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甸县民族民间艺术调查简述.doc
5页施甸县民族民间艺术调查简述 施甸县民族民间艺术调查简述 一、引言 施甸位于云南保山市南部,古称石甸,曾经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全县辖13个乡〔镇〕,总人口32.9万人,有22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彝族、布朗族、回族、傣族、白族、傈僳族、佤族等〕,人口2万多人;施甸县历史悠久,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多种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片热土上相映生辉施甸县居住着全国特少民族之一的布朗族,布朗族、彝族、傣族、回族等22个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各论文联盟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打扮、婚丧禁忌、节日庆典各具特色这些醉人的民族风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现存的民间传统文艺有唱山歌、打歌、吹锁呐、踩高跷、耍龙、耍狮子、玩灯、洞经等14项之多,活泼着近70个民间业余文艺团体,其中以布朗族的打歌、小调,彝族的唢呐、葫芦笙,傣族的舞蹈,汉族的花灯、洞经最具代表性 在2022年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中,摆榔、木老元、由旺、太平四个乡镇分别被市里命名为摆榔歌舞之乡、木老元山歌之乡、由旺花灯之乡、太平龙狮之乡等称号 二、汉族地区民间艺术形式 〔一〕滇剧窝子由旺 由旺镇位于施甸县坝子北端,距县城18公里,距保山城45公里,历来是施甸县经济开展较快,集市贸易较为兴隆,文化艺术较为繁荣的一个大镇,素有施甸县滇剧窝子之称。
由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施甸县民间艺术较为丰富的一个乡镇,至今在农村仍活泼着组建于解放前的农民滇剧团和花灯剧团,还有门类纷繁的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当地甚至省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由旺人民祖祖辈辈都有爱好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的传统习惯解放前就有滇剧、老花灯、花鼓、山歌、小调、唱八仙、洞经、耍龙等民间文艺的表演队伍由旺的群众性文艺活动非常活泼,被世人冠以滇戏之乡、花灯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县内举办的文艺调演或大型群众性文艺活动或其他节日活动,由旺从不缺席,演出的节目深受群众欢送,故而由旺镇被云南省文化厅、保山行署命名为云南民间民族艺术之乡 由旺花灯是从老花灯〔玩灯〕开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地方剧种演出场地由一家一户走上舞台演出演出时增加故事情节、突出人物性格、明朗戏剧冲突,进步了艺术程度由旺花灯的曲调始终保持着老花灯的基调,不断地丰富曲牌、剧情所以在演出时,剧情能抓住观众的心,曲调通俗易懂,幽雅动听,深受广阔观众欢送 由旺的老花灯是随着外来人员传进来的起初,形式较为简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七十一军八十八师二六四团进驻由旺,随军带来中原花灯曲调及演唱技法,由旺花灯得以进一步完善。
花灯的传统调有:参佛调、十二属、猜花调、祝英台探梁山伯、农谙调、劝世文、二十四孝调子、送王调等100多首 由旺镇现有85个表演队伍活泼在各村各寨,其中由旺街道老年花灯队、银川青年花灯队、银川青年龙狮队影响力较大,演出地点已外延至德宏、缅甸等地 〔二〕太平龙会 在施甸县太平镇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正月唱花灯,二月耍龙灯说的就是施甸太平镇一年一度的二月十一龙会太平龙会又称羊皮会,系当地民间自发性组织的传统文化节日,起源于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祈盼,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盛会 太平乡人民耍龙舞狮主要靠长辈艺人以教传授,通过世代相传积淀,创造出其独具特色的民间乡土文化龙狮文化 龙身用木料制成框架,用金竹篾扎成筒形笼子,各配以木柄,舞龙人手持木柄耍玩,并以青黄相配成双出会耍龙时,步调一致,动作协调,随着珠宝的动作,龙头、龙身、龙尾亲密配合,形成宛假设游动的活龙;耍龙形式有结盘、反回盘、龙吃水、龙摆尾和倒回龙等 舞狮由六人耍一架,一人戴喜头面具,身穿翻毛皮衣,手持蚊帚,在狮前逗引狮子,一个行者手持蚊帚在狮后撵狮开始时,喜头引狮子上场,表演各种打斗和戏耍动作,如上板凳、上桌子、滚绣球等,喜头和行者那么表演各种拳术和刀、枪、剑、戟等。
