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广东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pdf

60页
  • 卖家[上传人]:姜泥
  • 文档编号:297424009
  • 上传时间:2022-05-2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11.62KB
  • / 6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广东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广东省自然资源厅2022 年 5 月前言为指导和规范推进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参照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自然资办发202046 号) 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办发201938 号) 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发201987 号)等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订广东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国家对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广东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参与起草单位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目录1总则.11.1 适用范围.11.2 规划定位.11.3 规划原则.11.4 规划范围与期限.11.5 规划层次.22编制要求.22.1 工作组织.22.2 编制程序.22.3 公众参与.32.4 底图底数.32.5 规划建库.42.6 基础研究.43规划内容.63.1 目标定位.63.2 空间格局.73.3 底线管控.83.4 规划分区与用途结构调整.93.5 县域发展要素空间配置优化. 113.6 县域自然资源统筹保护利用.143.7 乡村振兴与建设. 153.8 国土整治修复.1623.9 中心城区.173.10实施保障.244成果要求.254.1 成果构成.254.2 成果内容.25附录.28附录 A (资料性附录)术语与定义. 28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规划指标体系. 30附录 C (资料性附录)规划文本附表参考.37附录 D (资料性附录)规划内容深度参考.42附录 E (规范性附录)强制性内容.44附录 F (资料性附录)规划参考目录.45附录 G 各级规划内容深度分级参考.5311总则1.1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全省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东莞市、中山市无下辖县(市、区) ,其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深度可同时参照本指南执行1.2规划定位规划定位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县级总规)是对县(市、区)行政辖区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对国家和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市级以上专项规划的细化落实,是制定县域空间发展政策、指导各类开发建设、开展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利用修复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蓝图,是编制县级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依据1.3规划原则规划原则县级总规编制应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域统筹、城乡融合,以人为本、注重品质,因地制宜、突显特色,多规合一、智慧规划”的原则1.4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与期限规范范围包括县级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全部陆域和海域国土空间省政府 2022 年 1 月批准印发的大陆和有居民海岛海岸线修测成果作为陆海分界线确定陆域和海域范围1规划基期年为 2020 年规划目标年为 2035 年,近期至2025 年,远景展望至 2050 年1暂未定界的县(市、区)可按照海洋“两空间内部一红线”的工作范围进行确定21.5规划层次规划层次县级总规一般包括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

      县域层次侧重对全域国土空间格局的整体谋划,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边界,加强全域全要素空间管控,引导乡村振兴与建设,提出对镇级规划的控制要求中心城区层次侧重城镇空间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和土地使用规划,城镇开发强度分区控制以及城镇高度、风貌等空间形态控制位于地级市中心城区内的市辖区,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可直接按照本指南中心城区内容开展全域规划编制2编制要求2.1工作组织工作组织县级总规的编制主体为县(市、区)人民政府县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下辖乡镇(街道)开展具体编制工作应采用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建立规划编制重大问题决策机制2.2编制程序编制程序县级总规应按照以下工作程序编制:1)准备工作包括建立规划编制组织架构,开展基础资料收集等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现状调研等相关准备工作;2)基础工作包括统一底图底数、自然地理格局分析、3规划实施和现状评估、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在内的等相关基础工作3)方案编制按照本指南要求以及国家相关规定,开展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形成规划初步成果4)方案论证对规划成果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征询部门和乡镇(街道)意见,充分听取专家、公众等建议,修改完善成果形成规划草案5)规划公示进行规划草案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 30日6)规划报批经县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按规定做好规划成果上报审批工作2.3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坚持开门编规划,收集民意、汇聚民智、凝聚共同愿景,将公众参与贯穿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在规划编制阶段,广泛调研社会各界意见和需求,深入了解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力量,鼓励各类相关机构参与规划编制;健全专家咨询机制,组建各相关领域专家参加的综合性咨询团队;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共同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在方案论证阶段,要形成通俗易懂可视化的中间成果,充分征求有关部门、社会各界意见规划获批后,应在符合国家保密管理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公开,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2.4底图底数底图底数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以下简称“三调”)及其年4度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和 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础,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 (以下简称用地用海分类指南 )进行归并、细化、转换,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工作底图底数。

