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点汇总.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金诺****简谱
  • 文档编号:352464890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点汇总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1、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 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 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 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

      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

      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 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 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5、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 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 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 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

      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对联分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内容分类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

      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

      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写对联要求与禁忌: 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形式: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1、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2、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3、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4、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