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十国山水四大家.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五代十国山水四大家山水四大家NO.1荆 浩 荆浩:后梁画家,开创了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吸收唐代阅历,求真求似,多以全境式描绘北方的崇山峻岭,壮阔宏伟《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风光,构造严密、气概伟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微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确实具有不凡神韵和个性格调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山水四大家NO.2关 仝 关仝:后梁到北宋的画家,早年师法荆浩,画风笔简,气壮意长,主要以秦岭,华山的大山巨壑为描绘对象,在北宋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概宏伟,深谷云林处躲藏古寺,近处那么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其用笔简劲老辣,富有节奏感,所谓以书入画也山石先勾画后皴擦,用的是点子皴或短条子皴,笔法缜密,然后用淡墨层层渍染,故显得凝重硬朗.这与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的圆柔迥然不同。
据载,明代书画家王铎在这幅画背边留下题识:关仝画多淋漓博大,旁假设无人,此帧精严,步骤打量 《山溪待渡图》带有鲜亮的北方特色先以水墨淡色勾绘圾垅,风阜、峦岭,再细染矗立的主峰,直泻的飞瀑,山下烟林掩映的古刹柴关,更增强了画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画越发丰满生动巍峰屹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 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概堂堂, 景意幽深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 山作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全图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来表现,笔力**,用墨厚重,染晕次甚多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像,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像,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林秋树,涧水悬瀑蜿蜒而下,气概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山水四大家NO.3董 源 董源:南唐山水画家,山水以描写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峦丘陵,风雨明晦的风光为主,格调平淡天真,用笔细长圆润,喜用苔点和披麻皴。
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含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亮,刻画入微,为沉寂幽深的山林增强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格调,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画家在这件幅阔,近于正方形的立轴上,采纳平远的构图:从画面右下的近景开场,将土坡由下向上层层迭架,与中景的峰峦连成一脉而山的两侧,右为山坳谷地,有小径通往前方;左为蜿蜒曲折的河流,切割左右两边的矮丘、沙洲或坡陀,向来延长至画面上方的远景,全幅呈现江南一带平远旷阔的景观 五代时,青绿山水受到水墨山水迅速进展的影响,有逐渐衰微的现象董源是少数延续这类传统的画家《龙宿郊民图》为一幅设色作品,墨成之后,先以赭石打底,山脚、石脚所见浅绛色即是,上方再用石青、石绿罩染,通幅色彩艳丽、风光华丽 在石青、石绿和赭石等矿物颜料下,可清晰见到水墨的痕迹。
画家以长披麻皴描绘土山疏松的质理,画树干和枝叶那么用浓墨勾画、点染,增加苍茫浑厚的气息丰盛的笔触改变,混合着古雅的设色,这一类格调,对徽宗画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显然的影响 本幅所绘的山川风貌,不作重峦絶壁、崭絶峥嵘之势,而是浑圆秀润的优美景致山顶多矾头,点缀**的苔点;林木郁苍、劲挺,富有生意,这些皆是典型的董源格调此外,峰顶留白,祇以石绿和赭石敷染,乃是以颜色捕捉自然之景,如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逺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图绘宝鉴》记载董源画:人物多用青红衣,人面亦用粉素,在这幅作品可得到印证河岸旁,有两船相连,数十人连臂作歌舞状,船头、岸上数人击鼓;山麓间有人家张灯于树,山舍村屋前见十余人来往,互相作揖,显示一派升平快乐、节庆娱庆的氛围 此图写江南夏景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长,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呈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 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一致,画幅高度亦一样,因此有的鉴赏家认为二者为一卷,后来被人分割,中间有缺损,因此不能连贯。
本图无款印,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此图以立幅构图表现山野水滨的隐居环境,上端绘崇山峻岭,屹立的山口间露出一股溪流曲折而下,山涧又有流泉飞瀑在山脚下会聚,山麓筑有竹禽茅舍,岸边水榭中高士闲坐此画以墨色染出山石体面,溪水波纹以细笔画出,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很少见此画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钤有天水赵氏及柯九思印,及近人张大千、张善孖诸藏印 此图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画下方近处以重墨擦染沙岸,细笔勾出芦荻,画面中部陂陀上寒林丛中露出村舍板桥,远方溪水对岸也绘有山丘村舍,再远处溪岸重重,延长至画外,以湿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无际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风景画幅右上钤有宣文阁宝大印,可知在元代曾为内府收藏,诗堂上有魏府收藏董元画天下第一,董其昌鉴定题识 山水四大家NO.4巨 然 巨然:南唐、北宋山水画家,僧人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爱慕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进展有极大影响 此图无款,亦未见历代著录,画法苍劲,笔墨厚重,层峦叠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咫尺千里。
画群山丛林溪流桥杓竹篱茅舍的山居风光,笔墨松秀粗放,绘画技法以干擦为主,略施烘染,气韵潇洒,运笔自然,有山似梦雾,石如云动之感右上钤有天历之宝大印,右下有明纪察司半印,可知曾为元、明内府收藏 《秋山问道图》是幅秋景山水画画上主峰居中,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山峰石少土多,气概显得温柔厚重与北方画派石体坚挺、气概雄强的画风,趣味完全不同中部,山间谷地,密林之中茅屋数间,一条曲折的小路,绕过柴门,通往深谷茅屋中依稀可见一人坐于蒲团之上,右边一人侧身对坐,大约就是问道者山高密林,寂然无声,正是谈禅论道,修身养性的极佳妙境画面下段,坡岸蜿蜒,树木偃仰多姿,水边蒲草,被微风吹得轻轻摆动,多少体现出秋爽的感觉在画法上,山用淡墨长披麻皴,画出土多石少的浑厚的质感山头转折处重叠了块块卵石(即矾头),不加皴笔,只用水墨烘染,然后,以破笔焦墨点苔,点得格外从容利落,使整个大山气概越发空灵 此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蜿蜒的山脊,是一片片**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触到阵阵潮湿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回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
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盛的绘画技巧 此画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山峰层峦叠嶂,山势奇峭险峻,林中小径,蜿蜒环绕,虚实相生,意趣深远另外,画中勾皴兼具,笔墨秀润,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无款印不过有明代董其昌的题识,称此为僧巨然真迹神品 本幅据诗塘董其昌(1555~1636)的鉴定款题,定为五代巨然所作此幅作品构图大致可分为三景,主山**屏立,雄巖峻险,表现出奇峰积雪,霭霭幽深的北地景致,俨然具有北宋气度,而两侧锯齿状的岩块,看似突兀奇倨,但却有增添画作张力的视觉效果中景楼阁隐现山石间,客旅行於山径上,近景那么画河岸两侧,枯枝树石山石皴法及造型似从披麻、卷云皴而来,林木方面,松针尖挺,枯枝似郭熙蟹爪,但运笔布墨极具画家个人的特质笔法与巨然平淡天真的江南格调有别,可能是宋人宗法李成格调之作 此图无款,宋明时曾为宫廷收藏,画上钤有缉熙殿宝大印,明纪察司半印及乾隆诸收藏印。
诗堂上董其昌题巨然雪图,董其昌鉴定明末为王时敏,后归昆山徐氏全部,清代收入内府,表现奇峰积雪高出云表,其下坡陀冈阜松杉萧疏,山脚寒车马行旅,峰峦从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树欹屈多之势,坡石微用卷云法,已是李郭画派风貌,故此图绘制时代已在巨然之后第 8 页 共 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