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鄂北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调研及建议.doc
24页关于鄂北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调研及建议“鄂北岗地”,也称“三北岗地”,习惯上特指原襄阳地区范围内的光北(原光化县北部、现老河口市北部)、襄北(原襄阳县北部、现襄州区北部)、枣北(枣阳市北部)区域这是过去狭义界定法对“鄂北岗地”的界定根据湖北省的区位指向、地形地貌的相似性和地块的完整性、自然水系的覆盖区域、行政区划的调整等四个原则,统筹考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战略等重要因素,应对“鄂北岗地”进行广义界定鄂北岗地”,就是指襄阳市域内汉江东北岸地区,包括老河口市、樊城区、襄州区、枣阳市、襄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襄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部,以及宜城市的南营、王集、板桥店、流水等4个乡镇我们对广义界定的“鄂北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鄂北岗地的基本情况鄂北岗地,是湖北有名的“旱包子”,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该区域可利用农地宽阔肥沃,人均耕地面积较多,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人均水资源量严重短缺,适宜规模化连片种植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适宜各类农产机械的广泛使用,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和客观条件一)鄂北岗地的总体概况鄂北岗地版图面积8416.5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2.67%。
该区域共有5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个国有农场,占全市的56.86%;1347个行政村,占全市总数的55.99%目前,人口总量345.4万,占全市的58.43%;其中,农村人口200.89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65.93%耕地总面积432.65万亩,占全市64.63%;其中,水田188.45万亩,旱地244.20万亩,分别占鄂北岗地耕地总面积的43.56%、56.44%2010年,鄂北岗地范围内粮食产量322.73万吨,棉花产量3.54万吨,油料产量21.48万吨,蔬菜产量237.28万吨,生猪出栏492.22万头,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0.25%、81.57%、66.85%、85.21%、86.61%襄阳市是全国夏粮主产区和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有6个国家重点产粮县(市)区,其中4个在鄂北岗地区域;有4个生猪调出大县,其中3个属鄂北岗地范围枣阳市、老河口市水果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是全省乃至全国桃、梨等水果的重要生产区二)鄂北岗地的自然地理状况鄂北岗地,海拔高度在85-160米之间,呈现为连绵起伏的地形地貌,高低落差一般在10-50米间;土质为粘性较强、酸碱度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黄棕壤类土;该区域光能充足,年日照2000小时左右,极其适宜优质粮、棉、油、菜、果等大宗农副产品的种植生产。
鄂北岗地水资源相对缺乏,区域内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仅有唐白河、小清河、排子河、红水河、熊河、滚河、沙河、莺河等9条,占全市的13.64%该区域的56个乡镇和2个农场中,17个乡镇没有客水流入唐东地区(唐白河东岸的襄州区东北部和枣阳市北部,以及随县的西北部),是湖北省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省解决高氟水问题面积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襄州的方集、枣阳的耿集、宜城的新街三县交界片,房源300平方公里属地下水断层区鄂北岗地区域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100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人均2200立方米)的45.45%,全省平均水平(人均1760立方米)的56.82%,襄阳市平均水平(人均1300立方米)的76.92%鄂北岗地北接南阳盆地,南连汉江平原,处于南阳风口地带,年均降雨量800毫米的80%集中在6-9月间,20%分布在头年的10月-第二年的5月这8个月恰逢鄂北岗地少雨期与南阳风口强盛期的叠加期,更加剧了鄂北岗地季节性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三)鄂北岗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新中国成立后,鄂北岗地严重缺水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上世纪60-70年代,襄阳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不畏艰辛,不怕牺牲,以感天动地的气概,兴建了“地下长龙”与“人间天河”相连接的引丹灌区,修建了熊河水库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改变鄂北岗地群众生活生产用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枣阳市修建了石台寺大型泵站,其他各地陆续修建了零星水利设施目前,鄂北岗地境内,有引丹、石台寺、熊河、排子河等21个大中型灌区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99.85万亩;建有固定泵站2270多个,设计年提水能力5.5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43.47万亩;大型水库5座,设计蓄水能力5.8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77.2万亩;中型水库44座,设计蓄水能力6.4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41.5万亩;小型水库541座,设计蓄水能力2.5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8.51万亩;堰塘4.53万口,基本蓄水能力9.98万立方米,基本灌溉面积17.82万亩;机井3200多口,年提水能力460多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30万亩;干渠181条、长度1612.2千米,支渠740多条、长度2044.1千米,斗、农、毛渠等田间末级渠道2.13万条,总长度12789.6千米;涵闸等设施200多处,江河堤防152千米目前,全市共有5个灌溉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鄂北岗地有4个;17个灌溉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全部在鄂北岗地,大型水库数量占全市的55.56%,中型水库数量占全市的77.19%,泵站数量占全市的94.33%。
