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第八章非洲经济发展模式.ppt
58页非洲经济发展模式学习目标:掌握非洲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掌握非洲经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掌握非洲经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客观评价非洲经济发展成效,正确认识非洲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本章内容第一节 非洲经济发展模式概述第二节 非洲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理论指导第三节 非洲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发展战略第四节 非洲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第一节 非洲经济发展模式概述一、单一资源出口二、债务问题严重三、人口快速增长四、贫困问题依然严峻一、单一资源出口 非洲一直以来都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地,自身产业结构畸形,缺乏独立发展产业的能力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大约2/3的国家中,初级产品收入约占该地区出口总收入的80%,而出口收入的60%来自于一种或两种农矿初级产品 此外,虽然非洲有丰富的农业和矿业资源,但是初级资源产品的定价权,甚至开发和生产权均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对外部经济有严重的依赖性二、债务问题严重 长期以来非洲国家主要出口一、两种初级农矿产品,其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外汇不足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多数非洲国家纷纷大量举债,通过公共投资计划和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来实现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导致非洲的外债持续居高不下。
自1980-2012年这30多年间,债务平均占到非洲国家GDP的48%三、人口快速增长 非洲为全球出生率最高的地区,预计到2050年非洲人口将达到20亿快速的人口增长会增加对各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需求,为了满足日益庞大的需求,非洲人民不得不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素质降低、粮食危机、经济发展放缓等问题四、贫困问题依然严峻 根据2011世界银行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在收入水平方面,大部分非洲国家低于1.25美元贫困线的人口在50%以上,其中利比里亚比重最高为83.7%; 在医疗卫生方面,非洲平均寿命为54.4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0岁;在文化教育方面,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5年,低于世界平均7.4年 根据联合国2011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最低的28个国家中,26个国家来自非洲(第160位至第187位)据联合国数据,世界上最不发达的39个国家中有33个在非洲 所以,尽管非洲经济自21世纪以来基本上都保持了5%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贫困问题仍然严峻,非洲经济的发展重点仍然应该放在减贫上第二节 非洲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理论指导一、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二、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阶段三、以减贫为主的发展阶段一、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一)西方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
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探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除了人均收入的提高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的上升 为此,非洲国家大力推行工业化计划,将发展工业作为摆脱贫困落后,克服不发达,完成从传统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化过渡的唯一出路一、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二)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其重要代表人物是圣卢西亚共和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他以剖析经济结构为出发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呈现二元性:既存在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经济部门,又存在农业和手工业等传统的经济部门 因此,要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必须实现工业化,通过大量的工业投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纠正工农业和城乡之间存在的结构失衡 在具体的经济发展战略上,结构主义提出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即在国内建立、发展本国国民经济所需要的工业,自己生产原先要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一、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三)依附论 “依附论”最早是在20世纪中叶由拉丁美洲的经济学家提出的,其代表人物有多斯桑托斯(Dos Santos)、安德烈冈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
按照“依附论”的观点,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民族经济,必须尽快破除 “中心”国家强加给“外围”国家的不平等国际分工 在非洲,“依附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及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在他1970年的世界范围的积累中,他详细地论述了“依附论”的观点他指出“外围”国家的发展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殖民主义阶段、替代进口工业化阶段、“外围”真正自力更生阶段一、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四)非洲社会主义论 “非洲社会主义”最初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非洲民族主义领导人首先提出的,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非洲社会主义”有两种含义,在狭义上,指“非洲样式的社会主义”,是以非洲传统村社制及其价值标准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在广义上,是非洲民族主义政党和民族主义国家领导人提倡和奉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即非洲的民族社会主义 非洲社会主义主要有四个流派:强调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特性的“阿拉伯社会主义”;以非洲传统村社价值标准为基础的非洲“村社社会主义”;深受西欧社会党思想影响的非洲民主社会主义;自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非洲科学社会主义一、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四)非洲社会主义论 前两个流派主要受非洲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后两个流派主要受国际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首先,“非洲社会主义”认为非洲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村社制度及其中的平等思想、土地公有等,具有传统的社会主义性质 其次,“非洲社会主义”思潮还受到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理论的影响,后者认为非洲国家摆脱殖民枷锁获得政治独立,为其向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国内条件,而来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支持则是最有利的国际条件一、经济快速增长阶段 