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山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doc
26页舟山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海洋特色人才港,为打好“五大会战”、建设“四个舟山”、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根据《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围绕服务保障系列国家战略和重大项目落地推进,突出“自贸”和“海洋”两大特色,采取超常规的力度、超常规的举措,全面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引育办法,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设人才发展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1.党管人才全面加强建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人才联席会议制度和招才引智“周会商、月研判、季通报”制度,创新推出人才工作述职评议、目标责任考核和综合考核赋分“三位一体”考评体系,推动将人才工作职能纳入18家市直部门“三定”规定,人才工作齐抓共管格局得到丰富和拓展各级财政人才投入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比重逐年增长,其中2018—2020年市本级人才专项投入年均达到1亿元,增长近1倍。
2.人才引育量质齐升全力攻坚“高精尖”人才引育,大力实施“5313”行动计划、新区“特支计划”、高校毕业生聚舟计划、“千岛工匠”培育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计划)2020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54万人每万就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数3675人,全省排名由2015年第7位,上升至第4位,人才净流入趋势持续扩大累计引育“高精尖”海洋创新人才227名,年均增长超过38%;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人才工程自主申报入选数跃升至全省第二梯队,并实现省特级专家、省创新型领军团队“零突破”累计新引进高校毕业生45167人,年均增长20%,其中2018—2020年引进数是前三年的1.5倍,有效扭转了“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的被动局面3.人才平台提质提效建好建强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等海洋特色高校院所,重点打造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高新技术产业园等“海字头”“国字号”平台,海洋生物、智慧海洋等5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列入省级试点在沪杭甬建成“人才飞地”6个,拥有海洋领域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3个,高新技术企业211家;累计建成国家级院士专家示范站 1 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5家。
4.人才改革持续深化出台新区人才新政、人才工作服务保障“四个舟山”建设实施意见等42个有力度、有突破的政策,人才政策体系覆盖更全面、指向更精准、支持更有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新区人才新政6方面21条内容,在全省首先推出服务外籍人才八项具体举措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在全省推广,成为省域人才均衡发展示范升级实施“银龄”三师计划,着力破解海岛地区专业人才短缺流失难题,得到中央组织部肯定5.人才红利加速释放坚持产业发展推进到哪里、人才支撑保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发展贡献度持续提升引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企业143个,2020 年营业收入达4.15 亿元,上缴税费 1437.33 万元;其中营业收入超千万企业达到13家,达人环保、浙江商旅等人才企业新三板挂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7.6件,居全省第5位;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6项;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70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5项,形成了国内首艘2万吨级“江海直达”船、世界首座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等一批标志性成果6.人才生态不断优化举办海洋经济创业大赛、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重大人才活动,打响中国海洋人才赛会“第一市”品牌。
深化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在全省率先将人才服务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推行人才分类认定等事项“一件事”办理创新推出人才服务云平台和人才码,布局打造“人才之家”等服务综合体,建成高品质、国际化人才社区,办好一批人才“关键小事”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人才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和不足:一是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优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比较匮乏,自贸区建设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工程师队伍、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紧缺人才还存在较大缺口二是人才平台吸附力还不够强大院强所、头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数量较少、能级不高,承载力相对不足;人才工作市场化社会化基础较薄弱,人力资源服务、科技中介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第三方专业机构比较缺乏,企业招才、融资、市场拓展相对困难三是人才工作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人才工作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数据采集、绩效评价等方面工作还不够便捷高效,人才投入不足和人才工作条块分割、交叉重叠还不同程度存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发挥针对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克难攻坚,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二)形势分析“十四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成“四个舟山”和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个五年,从国际、国内、省、市四个层面来看,人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技人才的高压封锁,给海外引才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同时,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内容,人才越来越成为赢得未来的战略资源舟山将面临人才竞争白热化、人才标准多元化、人才流动高频化、人才环境数字化等更为严峻复杂的内外挑战,需要把人才和创新作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2.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进行全面部署同时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把人才、人才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舟山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我市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硬核举措3.我省全球人才蓄水池加快建设十四五”时期是浙江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时期。
省委提出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的新定位,对全省人才工作提出了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需要更加突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靠人才来引领高质量发展,让人才来释放巨大创新动能4.舟山肩负着国家战略叠加落地的历史使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舟山正处在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对外开放新高地、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美丽中国海岛样板、品质高端独具韵味的海上花园城市、市域治理现代化先行区的关键阶段赢得未来发展,需要利用红利加快补齐科技人才短板,实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形成人才发展新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努力成为人才工作的“特长生”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十四届省委和七届市委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坚持“两个超常规”,精准把握人才工作的战略定位、“八个坚持”的重大要求、体制机制的改革路径、党管人才的体系格局,以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为主题,以全方位引进、培育、用好、留住人才为主线,以人才工作全面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以支撑发展、成就人才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六大重点工程、六类重要平台、六项重大改革,再创海洋人才资源“新优势”,争当海洋人才管理服务“先行者”,建设全国一流的海洋人才中心和人才高地,打造充满活力、近悦远来的海洋特色人才港,为建设“四个舟山”、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提供强有力人才保证。
二)基本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四个舟山”、“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建设等中心工作以及数字化改革重大任务,进一步提升人才集聚力、创新策源力和生态涵养力,着力强化以人才链引领支撑创新链、产业链发展,以人才优势激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聚焦重点,统筹推进突出自贸和海洋特色,聚焦系列国家战略、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领域,围绕“高精尖”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优秀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重点人才队伍发展需求,一手抓梯队储备,一手抓高端集聚,做大人才基本盘,建强人才大平台,提升政策精准度,不断增强人才集聚力——深化改革、强化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好“放权松绑”和“满意实惠”两篇文章,有效激发人才创造性张力抢抓北上广深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长三角一体化、甬舟一体化战略机遇,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推动区域、市校人才合作走深走实——党管人才,整体智治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责任、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责任,强化人才工作合力坚持数字赋能、综合集成,全面深化以“舟创未来”人才智岛为主抓手的人才工作数字化改革,不断优化“学在舟山、创在舟山、住在舟山、游在舟山”各个环节,实现人才工作整体高效治理。
三)发展目标——人才规模总量更大到202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力争达到35万人其中,新引育“高精尖”人才400人以上,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0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3万名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6%以上;新增高级职称人才200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占比达到7.9%以上——人才平台能级更高到2025年,全力建好用好东海实验室、人才创业园、人才飞地等特色平台,实现省级实验室、省级人才创业园、省级重点研发机构“零突破”,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布局新建一批“人才飞地”,沪杭甬“人才飞地”扩容提质、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每个县(区)、功能区布局建设不少于1个高水平推进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成院士之家2个以上、教授(专家)工作室50家以上,各类平台对人才的承载力明显提升——人才创新创业更强到2025年,“舟创未来”海纳计划重点支持引进培育创业创新团队项目50个以上,带动集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50名以上,累计培育年营业收入超千万的人才企业23家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9件,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30万元/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98人年以上,人才创业创新进程全面加快。
——人才发展环境更优到2025年,宜居宜业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才工作数字化应用更加高效便捷,公共服务在均等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高品质提升,人才安居、教育、医疗、文化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更为优越舟山市“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基数2025年预期人才素质1人才资源总量(万人)25.54352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人年)77.6983新引育“高精尖”人才数量(人,指总量)2274004新引进高校毕业生数量(万人,指总量)4.52105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万人,指总量)0.740.956专业技术人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