二、当前鄂北岗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基层干部说:上世纪70年代前后,千军万马兴水利,农业的“命脉”生机勃勃,水渠互通,水源互补,旱涝不惧;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三提五统”管水利,“命脉”明显退化,小修小补维持延缓了日益下降的机能,多数水利设施带病尚可运转;进入新世纪以后,千家万户用水利,“命脉”严重老化,部分功能丧失,水利设施效能锐减当前,在鄂北岗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五个看得见、摸得着、绕不过、躲不开的矛盾和难题其一、最主要的问题是主渠道不畅通在鄂北岗地农业灌溉中,有些地方的确存在输水毛细血管“最后一公里”不通的问题,但承担“动脉”功能的主渠道不通不畅的问题更为突出,可以说是当前鄂北岗地农业灌溉中第一位的主要矛盾三提五统”取消后,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基层组织筹资、筹劳能力明显弱化从2002年至今,部分渠道基本内有疏浚过,干渠、支渠老化损坏严重,大渠变小渠、长渠编短渠、深渠变浅渠的事实,有目共睹,渠系变耕地现象也较为普遍干渠1612.3千米,能输水的约600千米,根本不能输水的约700千米;支渠2044.1千米,约有500千米的渠段已被农民平为耕地;尚能通水的干、支渠的送水能力仅为当初的50%,鄂北岗地范围内灌溉保证率不足70%,灌溉水利用效率只有0.35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0.5底0.15个百分点。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大兴水利建设,加固了大中型病险水库,解决了蓄水能力问题;国土、农发、发改等部门也做了许多小农水工程,为部分田块灌溉打了些基础但由于干、支渠系损毁严重,涵闸、斗门等相关设施年久失修,水库放出的水走不远、流不快,小农水工程中修起的末端渠系无水源,各项小型水利工程难以发挥效用目前,因干、支渠“动脉梗阻”,大多数灌区实际灌溉面积仅有设计能力的10%,历史上最大灌溉面积的20%熊河水库灌区是覆盖枣阳市部分乡镇和襄州区部分乡镇的灌区,西干渠设计灌溉面积20万亩,历史最高灌溉面积10万亩,现仅有2万亩襄州大岗坡泵站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历史最高灌溉面积6万亩,现仅有0.6万亩渠系损毁最终导致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整个区域平均减少60-70%,最多的减少90%老河口市水稻种植面积最多年份达30万亩,目前基本维持在11万亩左右枣阳市太平镇水稻种植面积最高年份达11万亩,2010年下降到4.5万亩,2011年萎缩到1.6万亩襄州区峪山镇蒋岗村是熊河西干渠9支渠灌区,从2008年以来,每年水到该村,都对最佳插秧农时晚20个左右,农民每亩水稻减产500多斤,在遭受惨重经济损失中,家家预交水费,万般无奈中,年年期盼水利条件改善。
其二、最大的瓶颈制约是建设维护水利设施的投入少、投工难国家支农强农的资金逐年增加,但用于水利建设的投入比例严重偏低从鄂北岗地区域内的几个县(市)区的具体数据看,“十一五”时期,以县为单位得到国家支农强农资金约增长了6倍以上,但用于支持水利建设的资金增长不足1.8倍从2006年到2010年,襄州区得到国家有关农业方面的资金支持,从1000多万增加到近亿元,直接支持水利建设的资金从300万元提高不到550万元,站支农强农资金比例的5.7%省级财政支持大型灌区改建扩建的资金不增反降引丹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2009年前中央、省级投入比例分别占50%、20%,2009年后,中央提高到60% 从,省级反降至10%2009年,全省拟拿出专项资金,奖励“当家堰”、“应急井”建设,时至今日,有政策宣传,无资金到位引丹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2005年-2010年计划投资8624万元,需地方配套资金2480多万元,2009年度配套450万元,还有2030万元尚未配套到位兴修和维护水利,常常跨行政区域,组织农民投工投劳难度大特别是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组织农民投工投劳维护水利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据统计,从开展“一事一议”以来,襄阳全市共开展10253次,议成的3515次,占议事量的34.3%如枣阳市七方镇74个村,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出义务工“一事一议”,结果在72个村遭否决,只有西坡村和安庄村议成了,出了工过去,以县为单位计算,每年农民投入水利设施建设用工量,基本上农业人口数的3倍以上,出工多的乡镇和村在5倍以上目前,“一事一议”兴水利搞得好的乡镇和村,投工量也不到镇、村人口数的50%,以县为单位计算,投工量不到全县农业人口数的10%熊河水库灌区2010年,因暴雨造成垮方,清淤渠道和修复水毁工程项目,需投入上医院资金和300万个用工量,资金无着落,投工难组织,只能作罢由于投入投工不足,水利设施的岁修和日常管护,在多数地方名存实亡相比上世纪70年代,鄂北岗地水利条件逐渐退化水库的蓄水能力减少了30%,50%的泵站在正常运行或维持运行,50%的已老化停用;各村的“当家堰”基本成了“三球堰”(下点儿雨满球了,放点儿水完球了,晴几天干球了),蓄水能力减少60%左右;机井的正常运行比例不足40%,涵闸、斗门等配套建筑物完好率不足35%年复一年,水利设施损毁程度加快、加重,灌溉面积一片一片地萎缩衰减。
其三、最难啃的“骨头”是三片水利条件相对较差、干旱较为严重的局部区域鄂北岗地的大部分区域,水利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但还有三片局部区域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长期没得到较大改善一片是在鄂北岗地腹地海波高程在135米以上的区域,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人口约70万,全处于引丹灌区范围,但由于地势较高,水利条件一直较为落后另一片是唐河以东地区,包括襄州区东北部和枣阳市西北部,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人口约75万这一片区虽然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但相对不足的灌溉能力,仍然是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片是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的三县交界处,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人口约13万这里是水利设施条件交叉的连片岗地,地上无水源,地下水是断层区,安全饮水工程的人均造价几乎是鄂北岗地其他地方的2-3倍,农业生产基本上是“望天收”,新建大型泵站济水工程迫在眉睫除三块“硬骨头”外,处于渠尾堰末的村组,也是农业生产用水的特困点整个鄂北岗地区域,约有90多个村处于用水特困境地枣阳市吴店镇新庄村11组,靠三级提水吃水、种地,每亩水稻仅用电提水成本高达160-180元,是其他村农业用水承办的3倍堤防治理也是鄂北岗地水利建设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对河流堤防建设投入不够,沿汉江、唐河、白河、唐白河等河流500多公里岸线,每年汛期溃堤崩岸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土地、泵站、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