西方现代化理论、结构主义思想、依附论和“非洲社会主义”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源并提供了根除这些根源的方法其共同之处是都强调了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是改造旧的经济结构、摆脱落后的有效途径 但是这些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西方现代理论忽视了非洲经济落后的根源是长期的殖民统治导致的经济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积累率低的现状 结构主义把现代化描述为工业部门吸收农业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它其实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依附论提出的“进口替代” 发展战略忽视了利用国际市场来解决非洲在发展过程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 “非洲社会主义”试图将非洲落后的生产力与“超前”的生产关系相结合,最终破坏了非洲生产力的发展二、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阶段 该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包括:(一)非洲统一组织的“拉各斯行动计划” 1980年4月,非洲统一组织召开了经济特别首脑会议,通过了拉各斯行动计划,分析了非洲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发展形势,制定了涉及人力资源、科技、交通运输和通讯、工业、资源、私营经济、非洲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十个方面的克服危机和发展的新战略。
1985年7月,非洲统一组织第21届首脑会议讨论并通过了1986-1990年非洲的经济复兴优先方案该方案再次重申拉各斯行动计划的指导方针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并为非洲国家的经济改革制定了较具体措施二、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阶段(二)IMF和WB的“伯格报告” 为解决非洲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IMF和世界银行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和建议其中以伯格报告影响较大,成为非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世界银行与IMF在非洲推行的“结构调整方案”,是一种紧缩型方案,其核心是增强非洲国家的市场经济机制 具体说来,其主要内容为:优先发展出口农作物生产,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调整工业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出口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发展私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减少国家干预,实现稳定的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政治变革,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消除腐败二、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阶段(三)“替代方案” 1989年非洲经委会非洲财政部长及经济计划和发展部长联席会议通过了结构调整的非洲替代方案 (简称替代方案)的决议 其中的政策建议部分与结构调整计划相同如改进财政管理和国营企业,鼓励发展农业,出口多样化,改善外债管理等; 但不同的是,替代方案主张更有效地动员国内资源、平衡发展公营和私营部门、改进收入分配等。
具体来说,其政策建议包括:第一,加强工农业生产能力和使生产能力多样化第二,提高收入水平和改进收入分配方式第三,满足基本需求二、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阶段 综上所述,拉各斯行动计划是非洲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发展过程中的民主化和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但是对克服经济困难,并未提出有效对策,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目标,也缺乏坚实的基础 “伯格报告”对非洲现状的批评和对结构调整措施的规定都比较具体,对非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十分明确,但所涉及的结构调整方案实际上是以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为样本,忽略了非洲国家的国情和要求,且对非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经济合作、生态环境、人口增长等都未涉及 替代方案考虑了非洲国家的实际,但它过于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且政策建议过于庞杂,又缺少资金支持,因而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三、以减贫为主的发展阶段(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2000年,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等商定了一套有时限的目标和指标,即“千年发展目标”,共涉及八大领域、十八项主要目标三、以减贫为主的发展阶段(二)IMF和WB的“重债穷国减债计划” 1996年秋季,IMF和世界银行为了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发起了“重债穷国减债计划”。
1999年6月,西方八国集团科隆首脑会议建议放宽减债援助标准, 以使更多的国家加入到“重债穷国减债计划”中来 1999年9月, IMF和世界银行通过对“重债穷国减债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成为一项针对“重债穷国”实施的综合减债扶贫计划,该计划涉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 “重债穷国减债计划”的核心是,债务国不断进行宏观经济调整和国内社会改革,同时设法保证为社会各部门规划(包括卫生保健、基础教育及其他公共设施建设等) 增加融资其基本目标是, 将重债穷国因债务减免而节省的资源用于贫困三、以减贫为主的发展阶段(三)非洲发展银行的“减贫计划” 非洲发展银行于2004年提出“减贫计划”,与非洲国家加快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保持一致,强调了几个优先发展的领域:1. 农业和农村2. 人口问题3. 私营经济4. 加强政府治理三、以减贫为主的发展阶段 “千年发展目标”为非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经济发展缓慢,政局动荡等一系列原因,使这一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妇女儿童权益的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消除饥饿等方面 减贫战略报告对实施“重债穷国减债计划”起着重要作用,是受援国同IMF和世界银行进行谈判的核心政策文件,但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以减贫和援助为借口侵蚀非洲国家主权的一种新方式。
非洲发展银行的减贫计划充分考虑了非洲发展现状,从农业、人口、私营部门、政府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减贫方案,但是计划主要依靠非洲发展银行提供资金,存在资金不足而无法完全兑现的问题第三节 非洲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发展战略一、1960-1979年过渡期经济政策及进口替代战略二、1980-1999年非洲的结构调整三、21世纪的减贫战略一、1960-1979年过渡期经济政策及进口替代战略(一)经济背景1. 农业和工业落后 在非洲,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村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仍以刀耕火种为主要手段,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几乎没有任何的改进,使生产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在独立之初,非洲国家的主要工业制成品依靠进口,国内的民族工业十分弱小,局限于某些初级加工业和轻工业(如榨油、净棉、锯木和矿石的分离等)和轻工业(如食品、肥皂和服装等),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