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ppt
47页第八章 腕足动物门( Brachiopoda) 1 2 第八章 腕足动物门( Brachiopoda) l一 概述 l二 外部构造 l三 壳内构造 l四 生态 l五 地史分布 3 一 概述 l 1 腕足动物全为海生底栖,单体群居多数具 有固着的肉茎幼虫约有数天至两周的浮游期,其 后即产生硬壳,以肉茎附着于海底营固着生活也 有以次生胶结物或壳刺固着于海底和自由躺卧类型 l 2 具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称体腔分为前后 两个部分,前面的一个较大,称为腕腔或外套腔 后面的一个较小,称为内脏腔 4 l 3 体外被着两瓣大小不等的壳,为钙质或几 丁磷灰质大壳叫腹瓣,小壳叫背瓣这两 个壳不对称,但单壳对称 l 4 大小一般3-8cm,最大可达40cm l 5 现代生活的腕足类约有70多属,260余种 腕足动物在古生代曾相当繁盛,自寒武纪至第 四纪均有化石记录,已描述的属已达2400多, 种数超过30000腕足类化石在确定地质时代 上有重要意义 5 二 外部构造 l(一)壳的外形及定向 l 1 定向 l 壳体定向壳体是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 ,壳后端多有小孔,称茎孔,肉茎由此孔穿出 l(1)背腹:有肉茎的壳较大,称为腹壳,和 它相对较小的壳称为背壳,一般腹壳较大。
6 7 l(2)前后:背壳较小有茎孔(或三角孔)的 一边为后方,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或鸟喙状部 分称壳喙,喙旁的边缘为后缘与喙相对的一 边即壳体增长的一方为前方,其边缘称前缘 l(3)两侧:壳的两侧边称为侧缘,它与前后 方、背腹方垂直 8 2 度量 l(1)长——腕足动物壳体长度是从后到前缘 中间的距离 l(2)宽——它的宽度是直交于长度线的,两 侧缘间的最大距离 l(3)厚——厚度是直交于长度线和宽度线的 ,腹壳和背壳之间的最大距离 9 10 l(4)接合缘——腹壳和背壳之间的接触线称 接合缘 l(5)铰合线——壳体后部的接合缘是两壳铰 合处称为铰合线或铰缘 l(6)接合面——通过四周接合缘的假想的平 面称接合面 l(7)对称面——通过壳体长度线而垂直接合 面的假想平面为壳体的对称面 11 3 外形 l 观察腕足类壳体的外形可分正视、侧视 和前视 l(1)正视:常见的有圆形,长卵形,三角 形,五角形,方形,横椭圆形等 l(2)侧视:因壳体两瓣凸凹程度的不同, 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12 l双凸型——两壳凸度近于相等时称为双凸型 l背凸型——背壳凸度远大于腹壳的称为背凸型 l平凸型——背壳近平而腹壳凸的称平凸型 l凹凸型——背壳凹而腹壳凸称为凹凸型 l双曲型——幼年时为凹凸型,成年时变为凸凹 型 l凸凹型——背壳凸而腹壳凹 13 图3-7 腕足类形态、构造 14 15 l (3)前视:在壳的前端进行观察 l直缘型——前缘接合线平直 l单槽型——前缘接合线下凹 l单褶型——前缘接合线上凸 l中槽——前部中央有一凹槽 l中褶——前部中央有一凸起 16 17 18 图3-8 腕足类代表化石 19 (二)外部构造 l 1 壳面装饰 l 除一部分腕足动物壳面光滑无饰外,大多具同心 状或放射状壳饰。
l(1)同心装饰——根据壳饰粗细,同心饰可分为同 心纹、同心线、同心层和成波状起伏的同心褶 l(2)放射装饰——有放射纹、放射线和放射褶 l(3)网格状装饰——有时同心饰与放射饰交会成网 格状 l(4)剌、瘤等——有些腕足动物也可有剌、瘤等壳 饰 l (5)光滑壳 20 21 2 喙附近的有关构造 l(1)喙——早期形成的幼壳,成年时成为壳 的尖端,似鸟嘴 l(2)茎孔——位于喙下方的一个圆孔,只在 腹瓣上具有,供肉茎伸出固着之用 l(3)铰合线——壳体后部的接合缘是两壳铰 合处称为铰合线或铰缘一般不分离,描述为 长短直弯等 22 23 l(4)主端——铰合线两端与侧缘的交界处 主端有圆、方、锐角、展翼状等 l(5)基面——喙与铰合线之间呈三角形的平 滑面通常腹基面发育,背基面较小或不发育 l(6)壳肩——由壳喙向两侧伸展到主端的壳 面 24 l (7)三角孔——腹喙下的基面中央有一 个三角形孔,为肉茎伸出之处少数情况下 背壳也有,称为背三角孔 l 三角板——以一块板全部或部分覆盖着三 角孔 l 三角双板——由两块相互对称的板覆盖着 三角孔 25 26 27 l(8)茎孔与三角孔之间的关系有3种 l a 三角孔 l b 三角孔+茎孔 l c 茎孔 28 三 壳内构造 l(一)铰合构造: l 1 腹瓣: l(1)铰牙(齿)——腹瓣内部三角孔的前侧角各有 一个(一对)显著的突起。
