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试卷【四川卷】【高二下期末考】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26届高二第四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7.7-7.9).docx
6页遂宁市高中 2026 届第四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Ⅰ卷(选择题,满分 48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 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 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1. 2023 年,中国考古团队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新发现一处距今约4300 年的大型建筑基址群,出 土了带有“王”字铭文的玉钺及高等级墓葬群(含殉葬现象)和原始文字陶片结合考古学理论, 这一发现最能直接证明以下哪一结论A.原始农业技术革新推动了社会分工 B.早期国家形态形成与阶级分化并存C.部落联盟通过筑城抵御了外敌入侵 D.玉制礼器的使用标志礼乐制度萌芽2. 先秦某学者指出,国家的管理任务,是制定符合“礼仪”的“王者之法”,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 行为。
王者之法 ”既要考虑人的欲望,体现仁政,又要高度统一,确保约束有效性该主张A.反映韩非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 B.体现了孔子极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C.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加强统治 D.表明孟子否定暴政统治强调性善论3. 《史记 ·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时推行“分异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湖北云梦 秦简亦记:“甲有子二人,未分异,今甲为户,当赀(罚)一盾;弗为户,当赀(罚)二甲秦 严格执行“分异令”主要为了A.增加财政收入 B.确立小农经济 C.强化基层控制 D.维护社会秩序4. 《汉书 ·艺文志》记载:"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汉武帝),书 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 说,皆充秘府"这表明该时期A.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 B.政府重视文化典籍的收集与保护高二历史试题第 1 页(共 6 页)C.私人藏书之风盛行一时 D.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图书分类体系5. 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第一代统治者李庠"少以烈气闻"(气性刚直);第二代李雄“少以烈气闻 ” 同时“手不释卷”,李寿“"广太学";第三代李班、李期"好学爱士""弱冠能属文"。
这一进程A.使少数民族政权军事优势丧失 B.表明儒家成为各族共同价值取向C.使北方进入了封建社会转型期 D.折射出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加强6. 中国古代的区域政治,经济中心不仅是人口聚集区,也是记录中灾害多发区与易发区下表是 唐代不同时期各地水灾发生频次记录据此可知618 年---755 年756 年---907 年河南道56 次50 次河北道25 次16 次关内道49 次27 次剑南道3 次5 次淮南道5 次19 次江南道21 次37 次A.北方水患治理成效显著 B.南方经济全面超越北方C.南方经济社会发展加速 D.南北防灾体系同步完善7. 1832 年,英国修改济贫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统一救济城市贫民1833 年,英国推出工厂法, 建立工厂视察员汇报制度,1866 年,英国议会通过住宅法这反映了英国A.政府职能的转变 B.奉行自由主义政治主张C.服务于工人阶级 D.应对城市化存在的问题8. 图中运河是美国 19 世纪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该运河的建成A.推动纽约成为了对欧洲贸易的枢纽 B.表明美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已形成C.缓和了南方州与北方州之间的矛盾 D.开辟了连接北非大西洋的新通道9. 1964-1980 年,大批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一线迁往三线,数百万建设者从东北、东南沿海 来到西北、西南。
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西南地区形成了45 个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 30 个新兴 工业城市中国的“三线建设 ”高二历史试题第 2 页(共 6 页)A.有利于工业布局的改善 B.践行“八字方针 ”的要求C.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调整 D.解决了国家的国防风险10.清末民初,岭南时疫流行,王氏因疫研凉茶,源氏通过赠饮甘和茶缓解时疫,凉茶因抗疫功效广 受欢迎,并逐渐产业化据此可知凉茶业产业化的原因最合理的是:A.民众抗疫拉动市场需求 B.受益于王氏的宣传推广C.坚守传统的技艺与模式 D.海外华人认同岭南文化11.1899 年,梁启超在《各国宪法异同论》中指出:“故苟凡属国家之大典,无论其为专制政体、为 立宪政体、为共和政体,似皆可称为宪法梁启超的这一思想A.混淆了专制与共和政体 B.旨在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明确提出近代宪法概念 D.有利于近代政治民主化12.以下为世界上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成文法典部分条文据此可知,该法典第 126 条:如果一个人没有丢东西,却说:“我丢了东西”,并控告他的邻里,那么他的 邻里在神的面前证实其并未偷东西后,他应加倍交给邻里他所起诉的一切。
