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取氧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docx
3页制取氧气 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与目标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1课时,属于同步备课系列,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氧气的重要性和制取氧气的过程课程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2. 掌握两种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分解法和加热法; 3. 学会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合理分析实验结果; 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二、教学内容和流程安排1. 氧气的性质介绍(10分钟)• 介绍氧气的一般性质,如无色、无味、不可燃等;•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维持燃烧、呼吸过程中的作用等2. 制取氧气的分解法(30分钟)• 介绍制取氧气的原理:利用过氧化锰分解产生氧气;• 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所使用的实验仪器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3. 制取氧气的加热法(30分钟)• 介绍制取氧气的原理:利用加热氢氧化钠产生氧气;• 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所使用的实验仪器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4. 实验结果的比较和思考(20分钟)• 学生将两种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讨论哪种方法更为高效;• 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氧气的实际应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概括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条件准备教学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 实验用具和化学试剂:过氧化锰、氢氧化钠等;• 实验记录表格;• PPT或黑板条件准备• 实验室或教室配备实验操作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并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步骤等• 实验操作: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讨论与思考: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五、教学评估与反馈评估方式•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步骤的合理性;•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观察力的发现程度;• 学生对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反馈方式• 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错误;•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给予肯定和鼓励;• 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采取个别或集体讨论的方式予以帮助六、课后延伸和作业• 学生根据课堂实验的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学生自主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制取氧气的方法,并做简要的介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室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氧气的制取方法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