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改进课堂提问.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精****档
  • 文档编号:43759469
  • 上传时间:2018-06-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改进课堂提问改进课堂提问 一、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提问的基础,设计问题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要使问题具有针对性,即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环节进行设计,不宜主次不分、舍本逐末;其次,要使问题具有层次性,即针对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不宜层次不清,难易失当;再次,要使问题具有明确性,即问题的表述要明确,师生在概念的界定上没有歧义,不宜语意不明,空泛随意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设计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识记性问题、应用性问题、想象性问题和评判性问题等几种类型设计识记性问题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将识记性问题作为循序渐进深入提问的起点,一般应避免设问过偏过细,以免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设计应用性问题时,应注意将学科知识、技能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结合,问题宜由点到线、到面不断深入,使学生运用所学,体验从逻辑推理、思考到应用过程,得出预期的结果或答案;激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经由已知去探索未知设计此类问题,要避免只顾学科、不及其余的错误设计想象性问题时,应注意设问能激励学生将现有的知识、经验尽量调动起来,提高思维的发散程度,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出新奇、独特观点。

      设计想象性问题要把握好问题的价值,避免只重形式的想象、发散,致使喧宾夺主设计评判性问题时,应注意具体的评判标准要服从、服务于培养目标,要符合学生长期以来因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标准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将几种类型的问题合理搭配,为课上进行提问打好基础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问题提出后,围绕问题而进行的师生互动即告开始,课堂提问逐渐由预设转向生成因此,本环节是课堂提问的预设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在课堂上把握提问过程需要注意四点一是应把握提问的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进行提问,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过早或过迟都可能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目前,不少教师习惯于上课后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期温故知新,导入学习情境此时,若所提问题过于复杂或一题连续多问,皆可能因为学生刚刚进入学习状态致使事倍功半二是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教师应尽量避免由一个学生渐次深入地回答多层问题,最好是每个问题都有多人回答,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教师要注意到每一个座位上的学生,防止提问出现“盲区”三是提问应由浅入深。

      课堂上,教师应兼顾识记性、应用性、想象性和评判性等各类问题,提问宜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就一般规律而言,以识记性问题为基础,应用性问题次之,逐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散思考或进行评价四是应注意问题的表达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必须做到语言清晰,语速适当,语意明确,避免过于复杂的提问,杜绝词不达意的现象三、等候回答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并进行回答,课堂提问进入教师等候回答环节本环节是学生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暴露学习中不足之处的阶段,是课堂提问过程中生成度最高的环节,是教师随时可能面临偶然情况并彰显教学机智的环节教师应该注意,在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梳理答案的时间,题目的思维层次越高,所留时间就应该越长要尽量避免不给学生思考时间,从而养成不良习惯的一问即答、抢答、齐答或教师自问自答等回答问题的形式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随便打断学生的思路;用简明的话语或表情动作对学生的发言适时做出回应,使学生知道教师在关注他的发言;及时对学生给予赞赏、肯定、激励,以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在学生作答有困难时,分解问题或改问他题帮助学生摆脱尴尬处境。

      四、评价梳理评价梳理是一次课堂提问的最后环节,经过课前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课上师生的互动生成,本环节往往成为一次提问的点睛之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参与解答问题的学生回答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对答得好的学生,不能只用“答得很好”、“你答对了”、“你真聪明”等空泛的语言进行表扬,而应使用“你回答得很有条理”、“你的答案很有创意”、“你的回答很严谨”、“你的语言很生动”之类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回答问题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的学生,可以采用“你刚才的说明已经接近答案了”、“你很努力,能否再变换一个角度思考”等语言,肯定学生的努力,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白自己或别人的回答哪些地方应该肯定,哪些地方有待改进此外,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一般都会有对有错,有些回答可能极具创意,也有些回答可能表述未必精当、条理未必清晰、理解未必深刻,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模糊的印象逐渐清晰,残缺的概念补充完整,精彩的答案得以共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延伸思考,由此及彼地探究新的问题 曹全路《天津教育》2008 年第 3 期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