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翻译史.ppt
37页国内翻译史简介,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周朝-符秦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一、汉代 - 符秦时期 “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 (马祖毅,l998:1)不过是对翻译起源的艺术概括,而“通天塔应该是神话起源之神话、隐喻之隐喻、叙述之叙述、翻译之翻译” (It would be the myth of the origin of myth,the metaphor of metaphor,the narrative of narrative,the translation of translation) (Derrida,in Schulte and Biguenet,1992:,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chen)(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 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 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 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 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他也 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 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 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 私人事业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 《法华经》、《十二门论》、《中观论》 《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趣 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 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
到了南北朝时期 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Paramartha, 499-569) 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在华期 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尤以《摄大乘论 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佛教思想影响较大二. 东汉至北宋时期 这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历时约一千四 多年 后汉时,安息国人安世高将梵文《般 守意经》等九十五部佛经译成汉文;过些候 迦谶来到我国,他也翻译了十多部佛经的学 支亮,支亮的弟子支谦,都是当时翻佛经很 名望的人;还有一个名叫竺法护的也译了一百 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的广泛流作出了贡献从隋到唐,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一个阶段 隋代的释彦琮,梵文造诣深,并总结出一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 释彦琮以后出现了一个翻译巨星玄奘(600~664),(名陈祎,洛州 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即“大乘之神”唐言: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有名的翻译家,旅行家等 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所贡献,他提出的“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真谛(499—569),梵文 Paramārtha,真谛原籍西天竺优禅尼国,出身婆罗门族 是南朝梁、陈时期来华的梵僧,梵名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又名波罗木陀或作波罗末陀(意译真谛)佛教史上一般称之为真谛有时将南朝“陈”放在名前,称他为陈真谛在我国历史上,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被称为三大佛经翻译家是三大佛经翻译家中最负盛名的他的名字在我国古往今来家喻户晓,奘被在世界上也占有很高的地位玄奘(602-664)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易懂并重五不翻”原则,总结音译法规律: 1、佛经密语须音译; 2、佛典中的多义词需音译; 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 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 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 贡献:1)把佛经由梵文翻译成汉文2)翻译一部分老子的作品,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3)“五不翻”对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效果、填补文化和语言差异照成的词义空缺以及引进外来词汇都具有重要意义三. 明朝至五四运动时期 这是我国翻译事业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性阶段翻译的内容主要是西欧各国的科学、哲学、文等著作徐光启(1562-1633)和意大利人利马窦(1552—1610)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本》、《测量法义》等,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产生了促进作用。
严复(1854—1921)所译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意》、斯宾塞尔《群学肄言》等 “ 信、達雅 ”,對我國翻譯事業作出了貢獻 严氏选材严谨,度认真,提出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 ”,对我国翻事业作出了贡献林琴南(林纾)(1852—1924),采取与他人合作的方式, 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 著名的译作有《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 林氏不懂外文,是靠别人口译给他,他再用古文笔译出来的 译作中错漏较多,但他的译作使中国认识了一些世界一流作家,了解外国的生活,无形中提高了小说的地位,这是有功于中国作家和读者们的从清代后期起,中国国力逐渐衰败,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逐渐衰落 多年的恥辱 1840 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略、掠夺、欺压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的外交翻译也遭受了 100 多年的耻辱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官员办外交,很长时期找不到本国的翻译,而不得不使用外国人当翻译 1861 年,随着借法自强的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科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后改名为外务部。
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个掌管外交的机关,,四、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 五四以后,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的翻译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内容来说,我国开始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文艺理论、苏俄及各国的进步文艺作品的大量翻译 比如《俄国共产党党章》、《共产党宣言》、《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联史简明教程》、《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些马列经典著作,就是这一期的译品,这些译品成为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文学方面,如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果戈理、屠格涅夫、契诃夫的作品,法国作家雨果、莫泊桑的作品,也陆续介绍进来 从形式来说,白说文代替了文言文,白话文在译本中占了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比较有成就的翻译家有陈望道(1891 -1977浙江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译者,1920年成仿吾(1987-1984湖南人),1938在延安时期,与徐冰(1902-1972河北人)合译《共产党宣言》,并校译了《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郁达夫(1896~1945浙江人《郁达夫译文集》梁实秋(1903—1987浙江人)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莎士比亚全集》等周作人(1885~1967浙江)1905年,根据英文本《天方夜谭》中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编译而成的《侠女奴》翻译出版胡适(1891—1962安徽人)诗歌翻译研究,翻译书目: 短篇小说(第1集)都德等著,1919,亚东, 短篇小说(第2集)哈特等著,1933,亚东, 哲学的改造 美国杜威著,与唐擘黄合译,1934田汉(1898—1968 湖南人)主要译作:哈孟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22、沙乐美(剧本)英国王尔德著,1923、日本现代京剧选集第一集 日本菊池宽著,1924、罗米欧与朱丽叶(剧本)美国莎士比亚著,1924、爱的面目(剧本)比利时梅特林克著,1926、 日本现代剧三种 日本山本有三等著,1928、 围着棺的人们(剧本集)日本秋田雨雀等著傅雷(1908—1966上海人) 共翻译各种名著30多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影响最大的有鲁迅(1881—1936.浙江)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 瞿秋白翻译《国际歌》的时间应该是在1922和1923年之间 马列主义的输入,苏俄及其他进少文化的引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朱生豪[1912-1944] 浙江嘉兴人;翻译家,诗人共译莎剧31部半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原名朱文森兄弟三人,他为长子不幸10岁丧母,12岁丧父,孤儿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入学后改名朱森豪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秀,1924年7月高小毕业后,插入嘉兴私立秀州中学初中二年级,酷爱国文,英文1926年升入秀州高中,1929年高中毕业,经校方推荐,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学,享受奖学金,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他的主要著作有《朱生豪传》:最正式的传记; 《诗侣莎魂》:他儿子写的父母传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宋清如在朱生豪去世后几十年中坎坷经历,其坚忍让人敬佩; 《寄在信封里的灵魂》:最开始吸引我的一本书,宋夫人编写,收集了他给宋清如的书信,敏感浪漫有趣; 《朱生豪小言集》:他的旧友范泉收集的他在报社工作时发表的言政社论。
五. 新中国成立至今时期 中国的解放,也给翻译工作得到了大解放 翻译工作因而进入了一个最兴盛、最光荣的时期 译品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品质上都有飞跃发展,翻译理论日臻完善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王佐良先生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和《风格和风格的背后》等,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许国璋(1915-1994) 语言学家、外语教育 家.1915年11月25日出生于浙江海宁 1934年6月毕业于苏州东吴中学,同年9 月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1936年9月转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39年9月在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毕业。
他先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1947年12月赴英国留学,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1949年10月回国,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直至逝世许国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他主编的大学《英语》教材,从60年代初开始,通行全国,历30多年而不衰,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方面同类教材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