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地质系研究生导师简介..doc
30页昆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旅游管理等学科研究生导师简介昆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2009年9月徐则民教授男,1963/03生于河北承德,工程地质+岩土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岩土体(高边坡、复杂场地、长大隧道)稳定理论及其加固技术研究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于成都理工学院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水-岩相互作用;1998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获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铁路地质灾害;2000于成都理工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研究方向为长大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及斜坡稳定,同年被聘为教授曾先后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辽宁地勘局和成都理工学院工作2001起任昆明理工大学教授,2003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5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一层次)”称号,2008获“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带头人”称号徐则民博士长期致力于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及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4项、国家专业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经费资助项目1项、云南省及云南省教育厅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各1项、云南省交通厅项目4项。
主持攀钢3号高炉易地大修、大理-瑞丽铁路高黎贡山特长越岭隧道、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及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等大型工程专题研究项目近30项结合科研实践,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余篇被EI、ISTP、CA和MA收录,论著已被他人引用200余次《山地学报》、《自然灾害学报》、《地球与环境》、《地质论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审稿人曾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No.1)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No.9)奖各一项韩润生教授韩润生:男,1964年11月生,研究员/博导,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图表 1图表 2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者,云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应用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委员会委员现主要从事构造成矿动力学、隐伏矿定位预测方法、构造地球化学勘查等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6年来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基金、省部级项目和企业重大科技合作项目30 余项,在矿田(床)构造成矿动力学研究、危机矿山隐伏矿定位预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总结了一些特殊地质景观区隐伏矿定位预测的理论方法和资源快速评价的关键技术。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三等奖各两项及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发表论文40篇,专著3部徐世光教授级高工徐世光,男,1963年生,云南祥云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地勘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地质灾害工程防治、矿山水文地质、供水水文地质、地热资源勘查及开发、可溶盐钻井水采等专业领域的技术工作,二十多年来主持完成《云南省兰坪县城城南特大滑坡及治理工程设计》、《元磨高速公路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云南省玉溪盆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普查》、《老挝钾镁盐矿资源生态化利用的热溶浸与高效结晶技术》等数十个大中型项目,其中有八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工作中注重野外经验和理论创新的有机结合,公开发表《地下水在引发边坡病害中的作用》、《Three Practical Methods for Analyzing Slope Stability》、《Study on Kunming Low-Temperature Geothermal Field》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地热学基础》、《云南省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二部专著;获得钻井四管液垫选择性热溶开采钾盐矿的方法发明专利和单井四层管采卤井口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两项。
2006年成为云南省首批技术创新人才;2007年被评为云南省首批勘察大师图表 3 侯增谦研究员侯增谦 男,1961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理学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地质调查所做博士后和客座研究员,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区域副主席,入选人事部等7部委“跨世纪人才工程”、原地矿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计划”,2007年被聘为江西省首批井冈学者,曾获国土资源部首届杰出青年称号、中央直属机关优秀青年称号、第五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第三届黄汲清青年科技奖历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目前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大洋钻探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岩石矿物学杂志》主编、《矿床地质》副主编、《Resource Geology》编委顾问、《中国科学》特邀编委,以及《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地质论评》、《地质学报》、《现代地质》、《中国地质》及《地质与勘探》等编委等。
研究方向:大陆成矿作用、海底热水成矿作用、矿床地球化学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攀登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NSFC-云南联合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5项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实施“的青藏高原碰撞与成矿”国家973项目,创新性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新框架,系统地揭示了大陆碰撞成矿机制,初步查明了区域成矿规律和控矿要素,并在西藏确立了2条新的Au矿化带和Ag多金属成矿带;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陆型斑岩铜矿”成矿新理论,突破了岩浆弧环境斑岩铜矿理论,其EPSL论文成为2004-2007年度最高引用率论文;率先系统论证了冈底斯铜矿化带具有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斑岩铜矿带的远景潜力,扭转了当时的找矿方向,推动了冈底斯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查,初步查明西南“三江”区域成矿规律,合作提出了“多岛弧盆成矿论”、“陆内转换成矿论”和矿床定位预测新方法,为三江重大找矿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带领课题组创造性地开展了区域流体地质填图,完成了我国第一幅流体地质图,建立了大型矿集区的地壳三维结构,提出了陆内成矿理论新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了新途径;在国内较早开辟现代海底热水成矿新领域,提升了我国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水平。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二、三等奖各2项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28篇,其中SCI收录81篇(第一作者32篇);出版专著7部,在国际学术期刊《Minerlium Deposita》、《Ore Geology Reviews》主编出版3部矿床专集(1999,2006,2008);SCI论文他引566次,CSCD论文他引1136次Email: houzengqian@崔银亮教授级高工(搞行政)崔银亮,男,博士、教授级高工;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省有色地质局总工程师兼省有色地质勘查院院长主持和参加完成了29项国家及省部级地质找矿和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8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发表论文50余篇2006年被评为省技术创新人才,2008年获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9年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主要从事普查找矿、地质科研与技术管理工作李文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文昌,男,1961年出生,云南大理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现任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局长,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区域成矿、矿产勘查研究范柱国教授范柱国,男,1963年出生,湖北人,博士,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形成了以区域构造演化与环境效应、资源勘查与成矿预测为主要研究方向先后主讲了“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等本科生课程和“构造解析”、“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等研究生课程主持参加完成了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攻关项 目2项,国家地质调查局项目4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2项,校企合作项目16项。
研究成果曾获原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多年来,结合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要研究方向:成矿构造、地质工程、环境地学许万忠副教授许万忠 男 1965.12.生 黑龙江海林市人 副教授 地质工程博士,任职于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地质科学系工程地质专业 研究方向: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岩土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及加固治理 个人简历:1988.9.1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钻探工程专业,后进入哈尔滨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工作,1993.9.1进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民建专业继续学习,在研究所先后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加固治理、建筑桩基础检测,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工作,1997.3借调到黑龙江省建筑科学院工作,继续从事地基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2003.9.考入中南大学地球与环境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曹平导师(留德工程力学博士)从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治理工作, 2006底完成博士论文“节理裂隙边坡稳定性及锚注加固效应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2007.3进入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地质科学系工作,讲授“岩体力学”、“地质工程设计”、“地质灾害与防治”、“岩体加固技术”课程。
特长:以力学的角度分析评判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演变;用结构的手段对岩土结构进行加固治理郭建秋教授级高工郭建秋,男,1963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9年6月、2006年6月分别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四川省地矿局攀西区域地质调查所副所长、总工程师,西藏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监督审查专家,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地质调查、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