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黛玉与湘夫人形象渊源 (2).docx
5页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期末论文第 6 页共 6 页 6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和一切优秀的传世经典一样, 《红楼梦》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成就,同时也是历代优秀作品不断积累的成果,其中的人物创作等等均受到之前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影响林黛玉的形象塑造上便和楚辞中湘夫人的联系尤为密切林黛玉的身世遭遇与湘夫人泪洒斑竹的悲剧命运的相似性,她潇湘妃子的称号暗示的她的结局和宿命,林黛玉和湘夫人的悲剧色彩的相符,这一切,都说明了林黛玉形象是与《湘君》 、 《湘夫人》中的湘水女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的,在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湘夫人形象是林黛玉的原型关键词:林黛玉 湘夫人 悲剧《红楼梦》是清代成书的长篇小说,以宝黛二者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封建社会的生活画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 《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传世经典,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峰,除了其深刻的内涵意蕴和思想深度之外,书中塑造出的众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是其持久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湘君》和《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以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姊妹篇,也称“二湘” ,大约创作于公元前 292 年至公元前 278 年之间。
《湘君》是祭祀湘水男神的歌词,表现了女神湘夫人思念湘君而不见的惆怅 《湘夫人》是祭祀湘水女神的歌词, “二湘”内容上相似,结构上相近,情节上相连,语气上相应,虽然独自成篇,实则浑然一体,二诗“无论从内容看,还是从结构看,都说明它原来是一篇从内容上说,它写的只是湘夫人一人的活动,描写的是一个悲剧爱情故事——湘夫人的相思痛苦、失恋的遭遇及其心理波折”①,两首诗都表现了愁思郁结,痴情怨怼的悲怨情感同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 《红楼梦》有着极高的价值和独特性,不论是构思安排、艺术手法还是遣词用句上,它都体现出作者曹雪芹的独有的创作风格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期末论文第 6 页共 6 页 6特色,有它的创新之处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 《红楼梦》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巨著,它在创作上也借鉴和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既是作者自身的创造,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累而独具特色的楚文化便是这积淀中的重要部分,曹雪芹“拟书底里”的脂砚斋作为《红楼梦》最早的接受者,曾在甲戌本第一回有眉批云:“阅其笔则是《庄子》 、 《离骚》之亚 ”,作者挚友敦诚《挽曹雪芹》中的“何处招魂赋楚蘅” ,这些都说明曹雪芹生前对楚文化的热爱。
另一方面,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借宝玉表明了其“远师楚人”的观点,又以骚体作全书诗词中最长的《芙蓉女儿诔》 ,也说明了楚辞这朵楚文化中的奇葩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之深这当中林黛玉这一形象,便与《湘君》 、 《湘夫人》密切相关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和湘夫人寻夫不得泪洒斑竹的悲剧命运的相似性,以及她潇湘妃子的称号暗示的她的结局和宿命,这一切,都说明了林黛玉形象是与《湘君》 、 《湘夫人》中的湘水女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的,在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湘夫人形象是林黛玉的原型众所周知,林黛玉的前身乃是由绛珠仙草脱化而成的绛珠仙子,绛珠草是得到神瑛侍者每日浇灌的甘露才得以久延岁月,最后修为女体,绛珠草是林黛玉的一个象征,暗示了她孤弱无依,体弱多病的特点但事实上,除了绛珠草,林黛玉还有另外一个象征:那就是竹子《红楼梦》的描写中,林黛玉住在潇湘馆里,而潇湘馆的院子中“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院中种有如此多的竹,这在大观园中是独一无二的竹子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人品高洁,刚直不阿,有气节,作者在潇湘馆中安置如此多的竹,固然是以竹来象征和表现林黛玉不为俗屈、高洁自守的性格,但同时,潇湘馆中丛丛翠竹也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湘妃竹的传说。
关于湘妃竹的由来,有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从《山海经·中山经》 “帝之二女居之”条下吴任臣引罗含《湘中记》日:“舜二妃死为湘水神,故日湘妃②,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湘水》云:“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③以及《后汉书·马融列传》李贤注云:“湘灵,舜妃,溺于湘水,为湘夫人也 ”④的记载来看,舜二妃便是湘夫人,在张华的《博物志》卷八《史补》中写道:“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⑤,而任昉的《述异记》上也记载着:“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期末论文第 6 页共 6 页 6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 ”⑥湘夫人泪洒斑竹的传说中的竹,与潇湘馆里的竹之间,是有关联的,这并非臆测,而是有事实依据的在《红楼梦》第三十四回里,林黛玉在宝玉送来的帕子上题诗,其中第三首就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的语句,显然林黛玉是在以二妃自比,而在第三十七回中,探春更是直接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 娥皇女英为舜洒泪湘江之畔,最后投水而亡,以古人的观点来看, “潇湘妃子”应该是个不祥的称号,林黛玉又是个平素敏感多疑的人,别人随意一句话她便可能感伤生气,可是当探春说出这番话,将这么一个不吉利的称号给了她时,林黛玉的反应却是“低了头,也不言语” ,显然她自身也是认同这个称号的,这是作者借此暗示黛玉这一形象的来源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潇湘馆中除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之外,还有一沟细水,而且这水沟很浅,水很少, “盘旋竹下而出” ,有水有竹,就使得林黛玉与湘夫人的形象更为相像了, 《湘夫人》中的“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与潇湘馆后来“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景象也十分相似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形象在某些方面的确是取自湘夫人的形象的《红楼梦》中,绛珠仙子之所以会选择从天上降入凡尘,并不是像神瑛侍者那样“凡心偶炽,意欲下凡” ,想到人间看看,来这万丈红尘中“受享”的,游于离恨天外的绛珠仙子, “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 ’”,由此而追随神瑛侍者来到人世,以一生眼泪来偿还浇灌之恩,所以黛玉的一生与泪都是紧密相连的,而在湘夫人的传说里,舜帝南巡不归,娥皇女英千里寻夫,得到的却是丈夫已经逝世的噩耗,于是两人“相与恸哭” ,泪洒落在竹上,这才成了斑竹。
没有泪水,便不会有湘妃竹,没有还泪之念,绛珠仙子也不会下凡,泪在这两个故事中都占有特殊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受《湘君》 、 《湘夫人》内容的启示,黛玉这一形象的灵魂、心迹是《湘君》 、 《湘夫人》中湘水女神神态情思的移嫁 《湘夫人》的开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便给全诗的悲剧结论定下了基调,这里的深秋景物秋风、木叶、湖水,共同组成了萧瑟悲凉、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屈原通过湘君想象中的湘夫人形象,生动显示出湘君那惆怅忧伤的情怀,娥皇、女英驭风飞临的形象使湘君的彷徨怅惘更感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期末论文第 6 页共 6 页 6染和启迪了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而洞庭、湘水那烟波微茫、竹林幽路的自然景象的加入,使得“二湘”在描写男女恋情的篇章中更显得哀怨凄婉、幽渺情深陈子展《楚辞直解》说《湘君》 、 《湘夫人》 “演出彼此偕老百年,永矢不渝之爱,最后不得一见之悲剧” ,也指出二诗爱情故事的悲剧性 《湘君》中表现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时“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久望湘君不至之后,湘夫人“横流涕兮潺驴,隐思君兮悱恻 ”湘夫人对湘君的疑信之意,怨慕之情跃然纸上,这与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信疑杂生又是多么相似,我们可以体会到林黛玉这一形象与《湘君》 、 《湘夫人》的关系。
林黛玉几乎是宝黛悲剧爱情故事中湘夫人的化身,二者神韵类绝而舜二妃泪洒斑竹,最后投水自尽的悲情结局,与林黛玉的为贾宝玉泪尽而逝也是十分契合的,不少学者也由此推论,林黛玉之死并非高鹗续书中所写的那样,是病逝于潇湘馆内,而是如湘夫人那样投水而死⑦舜之二妃生离死别的哀怨,湘水女神的思念忧愁,楚地幽男怨女的情恋,洞庭湘水秋风所引发的情思,都被曹雪芹统摄于黛玉这一形象之中湘夫人传说的悲剧结局也暗示了号为“潇湘妃子”的林黛玉的爱情的悲剧结局,注定了林黛玉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所以说,林黛玉的形象构思,和湘夫人的形象是紧密相关的,湘夫人是林黛玉形象的原型之一注释:①褚斌杰,楚辞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366②[清]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Z]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P721④ [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P1966⑤ [晋]张华,博物志[M],百子全书(七)[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⑥[梁]任昉,述异记:卷上[M],百子全书(七)[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⑦端木蕻良,林黛玉之死,红楼梦学刊,1993, (4)参考文献: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期末论文第 6 页共 6 页 6[1]冯其庸,八家评批红楼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2]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3]曾扬华,黛玉与妙玉,红楼人物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陈才训,宝黛染楚色 林贾影屈庄--论宝黛形象与楚文化的渊源关系,宁夏社会科学,2005,(2)[5]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6]陈建功名誉主编,傅光明主编,聆听大家谁解红楼味,[I]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7]胥惠民主编,20 世纪《红楼梦》研究综述,[I]辽宁:沈阳出版社,2008[8]端木蕻良,林黛玉之死,红楼梦学刊,1993, (4)[9]朱淡文,林黛玉形象探源[J],红楼梦学刊,1994, (1)[10]曲沐,红楼骚影——试论林黛玉与屈原之生死人性特征,贵州大学学报,1993, (3)[11]刘相雨,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论黛玉形象的文化情结,红楼梦学刊,1998,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