耍龙、舞狮、舞麒麟时,并配以打击乐,采用滇戏武场戏谱,一般用?燕登鞣、?大出撤、?双三叠?、?金银课?、?小波云?、?董八一?、?襄阳倒板?、?急急风?、?四季头?等 耍龙舞狮以男性为主,所以说,在当地有二月十一大人玩耍妇女娃娃看的说法正式出会前,各村寨还要组织游龙,并在人员来往比拟集中的地方展贴海报,以告四面八方乡民,羊皮会如期举行,便于互相转告,届时好邀约结伴看会所以说,每年的羊皮会非常热闹,看会的观众达万余人 太平羊皮会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据当地艺人介绍,相传已有百余年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开展变化,羊皮会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开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方独特的地域文化龙狮文化 〔三〕洞经 作为古老的剧种洞经,它在施甸的传播比拟古老悠久,目前施甸就有洞经队六个在众多的现代歌舞厅唱着他〔她〕们最现代化的歌曲时,古老的洞经队就弹着那古老的过去,回头看,远古充满了幻迷,使人充满了怀古幽思;向前看,将来充满新的色彩,使人浮想联翩 三、民族民间艺术 〔一〕布朗族民间文化艺术 生活在施甸的布朗族,久居山野,至今仍然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和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 服饰、歌舞和风俗习性。
但长期以来,这一传统风俗文化很少为世人所知,也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布朗族是一支古老的土著民族,是全国22个特少民族之一,居住在施甸的布朗族,俗称花蒲蛮无文字,习汉文,至今仍然保存着这支民族所特有的民族风俗习性和歌舞服饰布朗族在举行庆典和信仰活动中,伴随着歌舞表演,形成了完好的布朗族土风舞乐打柴种地唱山歌,男女青年恋爱唱情歌,欢聚助兴盘歌歌声清脆、甜润,舞蹈古朴自然,婀娜多姿 相传,布朗族打歌起源于原始狩猎围论文联盟火分食时欢庆成功起舞的民间舞蹈,粗暴大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内容较为丰富,舞姿婀娜优美,意境舒悦亲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打歌时,人们围场踏跳,舞步粗暴大方,节奏明快,打歌时用芦笙、三弦、横萧伴奏,音律明快,动感十足异常热闹,大家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故有打歌打到太阳出,一碗稀饭两片肉之说 〔二〕民族民间舞蹈 流传在民间的舞蹈,从内容上看,大局部反映了民族的消费劳动和日常生活布朗族、彝族舞蹈,大都与走路、劳作、鸡、猪、鸽子、黄鼠狼有关他们边吹边舞蹈动作优美,腿部的动作变化较多配在舞蹈中的山歌与舞蹈不同步,舞者随着音乐节奏欢跳,唱者不受舞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的限制,另起歌调,即兴发挥。
唱腔用假嗓音的较多,清脆高昂,具有浓重的山野风格和原始朴素的特色这些舞蹈还表达了纯朴、热情、直率的民族感情,跳起来身心合一,完全沉浸在一种欢乐而又恬静的气氛中即使是祭祀时跳的舞蹈也多数是自娱性舞蹈,表现性舞蹈极少,居住在山区的汉族,婚嫁时,还请附近的民族来帮助打歌,营造气氛这些民族的舞蹈,从名称到动作多数都大同小异,均属芦笙三弦舞,统称打歌 居住在亚热带地区的傣族,因为人数少,又多是从各地逐渐搬迁来的,他们仅仅保存了一种无论是祭祀,还是节日盛会都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即跳鼓舞〕 〔三〕民族民间山歌 施甸山歌在本县山坝均为流行,尤以山区为多而广,木老元、摆榔、酒房、旧城为盛,各有特点,形式有别独唱,属在山野间自我消遣;对唱藉以谈情说爱,互诉甘苦;群唱藉以共同取乐,合唱对唱情绪旺盛旧城山歌,声音特别清脆悦耳,声音高昂,布朗山歌和彝族山歌,唱腔圆润委婉,亮堂明晰,有特殊的颤音和滑音,女声表现更为明显 施甸山歌工程繁多,内容丰富,普遍流传的山歌根本分为8类:1.古本山歌;2.盘花名;3.盘天河、造大河;4.盘药名;5.盘菜名;6.甲子山歌;7.姊妹山歌;8.跑马山歌,其中古木、盘花名、盘天河、造大船、甲子5类山歌,内容和数量固定不变,盘药名、盘菜名、姊妹山歌内容根本固定,但数量有变化。
跑马山歌有固定内容,但多是歌手即兴创作,不受创作限制,有的歌手能唱几天几夜,嗓音不沙,歌喉不哑,山歌不绝千百年来,正是这些淳厚朴实的人们,创造性地继承了山歌这一文化活动方式,为该县众多文化成员中保存了一位独特的成员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开展,群众生活程度的进步、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施甸县在继承和开展古文化的同时,县、乡、镇甚至到村一级都建立了各自的文艺演出队,或者叫宣传队新时期的施甸地方文化艺术事业,不但在本地方展示出她的魅力,而且走出县外、地区外、省外,走向全国,有的还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段龙山.施甸洞经音乐的源流及弹演风俗.民族音乐,2022,〔6〕. [2]施甸县文体局.施甸文化.1989. [3]施甸县文体局.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施甸县资料卷,1985. [4]王胜华,云南民族民间戏曲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22.12. [5]?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云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民族出版社,2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