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doc
21页WORD格式---可编辑---触摸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引言一、 儒家思想与中国建筑1、儒家思想与"礼"2、四合院�民居中的儒家礼制宗法思想3、故宫�"礼"的集中表现4、等级制度�"礼"在传统建筑中的具体表现5、逾制的孔庙6、城市中的儒家礼制二、 中国建筑与道家文化1、儒家的"中和"、"中正"之美与道家的"自然"之美2、园林产生的道家文化背景3、儒道互补的"天人合一"三、 中国传统建筑所反映的宗教信仰文化1、宗教理念与传说在建筑上的表现2、随宗教传入的建筑类型3、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的交融4、中国民间信仰5、生死观与自然观6、趋吉意识7、龙图腾四、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与多元性1、 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装饰艺术2、 中国建筑艺术的多元与融合五、中国传统建筑所反映的文学意境1、 建筑艺术与文学的结合2、 文学意象在建筑装饰图案中的反映3、 建筑形象与传说轶事的结合引言 建筑的文化意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文化的意象歌德�公元 1749�公元 1832�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实�建筑何尝不是一种凝固的文化�说到古埃及文明�我们会首先想到金字塔�说到古罗马文明�我们会想那些挺拔的廊柱。
同样�长城在中国人的心中绝不仅仅是一道军事防御工事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图 1�长城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墓还是园林、住宅�它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产物图 2�故宫中国传统建筑与世界其它地区的传统建筑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长期采用木结构体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传统建筑�曾经是古人非常实用的生活空间�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外化的体现通过传统建筑�我们往往可以触摸到一种文化最深邃的精义所在图 3�颐和园佛香阁一、 儒家思想与中国建筑1、儒家思想与"礼"孔子�公元前 551 - 公元前 479�创立的儒学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柱石之一�在公元前 2 世纪初后取得正统文化地位儒学体系是春秋�公元前 770 - 公元前 476�时期孔子�公元前 551 - 公元前 479�创立的�在汉武帝�公元前 140�前 87 在位�时取得了官方的正统文化地位�被各个王朝推崇这是一种特别重视伦理关系的文化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柱石之一儒家思想的特色��1�以"忠、孝、节�保持道德操守不动摇�、义�合乎正义或公益�"为人生的基本价值观��2�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君、父、夫的绝对权威��3�推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观念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国家用牌坊这种特殊的建筑来表明国家对某人的道德褒奖图 4�徽州棠樾鲍家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的一种建筑物上面一般都写明建造的对象和原因�以此宣扬当时的人生理念古代规定�要立表彰、纪念性的牌坊者�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直接封赠�方能建造并对其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此对于一个家族、乃至整个乡镇而言�拥有牌坊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2、 四合院�民居中的儒家礼制宗法思想"礼"的核心是建立一种等级制度四合院的居住秩序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却自有天地"礼"是儒家为维持封建社会人际关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种社会秩序四合院就是一种体现了礼制思想的民宅图 5�标准四合院墨线图中国人在建筑空间安排上�形成了中为尊�两侧为卑�北尊南卑�左尊右卑�前尊后卑的体系四合院中�北房的中间是客厅或祖堂�东次间是长辈卧室�西次间是主人的卧室东、西厢房由晚辈居住�长子夫妇居东�次子夫妇居西南房做外客厅、书斋厢房与南房设垂花门及矮墙�隔绝内外�形成内外院�妇女不出内院�外客不进内院。
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罩楼�住未出嫁的女子或女佣�或做为杂用房间四合院的门窗一致开向院里�门里门外都设有屏风或者影壁�外面看来相当封闭�里面的生活却自成体系它突出长辈与晚辈、长子与次子、男人与女人的地位差别�体现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主仆有别"的特点图 6�四合院实景3、 故宫�"礼"的集中表现故宫是儒家"礼"制思想表现得最强烈的地方儒家思想中一直强调的个体在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故宫这个规模最大、形态最复杂的四合院建筑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是由蒯祥�公元 1397�公元 1481�设计�始建于 1406 年的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的宫殿建筑群图 7�故宫俯视图故宫是中国明�公元 1368 - 公元 1644�清�公元 1636 - 公元 1911�两代 24 位皇帝的住宅与办公场所�包括举办各种礼仪的殿堂、处理日常政务的处所、帝王家族的起居、祭祀、学习、娱乐场所和服务人员的居室占地 72 万平米�有房屋 9999.5 间这使得它让 30 万工人费时 14 年才得以建成故宫显现了儒家礼制在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嫡庶关系中的表现帝王的办公区在前�主要有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召见文武官员的三座大殿�它们由南向北排列在中轴线上的工字形台基上�用最高贵的建筑规格体现着皇权的尊贵。
