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非洲伊博族时间观念解析.docx
7页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非洲伊博族时间观念解析 [摘要]本文以西非尼日利亚伊博族为例,通过谚语等自然语料的实验与分析,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非洲时间观念进行解读,发现伊博族确实存在以事件、主观感受作为时间标尺的这一普遍事实,从侧面证实了不同的语言结构或赋义方式,反映出人对环境的不同认知与差异化体验,从而造成文化的差异[关键词]伊博;非洲;时间观念;认知语言学;隐喻许多有着非洲跨文化交流经历的人,常常抱怨非洲人民对时间观念的漠视而实际上,在许多非洲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们同样重视时间谚语作为长久以来民族传统生活经验的语言载体,集中体现该民族价值取向与根本文化观念,可视为洞察某个民族文化特征的切入点因此,笔者以“与时间相关的谚语”作为切入点,在西非尼日利亚东南部伊博族中进行了以下实验:从一名伊博母语者处征得25句他认为有时间观念有关的伊博谚语,而后将此25句谚语随机发给10名伊博母语者,让其对该谚语是否与时间相关进行评价,最后按80%同意率的标准,筛选出15句“与时间观念有关的伊博谚语”(每句谚语平均认同率为86.67%);再将这些谚语进行汉语直译,通过网上问卷软件,随机向12名汉语母语者进行认同度调查。
结果在这15句谚语中,达到80%“有时间有关赞同率”的句子仅有1句,每句谚语平均认同率为51.67%据此,我们推测:1、伊博人认为有时间有关的谚语,同样都存在将时间视作喻体的隐喻联系;2、伊博人认为蕴含了时间哲学的谚语里的隐喻,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看来,根本算不上“与时间相关”,或者可以说,其隐喻映射关系,在汉语母语者的隐喻概念体系中较弱或不存在伊博语谚语原文汉语直译R1①R2②Jiri ehighe Chowa ewu ojii.应该在白天寻找黑山羊80%50%Emee Ngwa Ngwa Emeghara Odachi.只要按时做事,困难总会过去的90%41.67%Oge adighi eche mmadu.时间之潮不等人100%91.67%Ejiro ututu amanjo afia.人不能,也不该去预料明早集市的生意好坏80%25%Ogologo Okwu adiro Nuka Mgbede.晚上的教会活动不需要冗长的布道90%58.33%Ndi Igbo adi agba oso mmiri bere ma ozobe.人在雨水打在身上前是不会为了躲雨而跑起来的80%41.67%Ukwa ruo Oge ya Odaa.面包果到时候了就自然会落下来100%66.67%Agadi Nwanyi nokaria be ogo ya, Okworo ya akafe.一个老妇人在夫家待得太久,她的秋葵都要老了80%66.67%Nku Onye kpara nokochi ka ona anya na udi mmiri.旱季攒下来的柴火,是为了在雨季用90%50%Ife niile nwere Oge.万物自有其时100%58.33%Nwata nenele enwe adighi eje oru.这孩子光看猴子了,都不去工作80%33.33%Onye Ngwangwa na-ana na Uchichi.大忙人总是夜里着家80%75%Anu bu uzo na anu Mmiri Oma.领头的动物总能喝到最好的水80%25%Oluo Mbochi nta, achu o nowere Nchi.打猎的日子里人该在这动物的栖息地里打猎90%33.33%Onye di ndu nwere oriri anya.一个人长到壮年就该等着别人长大了80%58.33%一、理据:认知语言学下的时间观念体现民族团体的文化认知与Chomsky的生成语言学强调先天能力、理性哲学不同,认知语言学强调后天思维、体验哲学,并主张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均源于人对环境的体验与认识。
在人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这一过程中,语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而是这个言语团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不同的语言结构、概念或赋义方式,本质上是不同言语团队对世界的解读、认知方式不尽相同通过共同语认知社会、解读环境、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可以揭示一个言语团体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认知,从而构成该群体的价值观、世界观、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处事原则的核心根源时间,作为基本的一项认知范畴,体现着人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与认知在语言中如何表达时间这一概念以及如何用时间表达相关概念,不仅反映的是该言语团体的时间观念,本质上更反映出拥有该语言的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认知基础这些迥异的文化认知思维,才是文化差异的根本以时间观念为例,地理人文环境、社会生产活动、民族宗教信仰,会让人们对时间的感觉、理解、表达、处置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人们使用语言或在语言中表达时间相关概念二、伊博族时间认知在西非伊博人的文化中,个人身份的认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个人存在的个体身份,一是作为社会成员存在的集体身份其对应的时间认知,也分为个体时间与集体时间,其本质区别就在于时间参照物或源域(source domain)的不同一)以个人具身体验为时间指称跟同样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汉族人一样,伊博人通过对日月天象的感悟来度量时间。
