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学史第三编.ppt.Convertor.doc
12页第三编德国古典哲学古典与纯粹古典(classic)是指由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被认为正宗或典范的东西 它具有结构严谨、讲究逻辑性等特点相对于“现代”而言,是过去那个时代哲学的最高阶段纯粹:用理性去追求精神上的纯粹、唯一,即理性地追求极致的“精度” 要批判的是非纯粹的、非唯一的、非理性的、非理想的或非进步的东西这就是“德国的纯粹” 希腊精神、罗马思维、英国保守、法国浪漫、德国纯粹、美国实用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指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由康德开辟,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完成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总 论一、德国古典哲学的特点形式上较为保守,内容上却较为丰富和深刻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德国尽管在政治、经济领域极其落后,却走在文化领域的最前列这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莫扎特、贝多芬、莱辛、歌德、席勒、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先天营养不足——资本主义发展慢,资产阶级形成迟2、后天营养丰富第一,英法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第二,18 世纪到 19 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也为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新的营养。
第三,英法哲学也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三、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1、反对神本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发展线索2、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思想发展线索3、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及向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转化第六章康德的批判哲学第一节康德的生平、著作及哲学的发展阶段“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墓碑铭文“人为自然界立法” (“哥白尼式的革命” )“人为自己立法” “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 、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Immanuel Kant,1724——1804一、康徳的生平及思想渊源在康德批判哲学形成过程中,有两个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休谟和卢梭康德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的独断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了一个不同的方向 ”“普鲁士人休谟”和“苏格兰人康德”的戏称康德说,我过去认为惟有有知识能够造福于人类,所以我以有知识为荣,鄙视那些无知的人们。
是卢梭纠正了我的偏见,教会了我尊重人从卢梭那儿,康德意识到,是道德而不是知识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完全可以是有德性的二、康德哲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和著作康德哲学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两个阶段以 1770 年康德的求职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为分界线,再此之前叫批判时期,在此之后叫批判时期前批判时期 :主要成果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说上:潮汐假说和星云假说 批判时期 : 成果主要是他的三大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 、 《实践理性批判》 、 《判断力批判》 三、康德批判哲学的两个前提问题1、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逻辑判断分为两大类:先天分析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先天分析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都不能通向科学真理,那如何来解释和保证科学真理呢? 康德精通自然科学,对科学的客观性、普遍性深信不疑,而科学命题又都是综合判断,那它们的普遍必然性从何而来?只能来自先天、先验,即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走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陷入困境之时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这种判断建立在主体认识要符合客体对象的思维框架上。
康德主张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就必须证明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有效性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突发奇想:既然当年的哥白尼可以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设想不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从而提出了“日心说” ,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这个思路考察知识问题呢?换言之,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让对象符合认识,即符合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主体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得到证明这就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其核心是知识与 对象之间关系的颠倒,不是主体围绕着客体转,而是客体围绕着主体转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是指一种以先天的形式(时间空间、范畴等)和后天的质料(感觉经验)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逻辑判断,这种判断既具有普遍必然性(靠先天形式来保证) ,又增加了新知识(凭借经验材料) ,它是通向科学真理的正确道路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要研究的就是认识之所以可能的一切先验的条件、根源和形式他的先验感性论回答了数学、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他的先验分析论回答了形而上学如何可能2、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