图 8�太和殿帝王生活起居部分在后面�中轴线由南向北是皇帝、皇后的寝宫�亦是一组由三座大殿组成的建筑群以表现传统礼制的"前朝后寝"之意中国古代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作为唯一的正式妻子�只有皇后的寝宫在尊贵的中轴线上�其他皇妃分别住在东西两侧的十二座宫院里这种居住格局清楚地表现了嫡庶之间的尊卑关系4、 等级制度�"礼"在传统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出于对秩序的要求�中国传统建筑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古代官方建筑在规模、装饰上�有着用以区分等级的各种具体规定�并被纳入法典出于对秩序的要求�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从公元 7 世纪起�就制定了皇族、贵族、官员和普通百姓建筑上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式样等方面的限制条文�并被纳入法典如果违规�会被视为犯法行为�严重的有可能会因此而丧命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石狮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装饰现在�常有饭店、酒楼用石狮子作仿古的文化符号�可过去只有五品�中国古代以品数表示官的阶级大小五品官相当于现省级以下、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官员�以上的官员才能在门口立威严的石狮子石狮子头上的发卷数�还可以让人进一步认定主人的官爵品级�皇帝的石狮有 13 排卷发�亲王有 12 排�其他官员依爵位递减。
图 9�故宫里的狮子中国古建筑的檐角垂脊或戗脊上排列着的小动物叫走兽�它们起保护瓦钉钉帽的作用�后来被赋予了装饰和等级的意味清代�公元 1636 - 公元 1911�规定�走兽的多寡与建筑规模和等级有关�中国建筑中只有皇帝举办典礼的太和殿用满了十枚走兽�不计仙人��其他建筑必须少于此数图 10�屋脊走兽5、逾制的孔庙中国有一座建筑在礼制上是例外看看这十根浮雕龙柱�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龙是帝王专用的�而数字"九" 通常用来象征皇权的尊贵而在孔庙里竟有十根龙柱�这不是违背了"礼制"吗�事实上�这正是为了表现人们对儒家学说的尊崇图 11�曲阜孔庙里的龙柱由于有效地稳定了封建社会秩序�儒家学说取得了近似宗教的地位�把政治、哲学和伦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的儒教�孔子本人也被不断偶像化、神圣化出于对孔子的崇敬�中国人将他逐步神圣化�尊奉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圣人"历代帝王对他的嫡系子孙都有封爵1055 年�孔子第 46 代孙被封为"衍圣公"�从此�孔府成为了中国皇宫之外最大的贵族府邸"衍圣公"这一封爵承袭了 32 代�历时 880 年�位列文官之首孔家是中国惟一不因朝代更替而失去贵族地位的家族�这一点�即使历代皇族也无法做到。
图 12�曲阜孔府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 478 年��他的府邸就被当时的诸侯王改建为庙历代帝王在一定的日期都会选派官员到这里来祭祀�其中有些人还亲自前往因此�在孔庙出现的龙柱�不仅不是违背儒家所强调的礼制�而是在显示孔子地位的尊崇图 13�曲阜孔庙6、城市中的儒家礼制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处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下�城市规划主要是政府行为�很少有自由发展而成的城市�因此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也带着浓厚的儒家礼制气息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处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下�城市规划主要是政府行为�很少有自由发展而成的城市因此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也带着浓厚的儒家礼制气息1267 年开始�忽必烈�公元 1215�公元 1294�历时二十余年修建了都城元大都大都呈长方形�面积约 50 平方公里东、西、南面城墙各设三个城门�北面二个城门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 28 米�其他主要街道宽 25 米�小街宽为大街的一半�胡同宽度是小街的一半城市轮廓方整�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后来的明清两代北京城就是在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图 14�元大都图这座 13 世纪新都城的修建�参用的却是此前 1800 年前的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对城市的理想描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城中干道九纵九横)�经途九轨(纵向的干道可并行九辆马车)�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二、 中国建筑与道家文化1、 儒家的"中和"、"中正"之美与道家的"自然"之美出于尊崇�中国常将地位最高的建筑放在正中�其它建筑环绕在两侧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有清楚的南北中轴线、整齐的东西对称�形成了"中正"之美像四合院把父母的卧室放在中间一样�出于尊崇�中国常将地位最高的建筑放在正中�其他建筑环绕在两侧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遵循的一种结构�清楚的南北中轴线、整齐的东西对称图 15�俯视故宫与强调社会群体间的关系相应�儒家形成了对"中正"、"中和"之美的追求�这种美学观含有浓厚的道德价值判断因素例如�故宫里的地名�通常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门、太和殿等�这些字代表着中国儒家思想的理念宫府体现儒家的思想意识�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园林体现道家的思想意识�追求变化、生动与自然而中国的园林则与讲究"中正"的民居、宫府完全不同�显示出对变化、生动、自然的追求尤其是江南园林�正是在努力避免对称、整齐与秩序这是因为前者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意识�而后者产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时期�表现出道家逍遥自由、无为顺应的追求。
图 16�拙政园图 17�留园2、 园林产生的道家文化背景道家思想更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与重视人的群体价值的儒家文化互补在魏晋�公元220�公元 420�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道家思想与儒家几乎同时产生�但它更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重视人的群体价值的儒家文化互补�在中国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公元前 202�公元 220�末的战乱与瘟疫�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更多地思考生命的意义等终极问题国家法纪的混乱�大大削弱了儒家道德的约束力�张扬个体生命价值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力不断增加晋代�公元 266�公元 420��。












