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9338331
  • 上传时间:2021-11-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摘要: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儒家主要是一种政 治哲学,其目的在于限制王权的膨胀和保障社会的和谐然 而,此种崇高的学说由于其内在学理的悖论,从而使荚好的 理想非但难以实现,而且还是专制主义的政治传统得以长期 延续的根本原因关键词:儒家:政治哲学;悖论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但孔子的思想则主要来自周公 与其说儒家始于孔子,毋宁说儒之思想发端于周公从周公至现代新儒家,历经三千余年其间的发展与变 化,现代学者或判为三期,或判为四期愚以为,三千年的儒 学,虽有阶段性的变化,但其宗旨与思想模式(或曰思想语 法)则是始终如一的:宗旨为”治国平天下”,思想模式则为, 内圣外王”从此意义上说,儒学本质上是一门外王之学,致 思的重点在政治哲学虽然唐宋以后有所歧出,强调心性修 为,尤以陆王为甚,但儒之主脉在人世与经世,则应是不争的 历史事实从逻辑上看,似乎“内圣”是前提与动因,“外 王”只是,内圣”的结果殊不知,在儒家特定的思想语法 中,前提与动因恰恰是“外王”,“内圣”不过是达成“外 王的手段从世界历史上看,其他民族在,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哲 学或宗教,如佛教,早期基督教乃至希腊哲学,皆为普世性的, 论及人的问题,亦大多指涉抽象层面的人之命运以及生命意 义问题。

      惟有中国的儒家(或曰儒教)从产生之日起,既不发 问自然,亦非叩问人生,而是专注于政治哲学,将治国平天下 作为其最高的也是其惟一的理想何以如此?原因便在于:从周公时代开始,中国的汉民族便面临着 世界其他民族所不曾面临的几个棘手问题这就是:(一)王权的合理性证明周以前,中国为部落社会,是时的政治,无论是部落内部 还是部落之间奉行的基本上是丛林法则,胜者为王,以力 服人而“小邦周”取代“大邦殷”之后,周公首先考虑到 的是,在如此一个大国,再不能以丛林原則作为国家政治的 圭桌,否则必将是国无宁日,天下大乱但问题是,天子只有 一人,朝廷只有一个,况且天子的特权乃是任何贵族阶层都 不可比的所以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张三而非李四坐在王位 上,道理何在,根据何在?既然不按胜者为王的丛林原则那 么除此之外,是否还能为张三之权位找到一个更有说服力的 根据?(二)用文化秩序规范政治秩序周公为王权合理性所找到的答案,便是一个“德”字 此前为胜者为王,以力服人,而现在则是有德者王,以德服 人德”虽为王者之德,但“德”之体现,则在天命与民意 二者故周公要求统治者必做三件事,即“敬德”、”敬天”、 “保民”,这三者既是周公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后世 儒者与历代统治者的政治信条,并由此而演化一套既政治又 人文的体系化的学说,其用意乃是建立一种以“王道”理想 为核心价值的文化秩序以规范现实的政治秩序。

      具体言之 则是:以民本压官本与君本;以天压人;以圣王压俗王,以先 王压今王三)民本主义关怀虽然在周公那里有“保民”的要求,但相对统治者,人 民毕竟处于弱势,是为随时可以搜刮的群体然而在周公乃 至后儒的思想里,人民又是不可小视的道理是:王权来自 天命,而天命源自民意如果民怨鼎沸,上达皇天,天会代表 民意而剔夺君王的权位君与民与官与民始终是矛 盾的社会财富总是处于相对一定的状况倘若以民为本, 官府和朝廷就必须戒奢禁欲;倘若为官为君者穷奢极欲人 民便只能饥寒交廹,甚或铤而走险,而且满有道理,即,替天 行道”,正是这一矛盾难以解决,致以历代儒生无不把“民 为邦本”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核心内容在中国特有的文明结构和政治传统中,儒家上述的三个 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无疑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试想一下,三千 余年,尤其是秦汉以后,如果没有儒家这样一套政治哲学,中 国历史会是何种面目然而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世界,喜剧与 悲剧往往交织在一起,美好的愿望与词章常常掩盖着如渊的 灾难具体言之则是:儒家政治哲学就其学理而言,有着诸 多的悖论,且由之而使其政治理想不免落空,甚至朝着其反 面而发展可叹的更是,这诸多悖论,不仅古人意识不到,就 连今人亦鲜有识者。

