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分析.doc
7页黑龙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分析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就业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高,但相对于GDP的高速增长,就业增长相对缓慢本文从历史数据角度,运用就业弹性和回归分析,就黑龙江省经济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作了研究,并提出了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状况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与就业的总体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看,黑龙江省经济和就业总量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1978年至2012年,GDP总量年均增长率为8.8%;就业人员总数(见图1)年均增长率为2.1%35年来,黑龙江省基本实现了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但就业增长始终落后于GDP增长,个别阶段出现经济增长而就业下降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1978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74.8亿元,到2012年上升至13691.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8%。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黑龙江省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1006.9万人上升至2012年的2027.8万人,共增加1020.9万人,年均增加30.03万人、增长率达到2.1%近五年来,黑龙江省就业总量连续创历史新高,2012年首次突破2000万大关分城乡看,城镇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584.0万人上升至2012年的1039.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7%;乡村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422.9万人上升至2012年的988.5万人,增加565.6万人,年均增长2.5%,快于全省就业总量增长,同时也快于城镇就业的增长近年来,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三农”投入加大,使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增强 (二)黑龙江省经济与就业增长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黑龙江省经济获得了长足进步,就业也随经济增长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三个阶段性特征 1.经济与就业增长的“一稳一快阶段”(1978—1990年)1978—199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174.8亿元上升至715.2亿元,年均增长6.8%经济稳定增长带动了就业的增长,这期间全社会就业人员由1006.9万人增加到1436.2万人,年均增长3.0%,就业增长是历史上较快的时期。
除80年代末,黑龙江省面临工业经济调整压缩,煤炭全行业亏损、森工企业资源经济危机等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拉低就业增幅外,总体上看,这一时期黑龙江省基本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和就业的快速增长 2.经济与就业增长的“一高一低”阶段(1991—2001年)1991—200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822.3亿元增至3390.1亿元,年均增长8.5%,而全社会就业人员由1481.9万人增加到1592.6万人,年均仅增长0.7%其中:1999—2001年出现了经济增长,但就业人员下降的局面此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国有和集体经济大调整,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资本扩张,经济增长对劳动吸收能力下降,出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快速增长的不一致性 3.经济与就业增长的“双高阶段”(2002—2012年)进入新世纪后,黑龙江省把扩大就业等民生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了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化解了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农民工返乡潮、大学毕业生处于历史高位的三矛盾“碰头”等难题,在特殊情况下实现了全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2002—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3637.2亿元增至13691.6亿元,年均增长11.6%,实现10年连续增长两位数以上的速度。
这期间全社会就业人员由1603.1万人增加到2027.8万人,年均增长2.4%,实现了经济与就业增长的“双高”局面 从黑龙江省就业和经济增长图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大部分年份就业增长为正,就业人数增加,但就业增长率偏低,甚至个别年份出现了负增长相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言,就业结构调整较慢近些年就业人数虽有所增加,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二、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 (一)从就业弹性看经济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就业弹性系数是指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1.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经济整体上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态势看,就业弹性系数变化呈现“高—低—次高”走势1978—1990年,就业弹性系数为0.441,即这一时期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吸纳就业增加0.44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就业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1991—2001年,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由于深化国企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转制、兼并、破产等致使社会就业人数缓增或减少,这一时期就业弹性系数跌至0.082,经济增长未能带动就业人数增加;“十一五”时期,随着经济增长加速和各级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到重要位置,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黑龙江省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优先目标,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就业弹性系数明显上升。
2002—2012年,就业弹性系数上升至0.205,经济对就业增长起到一定拉动作用 从上述分析看,黑龙江省经济与就业增长强度不同,经济增长强度大于就业增长强度,经济增长整体上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并有加速趋势,而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却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条曲线间的距离拉大,说明就业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另外,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呈同向性,经济增长速度升高的时期,就业增长速度也升高,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但有些年份经济的加速发展未能带动就业规模的提高,如1999—2001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出现了负增长 2.三次产业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分析从三次产业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以及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存在着明显差异 (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大1978—2010年,第一产业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240可见,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小,而第一产业中劳动力数量较多,说明黑龙江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占主要地位,农业增长仍然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 (2)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先增后减,其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趋于降低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1978年—2010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090,期间,从1997年起至2003年就业人数却随GDP增加而减少,就业弹性系数为-0.001。
2004年以后就业人数随经济增长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6—201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在-0.22—0.45之间徘徊可见,第二产业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极其不稳定、且趋于降低 (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增加,其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强1978年—201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随经济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1.1%,就业人数从182.4万人增加到759.0万人(见表5),年均增长4.6%,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414期中,2002—2010年,就业弹性系数达0.574可见,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增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强 (二)从定量角度分析经济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就业和经济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拉动的因果关系通过现代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近35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在黑龙江省吸纳就业主要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影响较弱 1.就业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定量分析运用回归方程分析方法,建立了黑龙江省经济总量(GDP)与就业人员(RY)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扩大就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GDP=9.6RY-11662.64(r平方为0.75,拟合度为0.75,F=95.3,P=0.0) 通过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当黑龙江省就业人员变化1个单位,GDP变化9.6个单位。
即,当全省就业人员增加1万人,拉动GDP总量增加9.6亿元因此,黑龙江省就业增长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 第一产业与就业关系:GDP1=2.03RY1-943.43(r平方为0.62,拟合度为0.61,F=50.48,P=0.0) 第三产业与就业关系:GDP3=6.65RY3-1904.66(r平方为0.84,拟合度为0.83,F=162.34,P=0.0) 上述回归方程表明,不同产业就业人员变化对GDP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当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变化1个单位,GDP变化2.03个单位即,当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增加1万人,第一产业GDP总量增加2.03亿元;当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变化1个单位,GDP变化6.65个单位即,当就业人员增加1万人,GDP总量增加6.65亿元可见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高于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大 2.经济对就业拉动作用的定量分析运用回归方程分析方法,建立了黑龙江省就业人员(RY)与经济总量(GDP)之间的回归模型为: RY=0.0786GDP+1281.97(r平方为0.75,拟合度为0.75,F=95.3,P=0.0) 通过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当GDP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增加0.078个单位。
即,当GDP总量增加1亿元,创造780个就业岗位 第一产业与就业关系:RY1=0.3GDP1+533.19(r平方为0.62,拟合度为0.61,F=50.48,P=0.0) 第三产业与就业关系:RY3=0.126GDP3+307.89(r平方为0.84,拟合度为0.83,F=162.34,P=0.0) 上述回归方程表明,当第一产业GDP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增加0.3个单位即,当GDP总量增加1亿元,创造3000个就业岗位;当第三产业GDP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增加0.126个单位即,当GDP总量增加1亿元,创造1260个就业岗位 3.经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定量分析运用回归方程分析方法,建立了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lnGXB)与经济总量(lnGDP)之间的回归模型为: lnGXB=0.73lnGDP+5(r的平方0.87,拟合度为0.86,F=202.89,P=0.0) 通过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当GDP增加1个百分点,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增加0.73个百分点所以,只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影响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因素 1.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调整产业结构和鼓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拉动,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3.5:61.0:15.6调整为2012年的15.4:44.1:40.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8.1和1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4.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1978年52.6:29.2:18.1调整为2010年的41.3:19.4:39.3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就业人员的产业分布也逐渐趋向合理2010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798.6万人,就业规模居三次产业首位,与1978年相比就业人员比重下降11.3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达374.4万人,所占比重下降9.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759.0万人,比1978年增长316.1%,所占比重提高21.2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增长最快,成为吸纳劳动力的生力军三次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差异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