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鳆鱼”与“鲍鱼”关系探讨.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40208295
  • 上传时间:2023-09-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5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鰒鱼”与“鲍鱼”关系探讨冯桂容作者简介:冯桂容(1988—),女,四川巴中人,重庆师范大学2011级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沙坪坝 401331)摘 要:“鲍鱼之肆”中鲍鱼是指咸鱼,现代所称的鲍鱼在古代叫鰒鱼鲍与鰒有同音关系,所以鰒鱼又称作鲍鱼关键词:鲍鱼 ;鰒鱼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ted fish and abaloneAbstract:"Bao” in "Baoyuzhisi “means salted fish. It was called abalone in ancient times. "Bao” and “Fu” is homonym,So the salted fish also called abalone.Keywords: salted fish; abalone《青年时报》一篇文章曾说:“ 有成语为‘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大致的意思是说鲍鱼这东西很臭,至少烂了之后很臭[1]《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文章涉及“鲍鱼之肆”,文中写到“又比如它的奇臭,当年没有冷藏设备,鱼卖不出去都会腐烂发臭,而鲍鱼之臭味想必很奇很恶。

      [2]钱文忠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解《弟子规》时解释“鲍鱼之肆”为“古人可能没有制作干鲍鱼的方法,所以当鲍鱼放进店中就非常臭” [3]上述解释与“鲍鱼之肆”的本意大相径庭《说文解字》:“鲍,饐鱼也段玉裁注曰:“盐鱼溼者为饐鱼[4]饐,即食物经久而变味《论语·乡党》:“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皇侃疏:“饐谓食物经久而腐臭也[5]《释名·释饮食》:“鲍鱼,鲍,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鲍鱼之肆”出自《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芬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阮元注曰:“鲍者,糗干之[6]《周礼·天官·笾人》:“朝事之笾,其实麷、白、黑、行盐、膴、鲍鱼郑玄注曰:“鲍者,于稫室中糗干之[7]《史记·货殖列传》:“鲍千钧”司马贞索引:“鱼渍云鲍[8]可见,古文献中的“鲍鱼”是指咸鱼,经过盐渍过的鱼,并不是现代所称的鲍鱼引用“鲍鱼之肆”典故的文献还有刘向的《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清《官场现形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入鲍鱼之肆,而不自知其臭,其斯之谓乎?”关于鲍鱼典故还有一则比较有影响《史记·秦始皇本纪》:“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9]秦始皇病死于沙丘,秦二世秘不发丧此“鲍鱼”即是咸鱼,咸鱼有腥臭味,能够遮盖尸体腐烂发出的恶臭而现代所称的鲍鱼是不可能散发如此浓烈的恶臭现代所称的鲍鱼在古代称作“鰒鱼”《辞海》:“鰒,一种海生软体动物,也叫鲍鱼,石决明《说文解字》:“鰒,海鱼也《广韵》:“鰒,海鱼也[10]《集韵·觉部》:“鳆,石决明,药,旁有七空者良《本草纲目》:“石决明,形长如小蚌而扁,外皮甚粗,细孔杂杂,内则光耀背侧一行有孔如穿成者,生于石崖之上”,“鳆鱼,乃王莽所嗜者,海人亦啖其肉”最早记载古人食鰒鱼的文献就是《本草纲目》所说的“王莽嗜鰒鱼”,此事见于《汉书·王莽传》,“莽军师外破,大臣内畔,左右亡所信,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啗鳆鱼颜师古注曰:“鳆,海鱼也,音雹[11]《后汉书·伏湛传》也记载了向君王进献鰒鱼一事,“张步遣使随隆,诣阙上书,献鳆鱼”唐李贤注曰:“鳆,似蛤,偏著石”,“ 鳆,无鳞,有壳,一面附石,细孔杂杂,或七或九”。

