迫使个体不得不关注于自我的环境刺激因素例如,课堂上个体被提问,或被其他同学注视,或被问到自己的私事,或正被摄像机镜头对准时,在这些环境刺激下,个体不得不处于自我觉知状态其次,个性也会影响自我觉知无论是否存在环境刺激,有些人都自然地倾向于关注自我而非环境这种更易使人处于自我觉知状态的个性特质可称为自我意识倾向(用程度高低表示)一般说来,环境因素引起的自我觉知常会使个体产生紧张或窘迫感,而自我意识倾向导致的自我觉知不一定会如此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一定程度的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它也是在与社会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社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一)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自我意识的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1.物—我知觉分化它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最初出现的是物—我感觉分化初生婴儿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其吮吸自己手指、触摸自己身体部位时就像吮吸、触摸别的东西一样当婴儿感觉到两者的区别时,婴儿就出现了物—我感觉分化此时,可以说是婴儿出现了主体(自我)感觉到1岁末时,幼儿开始能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在感觉上对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或结果产生了分化例如,推球,球滚;拉床单,床单挪位,床单上的小猫吓跑了这是在物—我感觉分化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动作和与动作相联系的外物的分化知觉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出现最初的随意性动作幼儿开始知觉到他所做的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客体,尤其是物理性客体)主体意识2.人—我知觉分化它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其一是对人微笑3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对他人微笑,表明婴儿对他人刺激发生了反应,这是一种最初的人际相互作用反应其二是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婴儿认识他人的形象比认识自己的形象出现得更早。

      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对不同的他人做出不同的反应,从镜中认识父母的形象7、8个月的婴儿开始关注镜中的自我像,10个月时出现与镜中自我像玩耍的倾向,1岁零8个月开始能区分同伴(包括从照片上区分)2岁零2个月的幼儿能准确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他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1岁以后,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语词(名字)联系起来例如,成人叫他“军军”,他能知道是叫自己接着,他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代表自己,称自己为“军军”,同时发展起对自己躯体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感觉的意识,如主述“这是军军的鼻子”、“军军饿了”等等在有关自己的这种表象性认识的基础上,约在2岁末幼儿开始能使用物主代词“我的”,直到最后能使用人称代词“我”我”的使用具有相对性,例如,成人问儿童:“你饿不饿?”儿童必须回答:“我不饿但不能回答:“你不饿这与对“军军饿不饿”的回答“军军不饿”是根本不同的,它需要抽象和概括能力,没有这种能力,自我意识就不可能出现因此,“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从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

      由此出发,儿童进一步发展起自我评价,产生自我情感,到3岁时出现明显的自尊心和羞耻感等值得指出的是,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是先于自我意识而发展的,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婴儿必须首先在自己和客体间作出区分,才有可能在客体中区分出物理客体和他人,进而在自我和他人之间作出区分,形成自我意识但在5个月以后,当婴儿能对他人微笑时,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开始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了特别是当后来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掌握相结合,婴儿能逐步意识到活动本身的进程和结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力量时,主体意识就同自我意识完全融为一体了二)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与生理的发展密切相关,离开了生理及其相应的心理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就不可能发生、发展第一,物—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的协调发展就物—我知觉分化而言,它依赖于相应的皮肤感觉分析器的成熟;对动作和动作对象的区分依赖于皮肤感觉分析器、视觉分析器以及与拖、拉、投、掷动作的协调活动;对主体和动作的区分的重要条件是随意性动作的出现,它依赖于大脑皮质感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