他们通过天体运行的高度、太阳在自己身上的投影长度等具身体验,以主观感官的变化作为时间的刻度,这一点跟西方哲学中将时间抽象化、客观化有着本质不同例如,伊博人有棕榈种植加工的历史在外人看来,其采制棕榈酒的频率一般为一日三次且几乎与早中晚的时段保持不约而同的一致,看起来是人们按约定俗成的“早上”、“下午”、“晚上”进行劳作而实际上,早期伊博人是根据清晨黎明、正午时分自身在太阳下的投影、以及黄昏时刻来判断采集棕榈汁的时机,从而再以这三次采集活动的时间③,去协调、约定其他集体活动,诸如社团会议的时间从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 Johnson, 1980)来看这一过程,对光线的视觉感知是时间概念隐喻的源域(source domain)再比如,伊博语的“早上”(Oge Ututu)、“下午”(Oge Ehihie)、“黄昏”(Oge Mgbede)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对太阳的观察:Ututu指的是太阳升起;Ehihie指的是太阳升到最高处;Mgbede指的是太阳从地平线落下;在更加细致的关于凌晨的时间指称中,伊博人使用鸡鸣作为标志物比如在传统伊博人的时间观念中,夜晚与上午的临界,在于“夜里第一声鸡鸣”;正午为“人完全直于其投影之上”;上午与下午的临界,在于“人影等身时”;而晚上除了旱季有一些时间可以“伴着月光”开展一些休闲活动以外,没有白天那样多的集体或农事活动,一般上床睡觉的时间均不固定,所以“晚上”的时间概念”更为模糊。
Ossai A B.(2016)也提到,伊博人用“日落”、“鸡回到鸡窝”、“公鸡打鸣”、“去年新木薯节的时候”、“两年前雨季开始的时候”这般相对含糊的措辞描述时间二)以集体活动、场所、事件为时间一般参照物伊博族文化作为“黑非洲文化”,即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时间观念在众多非洲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与西方哲学根源下时间抽象性、客观性的本质不同,传统伊博观念主张时间以具体事件为标记,时间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活动内容,突出时间的具象性、体验性这种时间观脱胎于农耕文明人类实践传统伊博人依据天文、月相从农事活动,从而创造“伊博历”(Oguafo lgbo或IguAro)以纪年不过与中国传统中直接以月相表达时间不同,自古将商业贸易视为与农业种植同样重要的伊博人,则是用商贸活动的场地——集市(Eke),来表达、计算基本的时间与周期在伊博历法中,最基本的日期计算单位是“集市日”(Eke)按照伊博传统,人们平时进行农事活动,每四天“赶一次集”这样四天(依次为Eke、Orie、Afor、Nkwo)为一周(Izu);七周(28天)组成一个“月”(Onwa),十三个月组成一“年”(Afo)④。
这种纪年方式,本质上也是以具体的场所作为概念隐喻的源域(source domain),去映射(mapping)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即目标域(target domain)通过周而复始的交易行为、农事活动的主观体验,去认知不断流逝的抽象时间概念三)伊博时间的空间隐喻空间隐喻一直是时间概念隐喻之中最常见、最核心的表征之一(Lakoff & Johnson, 2003)有研究表明,该隐喻关系具有跨文化普遍性,广泛存在于不同语言、民族的认知模式之中(Alverson, 1994; Lakoff, 1987; 周榕, 2000)按对时间运动方式的不同理解,最常见的时空隐喻映射模式可以分为“时间在动”(Time Moving Perspective)与“自我在动”(Ego Moving Perspective)两种(Clark,1973)前者将时间理解为一条不息的河流,而观察者犹如身处河洲中的孤岛,见证着河流由将来流向此刻的自己,再流向过去后者则将时间理解为观察者犹如身处在河流之中的船上顺流而下,不断从过去走向将来在两种模式中,大多数情况下,观察者的朝向一直,均为面向未来,背对过去;其区别在于观察者所在的此刻为恒定或变化。
在伊博语中,未来的年(Afo)、月(Onwa)、周(Izu)、日(Ubochi)均与“来”(n’abia)组成表达未来时间的搭配,比如“Afo n’abia”(明年)、“Onwa n’abia”(下个月)、“Ubochi n’abia”(明天);而过去的时间,则与“离去”(gara aga)相搭配,如“Onwa gara aga”(上个月)、“Afo gara aga”(去年)、“Ubochi gara aga”(昨天)很明显,在伊博族的时间认知中,“时间在动”的时空隐喻映射模式占主流地位同时,尚未在伊博语中发现“垂直方向”时空隐喻映射模式,比如汉语中用“上”表示“过去”,“下”表示“现在”或“将来”三、小结:伊博族时间观念源自其地理人文环境、社会生产活动与原始宗教信仰人的概念认知是由社会活动与对环境的体验而产生的,那么其认识模式、思维观念就可以在其环境与活动中找到源头一方面,伊博族生活在尼日利亚东南部地区,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地理特征加上干湿分明的热带气候特点,使得伊博人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种植与商业贸易在农耕文化占支配地位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木薯种植还是棕榈种植,最基本的社会生产的农事活动都离不开对节气、雨水、光照条件的依赖。
伊博人最早对时间的感知,普遍来自日月星辰、环境变化,比如对太阳月亮高度的视觉体验、在农事活动及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具体活动比如伊博谚语“Jiri ehighe Chowa ewu ojii”(应该在白天寻找黑山羊),表示“做事情应该抓紧合适的时间”在传统伊博社会体系中,人们以血缘家族、部落、社团为基本政治单位,以各自族群中的长者为意见领袖,商讨重要决策及决定集体活动相对松散、自治的社会结构也带来各个社团、部落之间“时间尺度”的差异伊博各个地区对一年究竟由多少个月份组成莫衷一是就是典型例证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宗教文化中,存在着以基督教为代表的“线性”时间观与佛教、伊斯兰教为代表的的“循环”时间观的对立前者认为时间是单向、不可逆的,后者则认为时间是周而复始、可逆的宗教哲学无疑对伊博人世界观的构建影响深远虽然随着英国殖民统治,伊博人广泛接受了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但其民族时间观念的根源,仍主要来源于本土宗教信仰在伊博传统宗教观念中,人们在出生之前就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而死亡也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