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魔幻与现实的交织.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豆浆
  • 文档编号:32038637
  • 上传时间:2018-02-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艺理论体系研究1魔幻与现实的交织浅析《百年孤独》的种族 环境 时代三要素美国韦伯·司各特在《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中指出:“使社会批评这种模式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 在丹纳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因此,我主要将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说,结合作品《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进行分析丹纳的《艺术哲学》实际上是丹纳在美术学校讲课的内容在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丹纳的目的在于揭露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的条件和规律所以,以上条件也就限定了艺术哲学不会是一部纯理论的作品,并且“他随时运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东西,以现代与古代作比较,以今人与古人作比较,使过去的历史显得格外生动,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其实, “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说最早也不是用来描述文学的,而是放在第四编《希腊的雕塑》这一部分中,是丹纳为了填补历史的空白而提出的概念或许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提出的这三要素说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 ,描述了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

      1982 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加西亚·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时的公告是这样形容的:“《百年孤独》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而最深刻的是,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因此,有必要首先综合的讲述下拉美大陆的情况一 历史背景自 16 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欧洲文化开始输入,拉美文化急剧向近现代转型,拉美文学理所当然地搭上文化转型的快车与近现代文学接轨,这种文化转型首先从人种的变化开始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欧洲白人,非洲黑人,印度、中国、日本等亚洲黄种人先后移民拉丁美洲新大陆随着各色人种通婚,后来纯种印第安人大约占 5%-10%,混血人占到 50%以上移民带来了东方文化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宗主国的基督教文化,印第安传统文化包括魔幻与现实的交织—浅析《百年孤独》的种族 环境 时代 三要素2阿兹台克文化、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奇布查文化,经受了剑与火的洗礼,跨越式向近现代转型殖民者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残酷地绞杀印第安文化,强行将基督教文化向整个美洲普及当初面对强势文化的逼攻,拉美人民进行过顽强抵抗,最终被迫选择了吸纳、借取强势文化的策略:“当一个群体或社会与一个更为强大的社会接触的时候,弱小的群体常常被迫从支配者群体那里获得文化要素。

      ”拉美对强势文化的吸纳、借取虽是被迫的,但既没有被征服,也没有被完全同化吸纳和借取的过程中,拉美人发现基督教“文化模子”和拉美“文化模子”有相互重叠的共同空间,尤其是基督教与印第安宗教在教义、仪式等方面有许多相同处,于是印第安人一方面接受基督教教义,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宗教和观念,这是“两种宗教相互趋向融合的最初的成果” 拉丁美洲传统文化先后同欧洲文化、亚洲文化、非洲文化长期冲突、碰撞、磨合的结果是孕育出了一种新质的“混合文化” (卡彭铁尔语) ,实现了文化转型:“印第安美洲的文化犹如一条彩虹,在这条彩虹中可以分辨出在这个印第安———非洲———拉丁美洲大陆国内同时并存着的七种文化的颜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亚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全面混血人的文化 ”文学艺术的转型没有经受宗教转型的剧烈阵痛,拉丁美洲对外来文学艺术尤其是欧洲近代文学思潮几乎是全盘接受纵然是独立运动的绵绵战火,也不曾减缓对文学艺术的接受范围和速度随拉美意识的增长,许多知识分子出于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跨洋过海,沐浴欧洲文化风雨欧洲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先后快速涌入拉丁美洲。

      此外,黑非洲的音乐舞蹈和大鼓,以及后来的前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在拉美大地产生了对应的文学形态二 《百年孤独》的三要素1 种族我们知道“种族”指一种天生的遗传性,指天生的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他们来到世界上,而且他们通常和人的气质结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在《艺术哲学》中,丹纳是结合地理环境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希腊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希腊人那种欢乐和活泼的本性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哲学》中,丹纳是分为种族、时代、制度三部分来论述的,这与种族、环境、时代并不尽相同如在制度一章中,他讲述了舞蹈,体育,宗教对希腊雕塑的影响,为了分析起见,就以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来讲文艺理论体系研究3(其实基础是相同的,只是归类不同,如宗教就可归于社会环境中) 那么,《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人,从种族上讲,拉丁美洲被称为一个人种的大熔炉最早的时候,这里居住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独特的拉丁美洲文化,比如玛雅文化,还有金字塔,太阳庙,刻在崖洞或沙漠上的神秘巨画,天文历盘以上这一切赋予了拉美一种神秘的气息这种例子在《百年孤独》中简直不胜枚举,马尔克斯的外祖母很会讲神话故事,因此,这一段童年的生活对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第十六章:“马贡多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的雨” ,这和圣经《洪水灭世》一章中,上帝为了惩罚日渐堕落的人类,决定发洪水,将除了诺亚方舟之外的一切都淹没是一致的还有飞毯,源于阿拉伯神话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原型的神秘事件俏姑娘雷梅苔丝升天,天上下黄花雨,奥雷良诺死的时候血迹拐到乌苏拉那里报讯还有那最终导致马贡多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的百年预言当然,如果《百年孤独》仅仅具有魔幻性,是吸引不了大众的,马尔克斯在作品中想表现的不仅仅是这些旧世文明,还有拉丁美洲的种族特性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种弥漫于作品中的愚昧和落后其实,历史的进程是给了马贡多机会的,现代文明在这里开始萌芽,可是他们的精神与思维中都具有一种民族性的自恋他们保守落后、不思进取,在自己的传统文化里迷恋着过去,并且相信会有着同样的未来在等着他们如久负盛名的美洲印第安人文明,毫无疑问应该归功于拉美原始居民的创造而这种古老的文明如同其他几大文明一样,最终只能在自己编造的文化传统中迷恋自身,受其羁绊,无法自拔马贡多则是这种印第安文明的代表百年孤独》中,面对五花八门的现代文明,马贡多并未为此动心,他们始终坚持着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生产方式到文章最后,吉卜赛人再一次来到马贡多,表演着早在百年前为马贡多人大为震惊的小把戏,可此时的马贡多人照样为此惊讶不己。