l(2)牙(齿)板——铰牙下常有向腹方壳底伸展的 支板,以支持铰牙 l(3)三角腔——由牙板在喙下分隔成的三角形空腔 l(4)匙形台——牙板相向弯曲并联合在一起 l(5)中板——匙形台为一块板所支持 29 30 31 2 背瓣 l(1)铰窝(齿槽)——与铰牙相对应的两个凹陷 l(2)铰板——支持铰窝的两块板,与牙板相似 l(3)腕基——生长于铰板上的中部是悬挂和附 着纤毛腕的构造,有各种形状:突起、棒状、环 状、螺旋状等 l(4)主突起——喙下的一个小突起,它附着开肌 ,供开壳之用 l主基——以上4种构造的合称 32 33 (二)腕骨构造 l是悬挂纤毛腕的构造 l(1)腕突起——腕基在铰板上呈一个小的突起 l(2)腕棒——腕基呈棒状向前延伸 l(3)腕环——两个腕棒在前方相互连接形成环带状 l(4)腕螺——两个腕棒各自作螺旋状延伸常见有 3种类型: l石燕贝型——腕螺指向主端 l无窗贝型——腕螺指向两侧 l无洞贝型——腕螺指向背部 34 35 36 (三)肌痕及其它 l 肌痕——肌肉系统在壳上的印痕,腕足的肌肉可 使两壳作相对运动 l 膜脉痕——是外套膜褶皱遗留下来的类血管状组 织印痕,分布在壳的内表面。
整个壳内都形成有规则 的网状印痕 l 生殖腺痕——是生殖腺残留下的印痕,多数表现 为密集的小点状凹槽,分布在肌肉印痕周围的壳后部 但也可以是细枝状延伸分布到壳中部或前方膜脉之 间 37 38 39 1 具铰纲肌痕 l (1)开肌痕——一端连在主突起上,另一 端分成两个位于腹壳中部,形成两个开肌痕 l 副开肌痕——两个,连接主突起和腹壳后 部 l (2)闭肌痕——腹壳中部有一对闭肌痕, 达到背壳后一分为二,成为两对闭肌痕 40 l (3)调整肌痕——用以调整两壳与肉茎 的位置,共有两对: l 腹调整肌痕——一端附在肉茎上,另一端 附在腹壳闭壳肌的两侧 l 背调整肌痕——一端附在肉茎上,另一端 附在背壳闭壳肌的后方 41 2 无铰纲肌痕 l(1)开肌痕——有一条,位于后部 l(2)闭肌痕——有一对,位于中部 l(3)侧动肌——有一对,位于中后部在腹 瓣上分成三股 l(4)后旋肌——有一对,背瓣上位于中前部 ,腹瓣上位于中部 l(5)前旋肌——有两对,背瓣上位于中后部 ,腹瓣上位于中部 42 腕足动物与双壳纲的比较 l 腕足动物 双壳动物 l单瓣壳:两侧对称 两侧不对称 l两瓣壳:大小不等 大小相等 l壳定向: 分背腹 分左右 l对称面:垂直两壳结合面 位于两壳结合面 l固着构造:肉茎孔 足丝凹缺 l齿和窝:分别在不同壳上 在同一壳上间列 43 四 生态 l 现代腕足动物一般生活在近35‰的正常盐 度、避光、安定的环境中,少数种类能忍受不 正常的盐度。
l 它们在各种水深处均能生存,但在水深 200m左右地段现生种类最多 l 古生代的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 正常的浅海环境中 44 腕足动物生态 1 生活环境 l 现代腕足动物以正常浅海为主,各种水深均能生 存,但在水深200m左右最多 l 化石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 环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类别共生 2 生活方式 l肉茎固着:如Lingula l腹壳固着:如李希霍芬贝(Richtofenia)类的腹壳特 化成珊瑚状,并以根状刺固着 l以腹壳自由躺卧,如扭月贝类 l以腹壳的刺支撑,如长身贝类 45 五 地史分布 l 腕足动物始现于早寒武世,经历奥陶纪、 泥盆纪和石炭纪至二叠纪三大繁盛期之后,在 二叠纪末繁衍急剧衰退 l 进入中生代,虽然还有一些类别数量较多 ,但已明显进入衰退期 l 至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已接近现代 46 小 结 1.一 概述 2.二 外部构造 3.三 壳内构造 4.四 生态 五 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区别 六 地史分布 重点掌握 1 外部形态与构造 2 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区别 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