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多民族地区地名的语源考察——以承德地名为例.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4741249
  • 上传时间:2021-11-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8.1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多民族地区地名的语源考察一一以承德地名为例关键词:多民族 地名 语源 考察 地名是地理事物的名称,它以语言为“构筑材料”,离开语言, 就无所谓地名地名的语源,这里指地理事物名称的民族语言属 性,通常表现为当地民族的固有语言多民族地区的区域地名在 语言属性方面非常复杂,但寻根溯源还是能考察出其最初语言属 性的地名也是区域文化的载体,它伴随着区域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形 成,并随着区域的变化而演变,最终形成一种程式化的文化积淀, 形成当地独特的地名文化本文以承德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为例,考察其地名的语源构 成,从而为地域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借鉴多民族地区地名的语源特点 多民族融合地区的地名具有融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汉族人占大 多数的地区汉语地名是主流,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多民族语言 的地名就比较突出,而多语合璧地名往往是这一地区地名的特 色历史上,承德是北方少数民族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约在四千年 以前就有人类居住,自周秦以来,即为少数民族所辖到金.元、 明时期,这里成为蒙古人的游牧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北方少 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都先后在承德进行过军事.政治、经济等活 动清军入关后,在客观上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限,形成了 交错杂居的格局o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大批满族人纷纷进入承德, 开始在这里定居。

      所以,这里的文化受蒙古族和满族的影响最大作为多民族融合地区,承德的地名具有融合性与多元性特点从 共时平面看,现代承德地名多为汉语地名,但满语.蒙语依然在 地名中留有痕迹,默默地见证着承德历史的变迁承德的满语地名主要出现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之后, 特别是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至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 年)的八十年间至于这段时间产生了多少满语地名,满语、蒙 古语、汉语三种语言地名在地名总量中各占多大比例,无据可查, 难得确切的数字据《清实录》《康熙起居注》记载,清康熙二 十年至三十四年的十五年间,康熙帝北巡满蒙生计和习武狩猎, 往返于承德广阔地域十九次,驻蹿地共85处,其中满语地名31 个(含满蒙语合璧地名9个),占37%,蒙古语地名29个(含蒙 汉合璧地名6个),占34%,汉语地名25个,占29%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所见地名中,满、蒙、汉地名的比例已 大大改观,汉语地名已是绝大多数,多语合璧地名体现了地名演变的规律二、多民族地区的汉语地名 现在承德的地名多数为汉语地名承德市是在18世纪初兴起的 一座城市,是随着清王朝塞外行宫的兴建而逐渐形成的特殊的城市,由清初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进而发展为“古北口外一大都会”,成为清王朝鼎盛时期的京师陪都,此时承德地名也由 清初的寥廖无几渐渐多了起来,承德的很多村镇名、街道胡同名、 寺庙景点名等多于这一时期命名。

      纵观承德地区地名的形成,其 汉语地名有以下三种类型)形成之初即为汉语地名 清之前的地名为数不多,汉语地名也寥寥无几,据《承德市地名 资料汇编》《河北省地名志承德分志》等资料记载的承德地名的 命名来由,可以看出最初为汉语的地名,如距承德东3公里处有 明初将领常遇春的寿堂遗址,故得名“寿王坟”清代承德随着 避暑山庄的兴建繁盛起来,这时期形成的地名有很多是汉语地 名,如承德市有一条主要街道叫“西大街”,据《承德府志》记 载,西大街为避暑山庄通往北京之间的御道,因其在山庄以西, 故名“西大街”;平泉县因城内有平地涌泉,故名曰“平泉”;“半 壁山”因村东北有座大槐山,山背悬崖陡峭呈半面山状,故得名一批以清朝王公大臣、地方官员的官府以及其活动地点而定名的 也多为汉语地名,如“常王府、佟王府、郑王府、都统府”以一些商界、士绅大户或是早先在这里定居的老户家族的姓氏而 定名的,如“温家沟、潘家沟、柴家沟、赵家沟、吴家沟、孟泉 沟、王家花园、劳家园子、曹家园子”以经商种类或是按某一 种行业集中在一个地址,多家门店占据这条街巷而命名的,如“粮 市街、草市街、马市街、皮袄街、板棚街、鸭子圈(后叫东兴市 场)、窝瓜园、韭菜沟、南菜园子、火药库沟”。

      二)由满蒙地名汉化而来承德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区,清之前有很多蒙古族在此活动,故蒙 语地名很多,清代大量满族移民到来,满语地名多了起来,这里 也有很多关内移民来的汉族人,清朝之后,这里的地名出现了很 明显的汉化趋势,现在的一些汉语地名很多是由最初的满语、蒙 语地名意译而来如:“热河”蒙古语曰“哈伦告鲁”,汉译“热 河”滦平的“鞍匠屯”原为满语“恩格木嶋珊”(Enggemuga?an),后意译而成三)解放后形成的汉语地名 解放后形成的地名多为汉语地名,如西大街的“安定里、美风里”、 南营子五条的“居仁里”、小溪沟的“三槐里”后来,在钟鼓楼 前建起了 “一市场”,在草市街靠火车铁道桥的北侧建起了 “二 市场”先后在承德火车站前修建起"老居宅”“中居宅” “新居 宅”等,出现了许多新的汉语街巷地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城市的扩建,形成了新的街道、社区、建筑 等,都是汉语地名,不再赘述三、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地名 承德是多民族聚居地,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承德地区现有25个少数民族,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名主要是蒙、 满语言构成的 (-)满语地名清代大量满族移民来到承德,彻底改变了这里的民族分布,主体民族由蒙古族变为满族,承德地域成为满族人口主要聚居地,因 此承德的地名中有很多属于满语地名或由满语地名发展而来。