      沿海地区要增加所辖海域海岛底图底数,形成县域国土空间用地用海现状图具体规则按自然资源部要求执行2.5规划建库规划建库参照自然资源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规范(试行) 要求开展县级总规数据库建设工作,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析评价信息要素和国土空间规划信息要素具体要求另行规定省自然资源厅统筹建设全省通用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市县原则上使用全省通用版信息系统,在完成本级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入库、汇交等工作后,视同完成系统建设任务有条件的县(市、区)可根据需要,在做好与全省通用版系统衔接的前提下自建系统2.6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县级总规编制的前期阶段应开展自然地理格局分析、规划实施和现状评估、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等工作各地可结合自身需要,开展其它前瞻性、战略性、实施性的专题研究,作为规划编制基础支撑1)自然地理格局分析:研究当地气候和地形地貌条件、水土等自然资源享赋、生态环境容量等空间本底特征,分析5自然地理格局、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空间匹配关系县级总规可不单独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 各地可结合自身需要,在市级“双评价”基础上,针对本地资源环境短板和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关键因素开展深化研究工作。

      2)规划实施和灾害风险评估:按要求开展城市体检评估、现行县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类规划及相关政策实施的评估,评估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约集约用地等规划实施情况县级总规可不单独形成灾害风险评估成果各地可结合自身需要,在市级灾害风险评估基础上,针对本地主要灾害风险类型深化研究应对措施3)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要求,将城市设计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在县域层次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协调城镇乡村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整体空间关系,提出优化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框架性导控建议;梳理并划定全域尺度开放空间,结合形态与功能对结构性绿地、 水体等提出布局建议; 明确全域全要素的空间特色,提出需重点保护的特色空间、特色要素及其框架性导控要求在中心城区层次运用城市设计方法,整体统筹、协调各类空间资源的布局与利用,合理组织公共空间与景观风貌系统,确定县城特色空间结构,提出空间秩序的框架和结构性导控要求,明确开放空间与设施品质提升措施,提升县城空间品质与活力64)总体规划与同级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对接研究:以“十四五”规划为重点,梳理同级发展规划和交通、水利、能源、开发园区、城市更新(“三旧”改造)等专项规划涉及的空间管控、建设项目和用地需求等,衔接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涉及的空间保护要求等,叠加到国土空间“一张图”上分析矛盾冲突,提出统筹协调方案。

      5)其他基础性专题研究:结合自身特点和管理需要,聚焦支撑空间布局,开展空间发展战略、“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空间响应、城镇化与人口发展、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及存量用地盘活、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产业空间布局、综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居住与住房供应、城乡生活圈、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体系与运行保障等相关专题研究3规划内容3.1目标定位目标定位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按照上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明确本地区在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所处的地位、作用及承担的主要职能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规划指标要求,提出县(市、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目标和预期性、约束性指标(详见附录 B) 各地可增加地方特色指标重点分解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用水总量、建设用地总面积、城乡建设用地面7积、林地保有量、湿地面积、大陆自然海岸线保有率等指标,形成乡镇(街道)指标分解方案,确保县级总规指标的传导落实指标分解应实事求是,加强与“三调”及其年度变更成果和规划底图底数的衔接,确保指标落地落图。

      3.2空间格局空间格局落实国家、省、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区域协同、引导交界地区空间管控和布局衔接立足自然资源本底,坚持陆海统筹、城乡融合,明确生态、农业、历史文化等保护类要素的空间范围和城乡、产业、交通等发展类要素整体布局,形成县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1)农业格局: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结合资源禀赋、水土光热条件、地形地貌、农田水利设施条件等,综合分析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海洋养殖区等重要农业空间种植养殖特点,统筹县域农业、农村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确定农业生产格局,明确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布局2)生态格局:落实市域生态格局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要素,优先保护以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主体的生态空间,建设和修复生态屏障和廊道,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保护,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空间响应,构建生态安全格局3)城乡发展格局:落实市域城乡空间体系,围绕目标战略和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确定各级城镇和乡村的空间等级体系,提出各级城镇的职能定位、发展方向、人口和建设用8地规模,优化村庄空间格局3.3底线管控底线管控3.3.1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先划定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

      耕地保有量由上级在现状耕地上带位置下达,各地要保证真实、可靠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在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上划定,优先将优质耕地以及符合条件的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原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可长期利用稳定耕地布局保持总体稳定在永久基本农田之外其他质量较好的耕地中,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或整改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的,直接在储备区中补划3.3.2生态保护红线保持已有的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基本稳定因国家重大项目等确需调整的,应举证说明在确保对生态功能不造成明显影响的前提下,可将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外连片图斑不小于3 亩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调出生态保护红线,改划为永久基本农田3.3.3城镇开发边界依据自然地理格局、人口变化、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充分利用河流、山川、交通基础设施等自然地理和地物边界,严格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划定城9镇集中建设区和弹性发展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