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淀池,设计规范.docx
14页沉淀池沉淀池, ,设计规范设计规范篇一:沉淀池设计的规定沉 淀 池 I 一般规定 关于沉淀池设计的规定 为使用方便和易于比较,根据目前国内的实践经验并参照美国、日本等的资料,沉淀池以表面水力负荷为主要设计参数按表面水力负荷设计沉淀池时,应校核固体负荷、沉淀时间和沉淀池各部分主要尺寸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表 12 为国外有关表面水力负荷和沉淀时间的取值范围 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 要求,对排放的污水应进行脱氮除磷处理,为保证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初次沉淀池的处理效果不宜太高,以维持足够碳氮和碳磷的比例通过函调返回资料统计分析,建议适当缩短初次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当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为 ~ 时,初次沉淀池的沉淀时间为~ ,其相应的表面水力负荷为 ~ m3/(m2·h) ;二次沉淀池活性污泥法后的沉淀时间为 ~ ,其相应的表面水力负荷为 ~/(m2·h) 沉淀池的污泥量是根据每人每日 SS 和 BOD5 数值,按沉淀池沉淀效 率经理论推算求得 污泥含水率,按国内污水厂的实践数据制定 关于沉淀池超高的规定 沉淀池的超高按国内污水厂实践经验取 ~ 关于沉淀池有效水深的规定 沉淀池的沉淀效率由池的表面积决定,与池深无多大关系,因此宁可采用浅池。
但实际上若水深过浅,则因水流会引起污泥的扰动,使污泥上浮温度、风等外界影响也会使沉淀效率降低若水池过深,会造成投资增加有效水深一般以 ~ 为宜 规定采用污泥斗排泥的要求 本条是根据国内实践经验制定,国外规范也有类似规定每个泥斗分别设闸阀和排泥管,目的是便于控制排泥关于污泥区容积的规定 本条是根据国内实践数据,并参照国外规范而制定污泥区容积包括污泥斗和池底贮泥部分的容积 关于排泥管直径的规定 关于静水压力排泥的若干规定 本条是根据国内实践数据,并参照国外规范而制定 关于沉淀池出水堰最大负荷的规定 参照国外资料,规定了出水堰最大负荷,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宜遵守 关于撇渣设施的规定 据调查,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出流处会有浮渣积聚,为防止浮渣随出水溢出,影响出水水质,应设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Ⅱ 沉 淀 池 关于平流沉淀池设计的规定 1 长宽比和长深比的要求长宽比过小,水流不易均匀平稳,过大会增加池中水平流速,二者都影响沉淀效率长宽比值日本指南规定为 3~5,英、美资料建议也是 3~5,本规范规定为不宜小于 4长深比前苏联规范规定为 8~12,本条规定为不宜小于 8池长不宜大于 60m2 排泥机械行进速度的要求。
据国内外资料介绍,链条刮板式的行进速度一般为~/min ,通常为 /min 3 缓冲层高度的要求参照前苏联规范制定 4 池底纵坡的要求设刮泥机时的池底纵坡不宜小于 日本指南规定为 ~ 按表面水力负荷设计平流沉淀池时,可按水平流速进行校核平流沉淀池的最大水平流速:初次沉淀池为 7mm/s ,二次沉淀池为 5mm/s 关于竖流沉淀池设计的规定 1 径深比的要求根据竖流沉淀池的流态特征,径深比不宜大于 3 2 中心管内流速不宜过大,防止影响沉淀区的沉淀作用 3 中心管下口设喇叭口和反射板,以消除进入沉淀区的水流能量,保证沉淀效果 关于辐流沉淀池设计的规定 1 径深比的要求根据辐流沉淀池的流态特征,径深比宜为 6~12日本指南和前苏联规范都规定为 6~12,沉淀效果较好,本条文采用 6~12为减少风对沉淀效果的影响,池径宜小于 50m2 排泥方式及排泥机械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各地区设计的辐流沉淀池,其直径都较大,配有中心传动或周边驱动的桁架式刮泥机,已取得成功经验故规定宜采用机械排泥参照日本指南,规定排泥机械旋转速度为 1~3r/h ,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大于 3m/min 当池子直径较小,且无配套的排泥机械时,可考虑多斗排泥,但管理较麻烦。
Ⅲ 斜管(板)沉淀池 规定斜管(板)沉淀池的采用条件 据调查,国内城镇污水厂采用斜管(板)沉淀池作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积有生产实践经验,认为在用地紧张,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的潜力,或需要压缩沉淀池面积等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斜管(板)沉淀池 关于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负荷的规定 根据理论计算,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可比普通沉淀池大几倍,但国内污水厂多年生产运行实践表明,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的设计表面水力负荷不宜过大,不然沉淀效果 篇二: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沉淀池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 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 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 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 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 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 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 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 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 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 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 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而在实际连续运 