      通过查阅1981年承德市各区县地名普查原始资料发现,最早的自然实体满语地名出现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以后,如“上都毕拉”(毕拉bira,意为“河”)等承德地域的满语地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催生和发展承德地域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满语、满文发挥了推动、记载和传承的作 用时至今日,在承德市县的20765条标准地名中,仍存活着 527条满语地名65%的满语地名,分布于围场、隆化、丰宁的 北三县中,目前仍在使用的满语地名中以满语专名为主的派生地 名较多,如以“老虎” (loho,意为腰刀状)为主派生的地名:“老虎、大老虎沟、小老虎沟”等;以“拨” (boo,意为人家、 房屋)为主的派生地名:“拨、艾苏拨(意为网户人家)”这些满语地名,用汉字书写满语词的语音,仍然顽强地镌刻并传递着:初当地的历史风貌二)蒙语地名 明末清初,承德的广阔地域曾分属于漠南蒙古查尔哈部、喀喇沁 部及翁牛特部的游牧区蒙古人在这里游牧,给山峰、沟谷、片 地、河流起了大量的蒙古语地名经不完全统计,目前蒙古语地 名的存量仍有五百一十多,如隆化县的“乌兰哈达”(蒙语,意 为红色的石磴子),有些地方最初是用蒙古语命名,后来,有的 汉化取意译为汉语地名,如承德原蒙语为“哈伦告鲁”,后汉译 为“热河”。

      有的依然保留蒙语地名发音,如围场县的“哈拉海 土北沟”(“哈拉海土”为蒙语,系一种植物名称)等承德的少数民族地名中,存在满语地名与蒙语地名相混的特征, 因为满语中有许多借词来源于蒙古语,存在满语词汇与蒙古语词 汇同音又同义和同音异义现象同音同义地名:“巴颜”(满蒙语读音皆为bay an,均为富裕、丰 饶、殷实的意思);“塔拉”,满语注音tala,蒙古语注音是tal-a,读音相同,含义都是旷野、草原、草滩同音异义地名:“波罗”满蒙语注音同为boro,满语含义是青色, 蒙古语含义却是紫色、棕色、灰色、古铜色;哈洒:满蒙语注音 同为hasa,满语含义是急速的,蒙古语的含义是大腿或大腿骨四、多民族地区多语合璧地名 承德地区的地名除了汉语地名、少数民族地名,还存在很多多语 合璧地名,主要表现为满语.蒙古语和汉语的融合,除了少数民 族地名的汉化,以及与汉语的合璧,满蒙合璧地名也曾出现,只 是数量不多,或者后来废弃不用了,如“嘎拜和洛昂阿”意为“旁 侧的沟口”,后汉化为“嘎拜沟门”而满汉合璧地名最为常见,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专名满语、通名汉语的双语合璧地名满语地名的通名改为汉语,成为专名部分是满语、通名部分是汉 语的合璧地名。

      女山巴克什营:“巴克什”是满语,意为先生、师傅,“营”是汉语意为住有先生或博士的营子土门梁:土门”是满语,意为驼形,“梁”是汉语意为驼峰形 的山梁二)专名满语、附加成分为汉语的合璧地名 地名的专名部分保留满语,修饰或限制满语地名专名词的附加成 分改用汉语的常用词汇,形成满汉双语合璧地名,其中附加成分多为方位名词或形容词如:大卡伦:“大”是汉语卡伦”是满语,意为哨所大卡伦” 意为大的哨卡营子旧拨:“旧”为汉语词,“拨”为满语,意为房屋意为在旧哨卡 大房子处建的村庄三)专名为满语、附加成分和通名均为汉语的合璧地名 修饰满语专名的方位名词和形容词及通名部分采用汉语,形成“汉一满一汉”双语合璧形式的地名如:前八台沟:“前”和“沟”是汉语,“八台”是满语,意思是地台 子,地名含义为前边沟内的地台子村上月亮湾子:“上”和“湾子”是汉语,“月亮”是“岳乐”的转 音,意思是藏狗或狗头雕地名的含义是北边湾子内有狗头雕的村庄小槟榔沟:“小”和“沟”是汉语,“槟榔”是“毕拉”的音变,意思是河流地名含义是小的河沟五、结语 通过对承德多民族地区地名语源的考察,我们发现在民族融合的 历史背景下,必将触发语言的融合,而地名的历时演变仅仅是语 言变化层的累积,人口的迁徙和语主的嫗变是形成地名演变规律 的主要原因。

      从本文的语源考察可以发现承德地名的主要特点:1 •从共时平面看,汉语地名为主流,少数民族地名以添加汉语元 素为演化趋势,表现出多元化、融合性的特征2.从历时层面看, 最初居住人口的民族属性决定了地名的原始语源,但随着民族融 合的出现,地名朝着人口占多数的强势民族的语言属性演变,最 终形成语言替换或多语合璧地名的现状多民族地区地名的语源特点体现了地域的独特文化和历史发展 轨迹,保护并挖掘多语合璧地名对于提升地域文化品位、打造地 方文化品牌、促进城市发展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