      在秦汉时期,人们就认识到鰒鱼的食用价值,并推崇备至曹植在祭奠曹操时,总要把鰒鱼当作贡品,他说:“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12]曹丕在《与孙权书》中说:“今因赵咨致文马一匹,白鼲子裘一领,石蜜五斛,鳆鱼千枚[1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史·褚彦回传》这样记载:“时淮北属魏,江南无复鳆鱼,或有间关得至者,一枚直数千钱鰒鱼是在何时被称作鲍鱼呢?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卷九记载:“鳆音扑,入声,今人读作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鳆,音薄师古曰:鳆,音雹,雹与薄同清人金埴《巾箱说》也说:“鳆,音薄,入声北方读入为平,故呼鳆鱼为庖鱼;而今南方亦相率呼为庖,则南方而北音矣!”清代周亮工《书影》中讲:“鳆鱼出胶州鳆音扑,今皆呼鲍胶人言:鳆生海水中,乱石上,一面附石到了桂馥时,他在《札朴》中说:“登州以鲍鱼为珍品,实即鳆鱼也桂馥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清郝懿行《晒书堂笔录》记载:“今京师市肆及苞苴问遗,鳆鱼也通作鲍鱼,文字假借,古人弗禁也郝懿行是清嘉庆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李元在《蠕范》中称:“鳆,鲍鱼也,石鲑也,石华也,石决明也可见,在明清时期,鰒鱼始被称作鲍鱼原因是“鰒”与“鲍”有同音关系。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引颜师古曰:‘鳆,音雹,雹与薄同’查中古时期的代表韵书《广韵》,在《广韵》中,“鰒”为觉部,入声,屋韵,奉母雹”为觉部,入声,觉韵,并母可见,“鰒”与“雹”在中古时期读音是相近的,它们都为觉部入声字,并且声母也相近但“鲍”在中古时期的读音为幽部,上声,巧韵,并母它在当时与“鰒”的音并不相同因此,在中古时期不可能存在将“鰒鱼”称为“鲍鱼”的情况那到了明清时期,为什么“鰒”与“鲍”又为同音字呢?这就是语音演变的结果明代古音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14]这是科学的历史主义观点我们将《广韵》中的声母系统与普通话作下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有四个一是全浊声母的清音化《广韵》的三十五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十个,即“并、奉、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在现代汉语中,这些声母都成为了清声母全浊声母的清化,是普通话声母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知组、庄组、章组三组合流为卷舌音[t,s]、[t,sʼ]、[ʂ]三是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ʨ]、[ʨʼ]、[ɕ],“精”“清”“心”的声母原本与“经”“轻”“兴”不同,前者为[ʦ][ʦʼ][s],后者为[k][kʼ][x],在普通话中,它们都变成[ʨ][ʨʼ][ɕ].。

      四是零声母的大量增加,在《广韵》声母系统三十五个声母中,只有“影”母是零声母,“喻”是个半元音,但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影”母,“喻”母也成了零声母,“匣”母中的于类也变成了零声母,“明”母中的“微”类也成了零声母,“疑”母字本来是读[ƞ]的,但在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也成了零声母这样古代区别很大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也成了同音字雹”为并母字,并母本来是个浊塞音,它有自身的演变规律,即平声字变成了发音部位相同的送气清音,仄声字变成了发音部位相同的不送气清音雹”为仄声字,按照演变规律声母变为[p]我们再分析“雹”的韵母,“鰒”为入声屋韵在《广韵》韵母系统中,韵尾有三大类一是收[i]、[u],一是收[m]、[n]、[η],还有一类收[p]、[t]、[k]根据唐作藩等学者总结的《广韵》韵母系统演变规律,韵尾变化最突出的是收[p]、[t]、[k]韵尾的一大类入声韵的消失在《广韵》十六摄中,咸、深、山、臻、曾、梗、宕、江、通等九个摄都有入声韵,在普通话中,都消失了塞音韵尾,转变到阴声韵里如“屋”与“乌”、“结”与“街”本来不同音的,在普通话中成了同音字雹”的入声韵尾脱落,渐渐复化为[au]查《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我们发现[au]韵中也存在与“雹”类似的字,如“剥”,它在《广韵》中为帮母,觉韵的入声字,经过语音演变,在普通话的声母为[p],韵母为[au] [15]。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知道“雹”的语音演变过程鰒”与“雹”在中古时期是同音字,不仅是“雹”存在语音演变,“鰒”也存在语音变化,只是它的变化保留在方言中上文金埴《巾箱说》提到,“北方读入为平,故呼鰒鱼为庖鱼”可见,明清时北方人用方言读“鰒”,它的塞音韵尾已脱落,复化为[au],声母也变成了[p]南方人跟着也将“鰒”读为“庖”由于音同音近缘故,“鰒鱼”又被写作“鲍鱼”鲍鱼” 的词义渐渐发生转移,不再指“咸鱼”词义转移的例子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这需要我们现代人仔细辨认参考文献:[1]青年时报 2010年7月24日[2]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1月29日[3]潘媛.鲍鱼之肆里真有“鲍鱼”吗[J]上海:咬文嚼字 2010(12)[4]许慎.说文解字[C]北京:中华书局,112[5]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44[6]大戴礼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97[7]彭林.周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5[8]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822[9]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54[10]陈彭年.广韵[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68[11]班固.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79[1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 1965[13]魏宏灿.曹丕集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1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9[15]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02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重庆师范大学清风苑C栋519室 联系:15111959134 E-mail:675215354@.com。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