      一、有德者王与王者有德“有德者王”语孟子)中,类似的表述可谓比比皆是 孟子的这一思想并非他的独创,而是接着孔子和周公的话头 讲的不同的只是,相比于周孔,孟子说得更多更系统罢 了前文己述,周公以“敬德”、“敬天”、“保民”三个概念 为核心而创立的政治哲学,主要目的便是论证王权的合中, 周公反复申述一个“德”字同王权兴亡之关系在他看来, 殷灭而周兴,不在武力的强弱,而在有德与无德夏也好,殷 也好,皆因“惟不敬其德,乃早坠其命”由此,周公提出了 与后来孟子“有德者王”、“惟仁者宜在高位”极其相似的 命题,即“惟王位在德元”孔子虽然鲜言革命,但在王权之合理性问题上,思路同周公乃至后来的孟子没有两样所 谓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者正 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同样是“有德者王”的意思从周公至孟子这一 “有德者王”的思想,直接为后儒所 继承,亦为历代的统治者所乐道所谓”真命天子”、“圣王 明君”等说法,都是从“有德者王”的意义上而言的应予肯定的是,在传统的政治结构中,君王至高无上,随 时都可胡作非为,“有德者王”之命题对于君王言动举止, 无疑具有一定的警戒作用就一般意义而言,对俗世君王的 限制,一是靠制度,二是靠宗教。

      而在中国,自古就没有“以 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设置:宗教虽有之,但佛道都是在中 国政治模式与政治理念已成传统之后才有的,更何况这两家 除个别人物以谋利禄而亲近王权外,皆对政治不感兴趣 “天”虽带有宗教色彩,且直接同王权的合理性问题联系在 一起,但对君王的具体行为,“天”是干预不了的道理很 简单;在“天”之威慑与世俗王权之特权之间,任何人都会 选择后者只是在坐稳了王位之后,才对天下百姓说,其王 位乃天之所予,天命不可违在这一点上,西方基督教则大 为不同它对王权的限制既是观念上的(“上帝面前人人平 等”、“人皆有罪性”、,日月说”等等),又是制度上的,任何 世俗君王都须教皇加冕,才具有合理性,神权永远高于王权 也就是说,在中国,无论是证明王权合理性,还是限制君王的昏庸、贪婪与恶政,惟一可借助的只能是一个“德”字,一 个“有德者王”的命题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然而“有德者王”这一命题,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传统, 最容易朝其反面而发展具体说,”有德者王”只是应然的, 而实然的历史事实却是“王者有德”,而且这后者还是前者 的必然转化我们知道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权更替,不是宫 廷政变,就是马上打天下的结果这两种方式都是暴烈的, 充满着阴谋与血腥,的多是以力服人,以谋取胜,而不是以德服人。

      但是这 些血与火,阴谋与罪恶的权力斗争,又无不在“替天行道”的口号下进行的,以正义的名义干着罪恶的勾当一旦得逞, 造反领袖或政变头目,亦无不一身辉煌,道德化身,真命天于 因为按照“有德者王”的逻辑,如果这些新兴的君王不是道 德高尚,顺天应人,那么他们的“革命”或政变便不会成功, 自然也就做不了王反过来说,他们现在夺得了政权,坐上 了王位,只能说明他们是得民心得天意的真命天子刘邦的 发迹最能说明这一点根据当朝人写当朝史的司马迁保守 的描述,刘邦纯系一无赖,而且文不能词章,武不会刀枪,然 而在楚汉战争中,却打败了既有义道又有勇力的项羽,建立 了汉王朝对于胜利,就连刘邦自己也想不明白:我刘邦何 德何能,在这群雄逐鹿的乱世,笑到最后竟是自己他怕群 臣不服,怕天下人怀疑他的王权合理性,号召文武官员为他 的成功寻找根据朝中有一名叫陆贾的儒生,根据儒家,有 德者王”的原理,轻易地往刘邦身上一套,便写出了(新语) 十二篇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是:“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 义为本故尊于位而无德者绌,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 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意思是说,你刘邦虽然贫贱,但你 道德第一,自然也就理当为王很显然,“有德者王”实乃一强者逻辑,类似于黑格尔 的“凡是现实的便是合理的”。