第 127 条:如果一个人指责恩图女祭司或另一个人之妻,而无罪证者,应将此人交与法 官,并剃掉他(头发)的一半A.体现了同态复仇的原则 B.重视维护公序良俗社会秩序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权威 D.宣扬宗教神权以及君权神授13.1765 年开放的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大型博物馆——乌菲齐博物馆,迄今藏品量达 23 万多件, 除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外,还收藏了古希腊、罗马和非欧洲艺术品,这体现出博物馆的突出价值 是A.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 B.文化价值的阐释与传播C.身份认同以及文化记忆 D.文化知识的整理与研究14.2025 年 5 月 1 日,在元谋人发现 60 周年之际,“2025 中华文明探源 ·元谋论坛”在东方人类故 乡——元谋盛大开启,论坛期间,来自考古学、古人类学、博物馆学、地质学、植物学等多个领 域的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齐聚元谋,共同研讨古人类遗址的相关问题,此次论坛旨在A. 探讨古人类遗址保护与中华文明起源B. 评选本年度最佳古人类考古发现成果C. 推动云南元谋地区旅游产业升级发展D. 开展古人类基因技术的可行性研究15.1571 年西班牙征服菲律宾后,构建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再到欧洲的“太平洋丝绸之路”,马尼拉 充当了美洲对中国丝织品和中国对美洲白银需求的中介。
太平洋丝绸之路 ”的开通A.推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使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贸易高二历史试题第 3 页(共 6 页)C.促进了中国货币体制的改革 D.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世界贸易16.16—18 世纪欧洲文明精雅化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这一进程中,欧洲 社会形成了“ 中国潮”,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在欧洲市场上广受欢迎,中国的绘画和设计理念成为 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潮影响限于王公贵族阶层 B.欧洲文化全面融入了中国元素C.中国元素丰富了西方日常生活 D.欧洲文明精雅化影响中国文化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注意事项: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其中第 17 题 25 分,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5 分,共计 52 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高二历史试题第 4 页(共6 页)“公元 4-6 世纪,日耳曼各部落在匈奴西迁的压力下大规模涌入罗马帝国境内他们最初以雇佣 兵身份为罗马作战,后逐渐建立独立政权。
这一迁徙不仅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崩溃,还催生了法兰克、 西哥特等新兴王国日耳曼习惯法与罗马法相互融合,形成欧洲封建法律的基础;拉丁语与日耳曼方 言结合,衍生出法语、西班牙语等罗曼语族尽管基督教仍占主导地位,但日耳曼人的多神信仰元素 被部分吸收,如圣诞节习俗中的‘圣诞树 ’即源自日耳曼传统——摘编自[英]朱迪斯 ·M ·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材料二“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约 30 万华工赴美参与铁路建设与矿业开发清政府的腐败与列强 侵略导致华南地区经济凋敝,而美国《太平洋铁路法案》及淘金热催生了巨大劳动力需求华工在美 遭受《排华法案》等制度性歧视,但仍通过唐人街、中华会馆等组织保留语言、饮食与节庆习俗20 世纪后期,随着亚裔平权运动兴起,华裔逐渐被承认为美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金山华人新 年游行被列为官方文化活动,中餐、功夫电影等成为美国流行文化符号——摘编自陈依范《美国华人史》(1)请概括材料一中日耳曼部落迁徙的特点8 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华工赴美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比较日耳曼部落迁 徙和华工赴美,分析两者在对当地文化发展的影响方面有哪些异同?(12 分)▲(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中,谈谈你对不同族群交流融合与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启示。
5 分)▲18.以下表格呈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的生活化场景与治理措施:(12 分)朝代生活场景国家治理措施地方实践案列汉代户籍登记实施“编户齐民”登记人口土 地信息地方啬夫以宗族族谱辅助户籍 统计唐朝乡约调解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基层 纠纷须报官乡老依据礼法调解财产纠纷,报 官备案宋代保甲治安推行保甲法,十户联防联保乡绅组织团练,兼行保甲职责明朝里甲赋役编定里甲,按户征发赋役里长与宗族合作,以“义田”垫高二历史试题第 5 页(共 6 页)付官粮结合表格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或者基层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 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47 年《蒙巴顿方案》以宗教为界分治,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与仇杀……克什米尔因战略位置 重要且水资源关键,成为印巴冲突核心,两国围绕此地爆发三次全面战争与多次局部冲突,如 2025 年“朱砂行动 ” 冷战时美苏分别支持巴、印,当代俄罗斯挺印,均加剧对立,而双方核威慑使冲 突更易升级印度人民党(BJP)等政党常通过“反恐”或“ 国家安全”议题煽动民族情绪,将巴基 斯坦塑造为“恐怖主义支持者”,以巩固国内支持;巴内部问题多,亦将对印强硬作为政策选项。
印 巴冲突根源复杂,长期和平需双方克制,误判易致灾难——摘编自周广健等著《南亚风云——印巴三次战争始末》(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巴长期冲突的原因?(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