康徳把统一的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认为物自体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是认识的彼岸,人们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世界 ◇现象有三层含义:◆现象是认识的经验对象,是数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现象是认识的范围和界限人不能奢望去认识现象之外的东西现象世界是可认识的,物之体不可认识◇物自体:◆物自体是现象的客观基础是感觉经验的来源◆是认识无法到达的,是认识的界限只能思之不能知之的对象第二节《纯粹理性的批判》——认识论《纯粹理性的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绪论 先验要素论 先验方法论 先验感觉论 (感性学说 )先验逻辑 先验分析论(知性)先验辩证论(理性)概念论 原理论 一、关于感性的学说 时空观康徳认识论的基本观念,那就是物自体提供感性材料,主体自我提供认识形式感性认识、知性认识都是如此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提供经验的感觉材料→质料另一方面,我们人具有整理这些感性材料的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时空感性认识就是这两者相结合没有后面的感性材料(质料) ,纯粹的时空直观形式也无法存在;没有前面的先验的时空直观形式,感性材料也只是一堆混杂,毫无意义,不能产生任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非要这两者相结合 为什么人们先验的感觉认识形式只有时空这两种呢?康徳说,这无法解答。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时空有其独立自存的实在性,能够脱离物质独立存在,时空是永恒的,无限的按照牛顿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毁灭了,时空照样存在这样时空就好象上帝本身了牛顿当然承认这一点 康徳认为这是神学家纠缠不清的问题,这种既无限又永恒的时空实在是一种虚构但这种时空观也有其优点,它有无处不在的普遍必然性质,可以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莱布尼茨把时空归结为事物关系的模糊表象,认为时空是关于事物关系的表象,离不开经验对象这样有关空间的科学比如几何学便完全来自经验的概括,只具有经验的相对有效性,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几何学便不可靠了但莱布尼茨重视时空与感性的关系,指出它不是实体而是关系的表象,这又是优点 康徳长期以来摇摆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企图调和他们,几经反复才提出时空是人们先验的感性直观形式时空不能来自经验,而是一切感性经验的前提条件,但它又不能独立自存,离不开感性经验 康徳对此做了一系列的阐明,分为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形而上学的阐明是要证明时空不是经验,而是先验的,阐明它的形而上学本质所谓先验阐明是要证明时空应用于经验时为何具有普遍必然的客观有效性,证明比较繁琐 康德的时空观◆时空是先验形式,不是来自经验,是人人皆知都具有的主观方面的条件,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但又与感性经验相联系。
具有客观性◆时空是感性直观,不是知性的概念◆时空不是物自体的存在形式,只是现象界的存在形式这里我们看到,康徳在时空观上暴露了明显的二元论特征,他一方面强调时空是人们的先验直观形式,另一方面又强调如果脱离外物提供的感性材料便毫无意义,它们并不能独立于感性材料之先,时空是主观的形式,但又具有客观的普遍必然性康徳用他的时空观来解释数学,说明数学如何可能数学不是逻辑,它与感性有关时空是构成数学的基础,所有数学知识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根源于人们心中的时空观念的先天性,正因为时空观念是先天的,如:5+7=1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才具有普遍性,这些自明公理不是由经验归纳而来,而是先验直观的结果不难看出,康德时空观和数学观的认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们头脑中的时空观念乃是客观事物时空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长期的、反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而人们头脑中的时空观念一旦形成,人们就可以运用它们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时空关系 从实践经验中形成时空观念,与运用时空观念去分析、观察客观事物的时空关系,这是一个完整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人们正是在这两个阶段的不断交替中,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间时空关系的理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
康德的错误在于他只抓住了后一阶段,完全抹杀了前一阶段,把时空看作是完全主观的东西,陷入唯心主义 二、关于知性的学说 范畴说所谓知性是指人们运用先天的知性范畴加工整理个别的、零碎的、缺乏联系的感性印象而形成科学知识的一种能力 在康德看来,通过感性直观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感性对象是孤零零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人们只有用心中的先天具有的知性范畴去思维对象,才使感性对象之间有了联系,带上了规律性 “人为自然界立法”知性活动就是运用先天知性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整理的过程知性范畴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的反映,而是人们头脑中具有的先天形式,自然界的因果性、规律性是人给予的,所以“人为自然界立法” 这样一来,人的认识过程不是反映事物的过程,而是人们向客观事物强加规律的过程,这突出了人的能动性,但它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康德的范畴表量的范畴:统一、多数、总体质的范畴:实在、否定、限制关系范畴:实体和属性、原因和结果、相互性模态范畴: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存在性和不存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三、关于理性学说康德所说的理性是指人心中具有一种要求把握绝对知识的能力,即把握物自体的能力它是比知性更高一级的认识。
康德认为,人们通过感性、知性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说明在现象世界里,一切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绝对、无条件的东西而理性却要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这在现象世界没有,理性要这么做,就意味着必须离开经验,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物自体世界但理性本身又没有自己的认识工具,只能请知性范畴帮忙,知性范畴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应用于现象世界,如果理性硬要知性去担当它所不能担当的任务,超越现象世界去规定自在之物,那就必然陷入谬误和自相矛盾之中为此,康德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正题:世界上存在着绝对的自由 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受因果必然性制约,没有自由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不可分的部分组成的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可分的部分组成的正题: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者反题:世界上不存在着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者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自相矛盾的呢?在康德看来,问题在于双方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混淆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界限,超越经验,胡乱使用了知性范畴这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完成不了自己提出的任务,世界作为自在之物本身究竟怎样,在理性上同样是不可知的。
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中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成分首先,它在客观上暴露了 17、18 世纪流行的孤立、静止、片面观点的缺陷 其次,二律背反学说不自觉地揭露了认识过程的矛盾 第三节 《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原理论实践理性方法论实践理性分析论实践理性辨证论道德律令善恶概念道德情感道德教育二律背反和至善实践理性批判比较康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