      此种逻辑落实于现实的政治 行为,结果必然是以力服人,胜者为王道理同样简单:既然 有德者方可为王,那么人们在谋取权力的斗争中,只要打 出”替天行道”、“恭行天之罚”之类的道德旗号就可以了, 而不必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因为按照“有德者王” 的逻辑,即便无德,但一旦政权在手,做了君王,自然便成了 “有德者”因此,他们为了谋取最高权位,往往是不惜手段 之残忍与卑劣的由“有德者王”到“王者有德”之转换,给中国历史带 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有:一、消解了社会 的批判精神,使人们错以为新兴的统治者都是民心所向天意 所归的圣贤人物二、鼓励臣民造反,而这也是在世界历史 上,中国的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规模最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周期性的恶性动荡每一新兴的王朝都是在“有德者 王”的旗号下建立起来的,但却又必然地灭亡于这一旗号之 下四、极大地曲解了一部中国历史因为按照,有德者 王”的逻辑,为了说明王权的合理性,几乎每一个新兴的王 朝都要将历史作极端的二分法,即把前朝说得极其的黑暗与 万恶,而把自己的新王朝描绘成如何的美善与光明二、以道压势与道势一体先秦儒家同其他诸子一样,极其重视一个“道”字不 过在他们这里,“道”的张扬并非出于本体论或宇宙论的考 虑,而是出于政治伦理的需要,确切说是想用一个“道”字 来规范为政者的施政行为,即“以道压势”,或如近人余英 时所言:“以文化秩序规范政治秩序”。

      由于“道”之意义在政治领域,所以先秦儒家无不把 “道”的地位置于王权之上孟子的一段话最能反映此时 士阶层的普通看法:,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 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孔子说:“道不合,不与 为谋”这不仅是他的为人准则,也是他的道势关系上的基 本立场他周游列国屡屡不能得志,并非他的才智有限, 而是他所尊崇的道不为诸侯国君所理解也就是说,孔于是 不愿屈道而求官的,他的“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 种种说法,皆可说明在他的心目中,道是高于一切的,为之甚 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曾子和孟子才会有“死而后 己”、“以身殉道”的豪言壮语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家道尊于势的理念,直接为后儒所继 承,并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正因为他们 两千多年来一直尊奉着道尊于势的理念,所以他们才会有” 志于道”的理想,才会右“王者师”的自我定位在他们自 己看来,”道”虽是先王之道,但自己却是道的匣者,道的“ 肉身载体”,如同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是上帝的肉身载体 一样这样一种理念,无疑使他们显得崇高,但同时亦使他 们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而显得非常难堪。

      无可否定,在战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确体面过一阵 子,尤以稷下学派的盛期为典型当时,各诸侯国君大多将 其作“王者师”看待,且给予优厚的待遇孟子的一生,最 能说明这一点他周游列国,,后车救十乘”,“从者数百人, 以传食于渚侯”但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把诸侯国君放在眼 里,并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而且在那时候, 国君们非但能够宽忍士人的倨傲不敬,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 的事情但是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这段时光毕竟只是昙 花一现,只是一段美好的记忆他们在这一时期的风光与体 面主要取决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一旦这一历史环境 不复存在,他们的处境也就江河日下了但问题的另一面是, 虽然秦汉以后,政治环境愈是恶劣,但他们并未放弃道尊于势的信念而且情况还恰恰是,政治环境愈是恶劣,他们社 会关怀意识愈是强烈,愈是感到诅尊于势之必要由之而决 定着在道与势之关系问题上,他们是不可能将其解决好的 或者更准确地说,从主观上,他们希望道尊于势,甚至以道压 势但由于他们实际的社会身份和对道的政治伦理化的理 解,又从客观上导致了以道助势乃至助纣为虐的结果缘由 是: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