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插秧歌》课件2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20页插秧歌 杨万里杨万里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2.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3.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学习重、难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杨万里(杨万里(1127120611271206),南宋诗),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人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或或“南宋四家南宋四家”因宋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诚斋”二字,故学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者称其为“诚斋先生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绍兴二十四年(年(11541154),杨万里登进士及第,历),杨万里登进士及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开禧二年(开禧二年(12061206),杨万里病逝,获),杨万里病逝,获赠光禄大夫,赠光禄大夫,谥号谥号“文节文节”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他作诗从江西诗派入手,中年以自成一体的过程。
他作诗从江西诗派入手,中年以后转学晚唐人空灵轻快的绝句,批判江西诗派,最后转学晚唐人空灵轻快的绝句,批判江西诗派,最后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后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诚斋体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诚斋体的特点 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象新奇,语言通俗浅近、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风格流转圆美,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杨所创作的这种诗歌,称为“诚斋体”小池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映日荷花别样红宿新市徐公店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2023/9/183.简介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正音朗读插秧歌插秧歌杨万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mu)蓑(su)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唤渠朝(zho)餐歇半霎(sh),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sh)未匝(z),照管鹅儿与雏鸭育苗担秧水稻种植的基本步骤插秧施肥、杀虫抛秧放水(补水)收获“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明确: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明确:雨中插秧图“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明确:呼唤早餐图“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明确:农夫应答图任务一:细读文本梳理细品鉴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2023/9/18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明确:“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2023/9/183.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高考真题,题目如下:最爱东山雪后晴【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请同学们按照上面说的步骤来赏析一下“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软”为“柔和”“柔软”之意,“涌”为“涌出”“涌现”之意解释含义)“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描述景象点明效果)2023/9/18任务二:交流合作1.“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2023/9/182.“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如何理解“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老妪(老翁)招呼农夫一家老小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大儿(一家人)的反应:他(们)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们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们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老妪(老翁):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2023/9/18任务三:巩固练习1.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2023/9/182.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小结小结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小结:艺术特色小结:艺术特色 从生活中选材从生活中选材从农村普遍存在的劳动情景中选取镜从农村普遍存在的劳动情景中选取镜头,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富有劳动生头,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富有劳动生活气息传神的动作描写传神的动作描写如连用四个动词如连用四个动词“抛抛”“接接”“拔拔”“插插”,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紧张而有序的抢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紧张而有序的抢插秧苗的场景跃然纸上插秧苗的场景跃然纸上语言浅白易懂,自然活泼语言浅白易懂,自然活泼诗句如最后的对话,口语诗句如最后的对话,口语白话,浅白通俗易懂,清新活泼白话,浅白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再再见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