      时间已过百年,可马贡多人民的愚昧与落后并未随着时间而有任何改变这种潜意识下的民族意识的自在状态也就隐喻性地预示着民族的最终毁灭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说:“与其说马贡多是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状态便是孤独这也是拉美民族所共有的特性在《百年孤独》中,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尽管外形、个性不同,但孤独的精神却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诚如小说中写道:“布恩蒂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 ”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魔幻与现实的交织—浅析《百年孤独》的种族 环境 时代 三要素4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认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终以失败告终比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霍基·阿卡迪奥,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

      ”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他迷恋炼金试验,最后发了疯,被捆在栗树下,在风雨之中孤独地死去;对于乌苏拉来说,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奥雷连诺生性孤僻,起义失败后,终日在屋里做小金鱼,做了又化,化了又做,无休无止,在孤独中消磨时光度过余生 阿玛兰塔日缝夜拆裹尸布等待末曰的到来孤独也是小说的意蕴所在,整部小说围绕着孤独开始,又在孤独中结束时间在循环,马贡多人的孤独也在时代循环着最终,马贡多被一阵飓风刮走,并从地球上消失,这才使得孤独有了一个终结 过去的毁灭,才有新生的希望马尔克斯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曾气宇轩昂地宣布:” 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终将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这是作家对自己所生长的那片土地人民的信赖,也是作者对拉丁美洲未来的美好憧憬2 环境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在内的物质环境,以及产生精神影响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等首先是地理环境赤道横贯拉丁美洲中部,这里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这种气候造就了安第斯山区和亚马孙流域的大片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着拉丁美洲 44%的土地在 《百年孤独》中,地理景观也有所体现开篇,老布恩地亚开拓新土地时,就迷失在一个有着金刚鹦鹉的森林里。

      原本这种气候下的人们,应该是豪放,热情,充满对生活的热情的然而实际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美好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开发最晚的地区之一,哥伦比亚近百年来始终处于封闭,落后,贫困和保守的“孤独”的境地在《百年孤独》中,就在第一章提到的面对行刑队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就进行过 32 次起义,但是都失败了这是一个循环从大处来讲,马贡多从无到有,再到从有到无布恩地亚家族从第一个带猪尾巴的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带着猪尾巴的孩子再出声,又是一个大大的循环这恰恰代表了拉丁美洲永远无法摆脱的贫困,落后,从1830 到 1970 年间,哥伦比亚就爆发了二十多次内战,即使独立后,在很长时期,各国虽然在经济上摆脱了葡萄牙,西班牙殖民主义束缚,却又陷入了对欧洲和北美殖民主义的附属和依赖中,马尔克斯将此种种都“写入”了《百年孤文艺理论体系研究5独》 ,因此,百年孤独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在作品中,虚构的马贡多小镇其实就是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缩影马贡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马贡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幸福的村庄” ,此时的马贡多还处于原始状态,纯朴的马贡多人在愚昧、落后和与世隔绝中繁衍生息这时候的观贡多是落后的、闭塞的,一切尚未异化,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接受外界文明,孤独非但没有被打破,反倒有增无减,甚至连冰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颇似 19 世纪前后闭塞落后的哥伦比亚;第二阶段马贡多卷入了战争,党派纷争和内战烽火彻底打破了马贡多平静的生活面对战争,马贡多更加孤独和无助了保守党政府军入驻马贡多,他们凶残嗜血,滥杀无辜 奥雷良诺率众反抗,投入自由军的行列,他一共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这是对哥伦比亚从 1830 年到 19 世纪末的近 70 年间的几十次内战的反映独立共和,人们还是过着战火连连、流离失所的生活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人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不觉悟都被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这些很像内战动乱时期的哥伦比亚;第三阶段的马贡多变成了一个被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的香蕉园,殖民统治和香蕉热都在这个时候盛行这时候的马贡多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自身文化在一点一点地走向异化,前所未有的孤独充斥着这片土地19 世纪末,美国侵略拉丁美洲,在拉美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殖民者的掠夺、屠杀使拉美坠入了痛苦的深渊,它变得更加不自由,更加贫困他们还带来许多危害社会的东西:妓女、酒鬼、赌徒,使原本单纯的马贡多人们卷入了现代文明的肮脏中 殖民地统治者屠杀罢工的工人,把他们的尸体运到海里扔掉这些都象征着外国殖民统治和垄断资本对哥伦比亚的侵入和破坏。

      3 时代从时代来讲,丹纳的时代,包括时代的精神意思,政治文化等等统称为精神的契合丹纳认为,古人比现代人朴素,因为那个时候的文明处于一种简单的状态,就像从单细胞生物到人一般现代的我们要复杂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