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 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 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 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 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 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 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用沉淀池的类型 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还有根据“浅层理论” 发展出来的斜板(管)沉淀池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见表 3—3 什么是沉淀池的水力负荷 沉淀池的水力负荷也就是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即沉淀池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水量,单位是m3/(m2·h)根据表面水力负荷可以设计和确定沉淀池澄清区的面积和有效水深 沉淀池的水面上升流速和其水力负荷在数值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单位和意义不同,上升流速的单位是 m /h比如说在竖流式沉淀池中,只有沉降速度大于沉淀池水面上升流速的杂质颗粒才能在沉淀池中沉淀去除,而沉降速度等于或小于沉淀池水面上升流速的杂质颗粒会随水流溢流出去;而在平流式沉淀池中,部分沉降速度小于沉淀池水面上升流速的杂质颗粒也会被沉淀去除 沉淀池的固体通量 沉淀池的固体通量也叫固体表面负荷,即沉淀池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固体质量,单位是 kg/(m2·h)。
固体通量是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的关键运行控制指标,污泥浓缩池也利用固体通量作为控制运行的重要参数 设置沉淀池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1)沉淀池的个数或分格数一般不少于 2 个,为使每个池子的人流量均等,要在人流口处设置调节阀,以便调整流量池子的超高不能小于,缓冲层为~ (2)一般沉淀池的停留时间不能小于 1h,有效水深多为 2~4m(辐流式沉淀池指周边水深),当表面负荷一定时,有效水深与沉淀时间之比也为定值 (3)沉淀池采用机械方式排泥时,可以间歇排泥或连续排泥不用机械排泥时,应每日排泥,初沉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 1.5m,二沉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后不应小于 0.9m (4)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均应没单独的排泥管和阀门,排泥管的直径不能小于 200mm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采用方斗时不能小于 60°,采用圆斗时不能小于 55 (5)当采用重力排泥时,污泥斗的排泥管一般采用铸铁管,其下端伸入斗内,顶端敞口伸出水面,以便于疏通,在水面以下 1.5~2.0m 处,由排泥管接出水平排泥管,污泥借静水压力由此管排出池外 (6)使用穿孔排泥管排泥时,排泥管长度应在 15m 以内,排泥管管径 150~200mm,孔径 15~25mm,孔眼内流速4~5m/s,孔眼总面积与管截面积的比值为 0.6~0.8,孔眼向下成 45°~60°交错排列。
为防止排泥管堵塞,应设压力水冲洗管,根据堵塞情况及时疏通 (7)进水管有压力时,应设置配水井,进水管由配水井池壁接人,且应将进水管的进口弯头朝向井底沉淀池进、出水区均应设置整流设施,同时具备刮渣设施 (8)沉淀池的出水整流措施通常为溢流式集水槽,出水堰可用三角堰、孔眼等形式,普遍采用的是直角锯齿形三角堰,堰口齿深通常为 50mm,齿距为 200mm 左右,正常水面应当位于齿高的 1/2 处堰口设置可调式堰板上下移动机构,在必要时可以调整 (9)沉淀池最大出水负荷,初沉池不宜大于2.9L/(s·m),二沉池不宜大于 1.7 L/(s·m)在出水堰前必须设置收集与排除浮渣的措施,如果使用机械排泥,排渣和排泥可以综合考虑 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 (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 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 3m,多为2.5~3.0m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 4:1,长深比为 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 0.01,一般为0.01~0.02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 1.2m/min,一般为 0.6~0.9m/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 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 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 L 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 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 0.25m,一般为 0.5~;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 0.3~0.4m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 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
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 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 0.3m 例: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流量 Q=/s,设计人数 N=10 万人,沉淀时间 t=采用链带式机刮泥,求平流式沉淀池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