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浑《咸阳城东楼》的全诗翻译赏析.docx
10页许浑《咸阳城东楼》的全诗翻译赏析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⑴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今属陕西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 ⑶“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1-2]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特别腐败,农夫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赏析: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特别腐败,农夫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家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尽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说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那么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阔,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消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黄昏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忽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缘由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清楚;“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譬如重大事务发生前的惊慌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仍旧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改变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终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从前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那么示意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给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表达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索景新颖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赏析二: 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首句 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的满怀愁肠忧情一上说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那么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阔巧用数字,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以下五句全写勾起愁肠的晚眺之景—— 激发诗人万里愁的触媒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写诗人晚眺的第一景诗人凭栏远眺 ,一片蒹葭杨柳杂乱丛生,像是凄凉的沙洲汀洲多为江南水滨之景,联系诗人诞生的润州泽国水乡,可触摸到诗人的思乡之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 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 ,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忽然沐浴在凄风之中凄风苦雨,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缘由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二句,那么是从空间领域的下端状摹景物 山雨将到鸟雀仓惶,秋蝉悲鸣,此时,只有秦汉两代的深宫禁苑才是千古兴亡的见证秦汉兴亡之事,更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结尾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系感慨之词,是说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秦汉旧地如今只剩下由西而东消逝的渭水了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 ,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一个流字那么示意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这首诗歌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妙合无限,互藏其宅全诗原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给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加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另外,诗人擅长思索 ,靠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入诗,铸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富于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 思索题: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那么交待因何而愁 2,用云、日、风、雨层层推动,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画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赏析三: 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
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同为晚唐诗人的李义山,有一首《安定城楼》,与许丁卯这篇,不但题似,而且体同〔七律〕,韵同〔尤部〕,这还不算,再看李诗头两句:“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这实在是巧极了,都用“高城”,都用杨柳,都用“汀洲”然而,一比之下,他们的笔调,他们的情怀,就不一样了义山一个“迢递”,一个“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个“一上”,一个“万里”,端推意远神超多见风流,意远兼怀气场 “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这正是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而取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万里之愁,其意何在呢?诗人笔下清楚逗露──“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似焉而已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之为汀洲不行?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尽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盖蒹葭秋水,杨柳河桥,本皆与怀人伤别有连愁怀无际,有由来矣 以上单说句意假设从诗的韵调丰采而言,如彼一个起句之下,著此“蒹葭杨柳似汀洲”七个字,正是“无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再从笔法看,他起句将笔一纵,出口万里,随后马上将笔一收,回到目前万里之遥,从何写起?一笔挽回,且写眼中所见,潇潇洒洒,全不呆滞,而笔中又自有万里在仿批点家一句:此开合擒纵之法也 话说诗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慨然,──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那一轮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溪山,──不一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据诗人自己在句下注明:“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形势了然却说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一阵凉风,吹来城上,忽然吹得那城楼更加空空落落,萧然凛然诗人靠着“生活经历”,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燃眉之急了 风光迁动,心情变改,捕获在那一联两句中使后来的读者,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遂为不朽之名作何必崇高巨丽,要在写境传神令人心折的是,他把“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地清楚,如此地自然,如此地流淌,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令人并无一丝一毫的“合掌”之感,──也并无组织经营、举鼎绝膑之态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动一层,井然不紊;然而在“艺术感觉”上,那么又清楚象是错错落落,“参差”有致。
起”之与“沉”,当句自为比照,而“满”之一字本身亦兼虚实之趣──曰“风满”,而实空无一物也;曰空空落落,而益显其愁之“满楼”也日”“风”两处,音调小拗,取其峭拔,此为诗人喜用之句格 那么,风雨将至,“形势逼人”,诗人是“此境凛乎不行久留”,赶快下楼匆忙回府了呢?还是怎么?看来,他未被天时之变“吓跑”,仍旧登临纵目,独倚危栏 何以知之?你只看它两点自明:前一联,虽然写得声色如新,气场兼备,却要体会那个箭已在弦,“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意趣诗人只说“欲”来,笔下精神,全在虚处而下一联,鸟不平芜,蝉吟高树,其神情意态,何等自由悠然,哪里是什么“暴风雨”的问题? 讲到此处,不禁想起,那不知名氏的一首千古绝唱《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诗人许浑,也正是在西风残照里,因见汉阙秦陵之类而引起了感怀 咸阳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翻如凭吊万里”之愁乎?“万古”之愁乎? 行人者谁?过客也可泛指古往今来是处征人游子,当然也可包括自家在内其曰莫问,其意却正是欲问,要问,而且“问”了多时了,正是说他所感者深矣! “故国东来渭水流”,大意是说,我闻咸阳古地名城者久矣,今日东来,至此一览──而所见无几,唯“西风吹渭水”,系人感慨矣。
结句可谓神完气足气足,不是气尽,当然也不是语尽意尽此一句,正使全篇有“状难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