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docx
6页2022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一、“言语性”的提出 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特地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头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探讨;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则是在八九十年头,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相识也更加深化在九十年头的语文课程性质大探讨中很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为武器,对“工具性”提出挑战,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结论是“人文性”,李海林则只破不立,并未明确地界定语文的性质不过,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①对“言语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式提出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的一篇题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的文章,只是到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而质疑者则指出“言语就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好像等于什么也没说而且,明显外语课也具有言语性②由此,笔者深感“言语性”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还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故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 二、“言语性”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1.区分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程“言语性”的立论依据 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
③“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④区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搞清语文内涵的真相 2.言语是“语文”的真正内涵 关于语文的含义,人们多是望文而生义: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折中后便说“三位一体”其实“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圣陶是这样说明“语文”的含义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⑤叶老这里运用的语言的概念应为现代语言学的“言语”对此,李海林作过特地的论述: 口头语与书面语根本就不是语言的分类所谓口头语就是口头运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所谓书面语,就是书面运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换一句话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依据运用语言的不同凭借和方式进行的一种语言功能分类口头语是口头的语言运用,书面语是书面的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属概念是“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在这一属概念下依据“语言运用”的不同凭借方式区分开来的种概念。
《言语教学论》) 以上关于言语的解说表明,这种语用意义上的“语言”就是言语也就是说叶老这里所讲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语言”都是言语既然“语”是言语,“文”也是言语,语文的内涵便当然是言语 3.提高言语实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于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大纲上最具核心愿义的一句话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这是我们探讨语文课程性质以及全部语文教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前提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实力 4.言语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中学语文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课文,前三项是言语行为,后一项是言语作品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详细阐述有18条,其中只有4条不是干脆指向言语和言语实力的余应源先生认为:“在学校的各门课程当中,语文课是唯一(外语课除外)以言语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而其他课程都是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⑥这是很有道理的 5.言语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 其实言语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它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语文学习是以言语活动为主要方式去学习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其它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去学习言语的内容。
此外,语文学习对言语活动的形式多样性以及质量要求也比其它课程要高 我们主见语文课程的“言语性”,是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基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实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言语性”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并非像余彤辉先生所言的“言语”仅仅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好像等于什么也没说” 三、“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我们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向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即体现语文内涵同时又使语文课程区分于其它课程的语文所特有的属性作为本质属性,它首先不能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因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本质属性只能是一个方面的,那种若干属性综合的说法是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必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错位我们在本文论及其它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观点时,是不涉及它们的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工具性不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论的基本论题是:语文是教语言的,语言是工具,所以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此论没有区分语言和言语,是大前提错误,自不必说工具论的另一命题是:语文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工具那么,数学、物理、英语等哪一个又不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工具?“工具性”不能揭示语文的基本内涵,也不是使语文区分于其它课程的本质属性。
工具性”当然不必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全部问题负责,但“工具性”和“语言学问中心论”是血亲关系(因为“工具性”的立论基础是“语言是工具”,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其学问结构表现为静态的、描述性的学问体系),应当对曾经盛行的以语言学问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负责,这不算过分吧 语文具有人文性,但人文性也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人文论者用马克思的话“语言是思想的干脆现实”作为论据证明语言有人文性,进而推导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有人文性应当是不错的,但有人文性的并非语文一门课程,也难讲语文的人文性比历史、政治等人文课程更突出说语文具有人文性是成立的;说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单纯地强调人文性,必将忽视语文基本实力的落实,并消损语文的特性比如最新的语文试验课本(分别由江苏教化出版社、人民教化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将在2022年推广运用)“在倾心于张扬‘人文性’的时候,对所谓‘工具性’关注得不够”,⑦“语文的基础训练及语文的基础学问教学有些减弱”⑧,便是这种相识的必定结果从一线老师的角度看,人文化的语文教学的确令人神往,但它又是那样难以把握,且不说抛开了“言语教学”的人文境界将以何为依托,单从语文老师的整体素养来看,真正人文化的教学离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
试问,道德文章俱佳的“风范足式”的语文老师有多少?让语文老师都成为人文素养高出其他学科老师一截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并且本身就是“非人文”的教化的本质是育人,语文 课程有人文性,但它必需根据语文的方式去体现,必需在反映语文教学特质的言语活动中实现;语文老师必需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这都不是得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结论的充分条件 语文具有学问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民族性,这些也都是对的,但这些都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体现课程的特质的语文的本质属性 “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不仅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实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主要方式,还因为“言语性”是使语文区分于其他课程的关键也有人认为外语也具有言语性,并以此来否定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这是不对的语文因言语的整体属性而区分于非语言课程的其他课程,语文因言语的内在个别属性(民族性)而区分于外语语文和外语的共同性要大于语文和其他课程,语文和外语的性质当然有相像之处,否则倒不正常了;语文和外语的区分也只能靠“言语性”来体现,假如不这样,莫非我们要用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来界定语文和外语的分野吗? 四、“言语性”对语文课程的其他一般属性具有理论上的包涵性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工具性要依靠言语性来实现。
工具不被运用,工具的价值为零;语言不被运用,语言的价值为零不从言语的角度(语用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谛视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义正词严地告辞以学问传授为中心的旧模式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但人文性要依靠言语性来实现语言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一经创建便具有了独立性,它可以脱离个体的人而存在;言语是一个心理语言学概念,它和言语的主体以及主体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等人的因素是不行分别的语言是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人文性,但语言的人文性要小于言语的人文性,因为工具就是工具,载体就是载体,它的人文性要在工具和载体的运用中([1][2]下一页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